分享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依恋心理光之泉 2023-10-20 发布于安徽


@光之泉
 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研修 二级心理咨询师 市级心理协会法人

我专注依恋心理领域已久,2018年,我参加了“依恋与精神病理”项目(Attachment & Psychopathology)学习,讲解了早年的不安全依恋(缺爱)与各种心理疾病的关系。授课老师是美国的Patricia Crittenden博士,依恋之母Mary Ainsworth的学生之一。


老师课上给我们展示了很多图片,让我们从依恋的角度去分析,有些图看起来十分的和谐有爱,比如这幅图,但是背后却是复杂的依恋创伤的代际传承问题。
当父母一直忽视孩子的需求,孩子会觉得父母可能是“病了”或者“被什么困住了”,孩子努力用自己的领悟力去理解父母的需求,竭尽所能去满足父母。


如果牺牲掉自己的需求去拯救父母,孩子看起来就过早长大了,但实际上他还是孩子。每个孩子是有自己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规律的,错过了这些,内在的灵魂就越来越失去能量。
一些案例让我动容,孩子牺牲掉自己的成长、麻木掉自己的需求,努力服务于父母明示或暗示的需求,长大之后,父母却认为孩子是废物,责怪孩子比不上其他人家的孩子。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抑郁是在保护自己,让大脑宕机或许会好过一些。


“假笑男孩”其实在缺爱儿童的人群中有很多。他们并不想笑,但是面对镜头或者他人时会挤出笑脸。回避型缺爱的儿童会采用这种策略,因为父母并不想看到他“软弱、消极的一面”,所以他也只能隐藏自己的需求和不满,表现积极情绪给父母看。


脱离依恋理论的深入学习,我们难以分别一对男女的卿卿我我,到底是欲望的吸引,还是依恋的陪伴,两者的外在表现有如此多的相似。
有些缺爱的女生喜欢找年长的、已婚的男性陪伴,她们渴望的其实是补偿父爱的依恋缺憾,但对方却很难这样想。他们不像同龄男生一样小气、情绪化、没耐心、肤浅,但是他们可能并不是合适的婚姻对象。


欺骗、隐藏、说谎、表演、操纵,是另一种获得依恋的策略,通过这些手段也许可以众星捧月,但是内心还是孤寂。内在的那个小孩缺爱,这种缺爱在一群人的簇拥之中也无法得到满足。
假性亲密关系也许是很多男女走向分离的原因。真正的亲密关系,才能治愈内心,而装的、演的、经营的亲密关系,可能只能维护表面现象。我们总是看电视里的情情爱爱,但那些就是演的,对于真正的情感并没有多少借鉴意义。不少演员演了大量情感角色,但难以维系好现实中自己的情感生活。


真正的爱是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答案却如此秘而不宣。隐秘到“幸运的人”自然知道却难以描述,“不幸的人”苦苦探索但可能一生都无法知晓。
缺爱的人可以拼尽努力去追寻,或者转移注意、回避放弃追寻,但最终都被爱的最终法则所限定:
如果没有爱,
幸福永远是短暂的。

新的一年,依恋心理继续陪伴着你,希望你能获得爱的真谛,享受幸福的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