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事的孩子和他身后没长大的父母|颠倒的亲子角色|亲职化

 以字为马 2022-11-12 发布于北京
01

    对于许多中国孩子来说,“懂事”似乎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夸奖,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习着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人。但过早地成熟也可能成为心理不健康的诱因,很多小孩更多的不是被父母照顾,而是扮演着相反的角色:照顾父母、照顾弟妹、在父母争论中扮演“和事佬”。这时,孩子已经变成了父母化的孩子,而当孩子不能完全展示自己本来的样子时,就可能陷入成长危机。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称这种孩子和父母角色互换孩子充当起“照顾者”的情况为“亲职化”。

图片

图片

定义

图片

亲职

    亲职,指的是社会普遍认为的父母应承当的职责。包括关注孩子的需要、为孩子提供陪伴与情绪支持、培养孩子成长等职责。这种职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科学教养监管和社会观念的转变而转变。例如当前父母的亲职要求和父辈相比就更加强调情绪而不只是生活上的照料。

亲职化

    亲职化是指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发生颠倒,父母放弃了他们身为父母原本应该做的事情,并将这种责任转移到孩子身上。美国心理学家伊万·博索尔门伊-纳吉认为,所谓“亲职化”指的是在家庭中孩子被要求承担起关怀者的角色。

亲职化儿童

    而亲职化儿童这个概念,是指的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缺乏足够的照顾与情感关怀,反而在童年时期就去扮演一个“照料者”的角色。

图片

分类

图片

    心理学研究者把“亲职化”分为两种类型:功能性亲职化情感性亲职化

    功能性亲职化指的是孩子代替父母的角色满足家庭的物理及工具性需求,例如照看弟妹、做饭等父母需要做的事情,使孩子成为“小大人”。需要注意的是,这与孩子通过其他任务来学习承担责任是完全不同的。区别在于,亲职化的孩子被迫失去童年,成为一个照料者。“穷人孩子早当家”就直白地说明了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中,孩子被迫工具化的情况。

图片

    情感性的亲职化指的是父母会强迫孩子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例如孩子成为父母的密友,或当父母一方在家庭中角色缺失时,另一方在孩子身上寻找缺失的情感,使孩子成为“情绪配偶”、情感依赖对象 。这种类型的亲职化关系是最为破坏性的,因为事实上,孩子根本做不到满足父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图片

形成原因

图片

    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父母有严重的健康状况、有酗酒等成瘾行为、家庭经济困难等情况下更易出现儿童亲职化。另外女性身上出现亲职化的现象要高于男性,同时长子长女出现亲职化现象的几率也要更高,这很有可能是由于社会文化中常见的角色刻板印象造成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采用以下理论对亲职化的成因进行解释:

    三角关系理论:当夫妻双方亲密关系出现问题,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便会把孩子拉进来形成“家庭三角关系”,或是转移矛盾,或是缓解紧张,让孩子成为夫妻矛盾的“替罪羊”,帮他们解决冲突。这种僵化的“三角关系”会使孩子成为亲职化的受害者。

    代间传递理论:有些父母小时候在原生家庭中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这份缺失也许使得他们想从自己孩子身上获得弥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爱而以照顾者的角色与父母保持情感联结:“作为这个家的孩子,我要满足我父母的需求,这样做他们可能就会关注我,喜欢我”,使得在孩子尚未成熟时让其负担起不该负担的责任。

    依恋理论:不安全依恋的父母经常带着过去未解决的问题,虽然他们也想成为好的父母,但往往力不从心。孩子对需求的强烈表达反而会唤起父母同年的依恋创伤和未被满足的部分,感到没有能力抚养孩子。这是孩子就反过来为父母提供支持和关爱,成了亲职化的孩子。

图片

图片

典型表现

图片

    那么,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被亲职化了呢?亲职化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有以下典型表现:

  • 从小到大,都觉得自己有承担起责任的义务 

  • 玩耍或让自己“放松”都是困难的事情 

  • 需要有控制感 

  • 会被卷入长辈的争执之中 

  • 被赋予了与年龄不相符的责任 

  • 经常被称赞“善良”或“负责任” 

  • 觉得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 记不清孩童时期的情景 

  • 父母不善于照顾自己或他人,并把责任推给你 

  • 经常成为他人的照顾者 

  • 作为照顾者感觉很好,即使有所牺牲 

  • 有高度同理心,擅长与他人拉近关系 

  • 经常扮演“和事佬”的角色 

  • 努力经常不被认可

图片

02

    亲职化会对儿童造成怎样的影响呢?不同文化背景下,亲职化的影响不同。且积极后果可能存在于生活和发展的某些领域,同时与消极后果并存。

消极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如果孩子过早地需要去照顾好父母这个客体,那么他们内在的虚假自我就会被唤醒。也就是说,孩子会变得无法形成一种健康的自我认同,而是倾向于在别人身上去寻找自己的存在感。这种倾向一旦形成,那么生活里无时无刻都会蔓延着一种焦虑的情绪。

    而在亲职化儿童成年后,可能出现情绪敏感、容易愤怒、难以建立依恋连结等问题:

    亲职化关系最持久、最恼人的影响之一就是子女在成年后的情绪会变得非常敏感。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感染(一般是负面情绪),把这种情绪内化到自己心中,并且沉浸在这种情绪中难以自拔。如时刻关注别人,琢磨他们的感受;别人感到痛苦时也会觉得不舒服;觉得大部分时候都需要获得他人的好感和认同。

    亲职化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成非常暴躁的人。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爱恨交加。有时他们不太理解自己的愤怒从何而来,但还是会对他人发火,特别是朋友们、配偶和孩子。他们可能会有爆炸性的或者被动性的愤怒,尤其当对方恰好提出了与父母类似的期望,过往一些无法获得慰藉与情感回应难受的经历就会再次袭上心头。

图片

    亲职化的子女因为从小很少依赖父母,在长大后,会觉得建立依恋关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很难承认自己的确有依赖他人的需要。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容易让别人产生不被需要错觉,形成交往过程中的恶性循环。

积极

    不过亲职化也可能产生一些积极影响:研究表明,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由于注重集体主义,鼓励赞扬家人间相互扶持照料的行为,因此儿童期照顾家庭的“亲职”行为在心理韧性、自尊水平方面都有积极结果。

    另外,如果亲职化能作为一种主动参与的行为而非被迫卷入,且孩子对家庭生活的贡献被揭示、命名并被环境积极评估,那么亲职化并不总是对孩子和之后的成年人造成负担。但是如果在亲职行为中孩子产生了不公平和被迫感,就会累积演化出心理问题。

图片

03
图片

父母

图片

    在功能良好的家庭中,会清楚定义代际间的界限。当亲子角色没有清楚区分,代际间的界限模糊不清,父母的许多需求是透过孩子来满足,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许多问题。如果你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觉得自己是做得不够好的父母,你可以:

  • 承认问题:承认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承认自己做的不够好,但不要自我谴责而陷入绝望,意识到问题是进步的基础。 

  • 保持自省:大多数父母处于给与爱和索求爱的两个极端之间,可以经常提醒自己:我有没有在孩子身上尝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我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来决定如何对待孩子的?我是否有一些未解决的个人议题,可能影响到我对待孩子的方式? 

图片

  • 寻求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通过内省发现一些来自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未被满足的需要,可以要求身边的其他人满足我们的需要,比如伴侣、朋友、或咨询师。在调整自己的情绪,自身达到快乐自足、心态柔和的状态之后,再和孩子相处。 

  • 学习与孩子相处的新方式:成为好的父母是需要学习的。可以观察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是如何相处的,再内化这种健康的养育方式,以替代留存在自己潜意识中的不良养育方式。也可以阅读对亲子关系和养育方式进行论述的书籍,学习一些理论的知识。

图片

孩子

图片

    如果你是那个被迫承担起父母的职责,亲职化的孩子,你可以:

  • 自我接纳:不用对自己的情况感到内疚或后悔自己没有采取其他行动。你曾经是只个孩子,这不完全是你的错误;倾听自己的内在需求,给自己一个再次成为孩子的机会,也许小时候的你没有选择只能提前成长,但长大后的你,依然有能力在一些情景中,重新成为孩子。 

  • 建立边界: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要与原生家庭进行适度分离,建立起个人边界,防止被他人侵犯或情绪“传染”。要梳理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义务和责任,主动承担属于自己的,不去包揽其他人的任务。对于家人过度的、不合理的要求和控制行为,可以坚定地拒绝。 

  • 看到父母: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父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一定是故意伤害你。可以与父母交流,来理解他们如今的种种表现,客观地看待和父母之间的角色颠倒。理解往往是改变的第一步。 

  • 自我疏导:要对自己的情绪变化有所察觉,寻找合适的疏导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满足,比如运动、冥想等。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 拥抱未来:即使感到自己无法和父母好好相处,也不要责怪自己。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想清楚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是什么,尝试主动表达你的意愿,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期待和想象去实行,探索和尝试适合自己的亲情模式。

图片

    原生家庭里写着我们的过去,但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了解亲职化、了解亲职化儿童的过去不是为了追责或抱怨,而是为了能帮助我们摆脱过去的束缚,开始新的生命历程。正如弗洛姆曾说过的:爱别人的前提一定是先学会爱自己。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我们都有机会在自我理解和接纳的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共同经营和谐友爱的家庭关系。

图片

END

作者:北师大心理学部MAP2021级专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