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纵菌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鸡?(zōng)菌 Termitornyces albuminosus(Berk)Heim 又称伞把菇(云南、四川)、鸡肉丝菇(台湾、福建)、斗鸡菇、白蚁菰、白蚁伞、黄鸡?(福建、广东)。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宽3-23.5cm,幼时圆锥形至钟形并逐渐伸展,顶部显著凸起呈斗笠形,灰褐色或褐色至浅土黄色,长老后辐射状开裂,有时边缘翻起。菌肉白色,较厚。菌褶白色至乳白色,长老后带黄色,弯生或近离生,稠密,窄,不等长,边缘波状。菌柄较粗壮,长3-15cm,粗0.7-2.4cm,白色或同菌盖色,内实,基部膨大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细长假根,长可达40cm。
鸡“土从”一词在《本草纲目》《玉篇》、《正字通》等字典中均有记载。参考文献:《汉语大字典》第516页。 中文学名
鸡?菌 别 称
伞把菇,斗鸡菇,鸡肉丝菇 界
真菌界 目
伞菌目 科
口磨科 属
白蚁菌属 1介绍分布在我国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浙江、湖南永州(每年端午节前后15天为高发期,大量野生鸡纵菌生出,主要长于红土丘陵及园区山岭区,除端午节时期外,其它时间不生长)等地区。
鸡?菌肉细嫩,香味浓郁,味道鲜美,我国人民采食该菌的历史悠久,属著名的野生食用蘑菇之一,畅销于国内外市场,群众根据该菌的颜色和形态等特点,分为黑皮、白皮、黄皮、花皮等许多类型,但是否同属一个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味道以黑皮(青皮)者最好。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该菌具有“益胃、清神、治痔”等药用功效。
鸡?菌是云南诸菌之冠。它那表面黑褐色或微黄色的伞盖边缘,呈辐射状裂开,于是,古人说它“纷披如鸡羽”,故而得名。鸡血肉质肥厚,质细丝白,脆嫩爽口,富含蛋白质和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用它烹制的菜肴,不论煎炒、油炸,还是清蒸、做汤,皆清香鲜美。于是,到云南旅行的人,无不以品尝这一美味山珍为乐事。
说到鸡?菌,这里有个小故事,明朝皇帝朱由校,这家伙除了喜欢当木匠外,还喜欢吃鸡?菌,让人快马加鞭地从贵州往京城运,和唐玄宗有一拼,不过唐玄宗是为了女人,而这家伙则是自己吃,心情好的时候,会分些给魏忠贤。
很多地方都产鸡?菌,但我觉得还是云贵一带的最好吃。由于这东西味道极鲜,每年只在八九月份才有,产量又极少,当地人喜欢把它做成菌油,好一年到尾都有的吃,这种做法在云贵很普遍,都是把新鲜的鸡?菌用油小火慢煎,让菌的鲜味溶解在油里,《滇南杂志》又有记载:“土人盐而脯之,经年可食;若熬液为油,代以酱豉,其味优佳,浓鲜美艳,侵溢喉舌间,为滇中佳品。”做成菌油的另一个原因是嫩鸡?菌伞出则老,味道虽鲜,但嫩滑略有不足,用来煲汤比较好。在贵州兴义吃过一次没打伞的嫩鸡?菌,用花椒炝锅,放青辣椒和鸡丝同炒,吃起来鸡?菌又滑又嫩又鲜,一口咽下,鲜味浓厚,“侵溢喉舌间”,整个口腔都被那股鲜味包围着,经久不散,能让人慢慢品味许久,如同绕梁三日不绝。 鸡?菌油有卖的,不过味道却不如自己熬的鲜,大概是油多菌少的缘故。关于鸡?菌的鲜味,阿城有过精辟描述:“说到鲜,食遍全世界,我觉得最鲜的还是中国云南的鸡?菌。用这种菌做汤,其实极危险,因为你会贪鲜,喝到胀死。我怀疑这种菌里含有什么物质,能完全麻痹我们脑里面下视丘中的拒食中枢,所以才会喝到胀死还想喝。”话虽然夸张了些,但那鲜味确实是有勾人魂魄的本钱,吃过的人才知道,虽不至死,但肯定能让你从此念念不忘。
清人查慎行有词《瑶华》云:傍松似繖,比肉非芝,喜筠笼初稇。肌分理细,脆于瑶柱,嫩于玉笋。厨娘好瀹,触纤指、微防轻损。任清涎、齿颊先流,欲嚼芳鲜未忍。 怜伊产自炎荒,数陈家九种,图谱犹剩。人间隽味,但风甘日炙,封题远信。秋林雨过,记竹下、呼儿采菌。便吴盐、雪点羹汤,那有者边风韵。
2理解质地有胶质、蜡质、革质、木栓质或肉质,形态多种多样。担子有横隔或纵隔,或是无隔单细胞。根据担子有无隔膜,分为:有隔担子菌亚纲 共包含9个目,约8000多种。层菌纲,担子菌亚门的 1纲。本纲真菌担子果通常发育良好,子实层由一堆平行排列的担子及其他不孕结构(如囊状体等)组成,在担子果或子实体成熟前或成熟后暴露于外。担孢子成熟后,自动地从担子上掷射出去。[1]
担孢子成熟后可以强力弹射。大多为腐生,有许多可以引起木材腐朽,少数可以为害植物,有的是森林植物的重要病原菌。本纲真菌有的为食用菌,如蘑菇、木耳等;有的可作药用,如灵芝等。发现有不少种类含有抗癌物质,有少数是毒菌,人畜食用可产生幻觉或致死;有的是与植物共生的菌根菌。层菌纲真菌与农作物病害的关系较小,只有少数是农作物的病原菌。
3延伸依据担子有无分隔,本纲下分2亚纲:担子有横隔或纵隔的为有隔担子菌亚纲,属于这一亚纲的有银耳目、木耳目和隔担菌目。担子没有隔膜的为无隔担子菌亚纲,包括外担菌目、座担菌目、花耳目、胶膜菌目、多孔菌目和伞菌目。共9目约750属,其中包括不少有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还有一些是有毒的菌类。少数种类与植物或昆虫共生。[1]
鸡?菌
众所周知,云南因其山川地地貌特殊及所在经、纬度地理关系,被誉为植物王国,菌类就是这植物王国中的特殊一簇,鸡?是菌簇中的上品,因其内部纤维结构、色泽状似鸡肉、加之食用时又有
鸡肉的特殊香味,故得名鸡?。
鸡?,担子菌纲,伞菌科高营养食用菌。全州野生产量约120吨,每年上市量约40吨。主产于州内中南部二半山以下地区。
凉山州农科所于1995—1996年利用野生鸡?菌丝研究培育成。保持野生特性,集鲜、脆、嫩一体。所含各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高出香菇 50%,是优质食用菌,营养成份丰富,味道甚佳。鸡?,子实体中型,菌盖平展,直径10-20厘米,脐突半球形,菌盖表面光滑,前期灰褐色,中期奶油色,后期灰白色,少数菌有辐射状
撕裂;菌褶白色,肉质厚实;菌柄粗,直径1-3.5厘米;抱子呈卵圆形,白色或奶油色。人工栽培鸡?菌袋生产60天成熟,每平方米产鲜菌4.85公斤。人工栽培鸡?技术操作简单,原材料来源广泛,生育期短,产出率高,可开发加工鸡?油等产品,市场前景好。
明代杨慎曾把鸡?菌比作仙境中的琼汁玉液,其质地细腻,兼具脆、香、鲜、甜等风味特色,品尝一次,终生难忘。鸡?菌性平味甘,有补益肠胃、疗痔止血、益胃、清神、治痔等功效。之功效,可治脾虚纳呆、消化不良、痔疮出血等症。鸡?菌色泽洁白,肉质细嫩,清香四溢,口感清脆,是著名的野生食用菌。
鸡?菌的生长发育与土白蚁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白蚁一旦弃巢他去,此巢就不会再长鸡?菌。
野生菌鸡?风味爽口食品,采用纯天然野生菌鸡?,云南宣威火腿、精选牛肉及上等原料,按传统工艺制作而成,产品营养丰富、香辣爽口,富含被人体吸收的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是馈赠亲友,居家旅行的休闲食品,同时它还是配菜的好选择,可配合家里的菜肴如肉类、蔬菜等用炒、煮、炖的手法烹饪出极富特色又绝对清香美味之佳肴。
4分类地位鸡肉丝菇属伞菌目、口磨科、白蚁菌属,本属已有20种以上被菌类学者正式发表过,惟一般常见者有群生种鸡肉丝菇T.albuminosus本省民间有称之为姊妹菇者。单生粗柄种T.robustus本省民间有称之为大鸡肉丝菇及T.microcarpus小型鸡肉丝菇三种。
5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宽3-23.5cm,幼时圆锥形至钟形并逐渐伸展,顶部显著凸起呈斗笠形,灰褐色或褐色至浅土黄色,长老后辐射状开裂,有时边缘翻起。菌肉白色,较厚。菌褶白色至乳白色,长老后带黄色,弯生或近离生,稠密,窄,不等长,边缘波状。菌柄较粗壮,长3-15cm,粗0.7-2.4cm,白色或同菌盖色,内实,基部膨大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细长假根,长可达40cm。
6名称由来鸡?生长在沙地间的白蚁窝上,大都是三五成群地生长在一起。鸡纵的菌盖为圆锥形,当伞盖分披时,形似鸡的羽毛,故名鸡?。菌盖黑褐或微黄,菌褶稠密、色白、肉厚。鸡?分青皮鸡?菌、黑皮鸡?菌和蒜头鸡?菌。四川多地称其“斗鸡菇”。
有人从《庄子》的“鸡菌不知晦朔”里,推测早在两千多年前已开始食用鸡?菌了。明朝的熹宗朱由校,最嗜鸡?了。只因鸡?娇嫩易变质,采后过夜便香味大减。为此,正像唐明皇为使杨贵妃能吃到新鲜的南国佳果荔枝,而令沿途驿站快马急递那样,他也每年由驿站用快马急送鸡?菌到京城。不知是鸡?菌稀罕难得,还是熹宗皇帝太偏爱此物,以至于连正宫娘娘张皇后也没有分享这一佳肴的福分。在昆明市北郊的富民县,老百姓采得鸡?菌后,恐其变质.常常用盐胶制,或熬液为油。吃过桥米线时,倘若拌上些许辅鸡?或油鸡?,别有一番风味。
7营养成分鸡?菌鸡?营养丰富,尤其蛋白质的含量较高,蛋白质中含有20多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
需的8种氨基酸种类齐全。中国历代都称赞白蚁鸡?菌美不绝口,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鲜鸡?菌含水92.61%,干物质7.39%。在干物质中,含粗蛋白34.94%,粗脂肪3.40%,粗纤维13.91%,可溶性糖4.5%,水解糖9.59%,灰分7.73%。在灰分中氧化钙为20.29%,磷4.62%,铁1.89%,锰0.08%。还含有麦角留醇和16种氨基酸以及维生素C。鸡?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鸡?中含有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对降低血糖有明显的效果。
8培养技术鸡?菌通过液体深层培养菌丝体,作为提供研制营养食品及饮料的原料,其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菇类,尤其是赖氨酸和亮氨酸含量很高,所以鸡?菌的液体深层培养菌丝体生产引起重视。具体方法如下。
(1)培养基配方适用的液体培养基配方:
配方1:蛋白膝2%,蔗糖2%,硫酸镁1.5%,磷酸二氢钾0.3%,维生素B11毫克/100毫升,pH调至6。
配方2:酵母膏0.1%,蔗糖3%,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氏1%,硝酸钠0.3%,氯化钾0.05%,pH调至6。
上述两种配方系华西医科大学生物系赴呈裕等,19880
③:酵母膏0. 1%,蔗糖3%,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5%,硝酸钠0.3%,氯化钾0.05%p H6左右(中国医科大学洪震,1992)。
(2)深层培养工艺斜面母种~一级摇瓶种子(250毫升三角瓶,装液体50毫升,25℃-28℃,120转/分,2-3天)~二级摇瓶种子(500毫升三角瓶,接种量5%.,.10%)~发酵瓶(26℃,110转/分,36小时)菌丝体收率可达湿重10克/升。
(3)分离浓缩烘干液体发酵培养菌丝成熟放罐后,通过板框压滤机或离心机分离出菌丝体,再放人真空浓缩锅减压,以60℃-80℃温度浓缩,然后在80℃条件下烘干即得于菌丝体。
(4)干品成分检测将烘干的菌丝体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一般含量为:蛋白质9.2%,脂肪8. 5%,碳水化合物0.8%,灰粉3.9%,钙36.8毫克/100克,磷5.o毫克/100克。
9生长条件(1)营养 野生鸡?菌生长发育主要营养源,是从蚁巢和菌圃及周围环境所获得。蚁巢主要是由工蚁的半消化群井热就成为菌圃,或称菌床,菌圃含有丰富的共养物质,包括木质素、纤维素、脂肪、多种氨基酸和灰分元素。加上菌圃周围的矿物质、水分等这就构成鸡?菌生长发育的天然培养基。白蚁的排泄物含有氨基酸和可溶性含氮化合物,又为鸡?菌提供良好的氮源,有利于鸡?菌菌丝的生长,据贺新生(1995)观察:蚁巢多建于地下20-100厘米处,体积从0. 1-10米3不等;有中央大巢和分散的卫星巢,之间有蚁道相互连接,蚁群在蚁巢中会长期繁衍达几年至数十年之久。
(2)温度 鸡?菌生长地的白蚁巢内,温度稳定在22 ℃士3 0C,最低15℃,最高不超过28℃,几乎为恒温。稳定的温度,有利于菌丝体的生长和白蚁的孵化繁殖。从人工驯化试验观察:鸡?菌抱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2℃一24℃;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6℃-20℃,在18℃从接种到满管只需10天,菌丝体每天生长达0.73厘米;子实体形成的温度2 5 ℃-35℃均可,最适温度为25℃-30℃,日温差5℃为最适;高于35℃,子实体仍能照常发育。
(3)湿度 蚁巢内稳定的环境条件,适合鸡?菌菌丝体生长,但不利于形成子实体。因此,正常情况下,菌丝体在蚁巢内大量生长而不形成子实体,需到雨季来临后,雨水渗人蚁巢周围的土壤中,此时菌丝向蚁巢外生长,在表层上产生子实体,这说明水分和湿度对鸡?菌的重要性。人工栽培时,培养料含水量为60%-75%均可,以65%为最佳;培养料含水量70%-75%时,子实体形成最适合。鸡?菌菌丝体生长环境空气相对湿度在80%左右为好,原基形成期空气相对湿度不能低于80;子实体生长阶段,环境空气相对湿度85%为佳,子实体开伞需要95%以上的空气相对湿度。
(4)酸碱度 蚁巢菌圃的pH比较稳定,常在4.0-4.5,化学分析表明造成蚁A PH 1峨的王安原囚是仔在着十有机酸,如挥发性的蚁酸,非挥发性的乌头酸、反丁烯二酸、丁二酸等。而pH较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建巢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新运人的植物残体所起的缓冲作用。据贺新生(1995)研究鸡?菌菌丝生长在pH 4.0-4.5最适合,而不利于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特别是炭角菌的生长,因而保证鸡纵菌的绝对优势地位。
(5)空气 蚁巢内二氧化碳浓度一般在3%-5%,比空气正常的含量高100倍以上。鸡?菌也是食用菌中少数能耐高浓度二氧化碳的种类之一。高浓度二氧化碳有利于菌丝体的生长,而不利于子实体的形成。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菌丝体在蚁巢内大量生长,而不形成子实体。子实体生长发育要求要有充足的氧气。人工栽培时注意通风。
(6)光照 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原基分化、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不一定需要光照。子实体开伞时则需要一定的散射光,使其分化发育良好。
生活史:鸡?菌是异宗结合的菌类。子实体成熟后虽能产生大量的担孢子,但在生活史中,除有性过程外,还有几个无性循环,分生抱子在无性循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分生孢子萌发成初生菌丝,经双双融合形成次生菌丝,又产生分生孢子:双核的次生菌丝产生分生抱子后,分生抱子萌发又形成次生菌丝。与鸡?菌营共生生活的白蚁,在建筑蚁巢时,一方。面在取食鸡?菌分生抱子;另一方面在蚁巢中为鸡?菌传播 其分生抱子和菌丝体,以此作为菌种源。这是鸡?菌的生活史中与其他菇类不同的一个特点。
10栽培操作从各地试验情况看,鸡?菌人工栽培方式,主要是熟料袋栽,具体技术如下。
(1)季节安排 当气温稳定在12℃ - 24℃以上,为最佳制袋季节,以此为最适温度范围,此时接种不需加温培养,成活率高。经40-50天培养后菌丝长满袋,气温回升后,将菌袋埋人土中,很快就能长出第一批菇,并可延续采收到当年秋季9-10月份。在此期间白蚁活动旺盛,但无害处。它在取食菌丝的同时,又分泌一些有利于鸡纵菌生长的物质,促使菌丝生长旺盛,能获得高产。
(2)菌袋制作 适用鸡?菌栽培生长的培养基配方:木屑75%,戴皮20%,石膏粉1%,白糖1%,白蚁巢土3%,水110%。
制作时将配料分别称量后翻拌均匀、堆闷2小时后检查含水量为“%左右,即用手抓培养料紧握指缝间有水珠形成,但不下滴为度。栽培袋选用17厘米X 35厘米或15厘米X35厘米的聚丙烯袋装料,两头套颈圈,无棉体塑盖封盖袋口。按常规灭菌然后在无菌室内接入鸡?菌的栽培种。
(3)发菌培养 将接种后的菌袋置于事先消毒的培养室内培养,调控袋温度在20℃-25℃,进行遮光养菌。发菌培养一般40-60天菌丝可长满全袋。
(4)野外搭棚 鸡?菌菌丝生理成熟后,要搬到野外菇棚出菇g一菇棚场地选择南北朝向、地势平整、土壤肥沃、酸性的场地;也可用房前屋后庭院作栽培场地。先整理成0-100厘米宽的畦床,长度视场地而定。扒出表土整成15厘米的凹畦。鸡?菌喜酸性环境,故不宜撒石灰粉消毒,可撒适量的多菌灵或硫菌灵。畦床均匀撒3-5厘米厚的粗沙,四周挖好排水沟。菇棚高2米,上方和四周用草帘遮荫。
(5)埋筒筱土当菌丝走满袋壁,并出现米粒大小的钉状或珊瑚状瘤点时,把菌袋搬进菇棚内,脱去筒膜,排于畦床上。菌筒间距2-3厘米,间隙用覆土材料填实,菌筒表面覆盖8 -10厘米厚的经阳光暴晒过的菜园土或腐质土。畦上搭架拱膜棚,保持覆土湿润。然后在拱膜或菇棚上方铺上竹叶、松枝等遮荫。
(6)出菇管理 鸡?菌出菇一般在夏秋季节6-10月份。其气温控制在24℃-28℃为适。气温高时棚顶加厚遮阳物,畦沟浅水蓄水,早、晚棚内空间喷水,人为创造一种阴凉湿润环境,空气相对湿度85%~90%;并拉大昼夜的温、湿差,促使菇体质量提高。出菇期间常发生蜻瑜咬食菇体,可采取人工捕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