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称呼大全】亲戚间的称呼搞不清楚?看了你就明白了

 *晚 秋* 2014-07-13

   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中国古代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的注解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直系血亲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祖父的哥哥 伯祖父(伯公) 
祖父的嫂嫂 伯祖母(姆婆)  
祖父的弟弟 叔祖父(叔公) 
祖父的弟妇 叔祖母(婶婆)  
祖父的姐夫、妹夫 姑祖父(姑公) 
祖父的姐姐、妹妹 姑祖母(姑婆)  
祖母的哥哥、弟弟 舅祖父(舅公) 
祖母的嫂嫂、弟妇 舅祖母(妗婆)  
祖母的姐夫、妹夫 姨祖父(姨公) 
祖母的姐姐、妹妹 姨祖母(姨婆)  

 

1、祖辈: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寻乌通俗惯用称呼

  • 父族:

 

称人

尊称

自称

对他人自谦

称他人者

父(母)

父(母)亲大人

家严(慈)

令尊(堂)

大哥大人

家兄

令兄

吾弟

舍弟

令弟

大姊

家姊

令姊

吾妹

舍妹

令妹

夫子

外子

尊夫子

吾妻

拙荆

尊夫人

子(女)

吾子(女)

小子(女)

令郎(爱)

曾祖父(母)

尊曾祖父(母)大人

曾孙

家曾祖父(母)

令曾祖(祖母)

祖父(母)

尊祖父(母)大人

家祖父(母)

令祖父(母)

伯父(母)

尊伯父(母)

家伯(伯母)

令伯(伯母)

叔父(母)

尊叔父(婶母)

家叔(婶母)

令叔(婶母)

族伯(叔)

尊伯(叔)台

族侄

家族伯(叔)

贵家族伯(叔)

堂伯(叔)

尊伯(叔)

愚侄

家堂伯(叔)

令家族伯(叔)

宗叔

尊宗叔

宗愚侄

敝本家

贵华宗

堂兄(弟)

尊兄(贤弟)

愚弟(兄)

敝堂兄(弟)

令堂兄(弟)

族兄

尊兄台

愚弟

家族兄

贵同族

宗兄

尊宗兄

宗愚弟

敝本家

贵华宗

贤侄

愚叔

舍侄

令侄

侄孙

贤又侄

愚叔祖

舍侄孙

令侄孙

注:对他人自谦若已故者上辈称先下辈称亡。

  • 母族

 

称人

尊称

自称

外公(婆)

尊外袓父(母)

愚外孙

母之兄弟

尊母舅

愚外甥

母之伯(叔)

尊外祖伯(叔)

愚外侄孙

母之外侄

尊(贤)表兄(弟)

愚表弟(兄)

母之伯(叔)祖

尊外祖伯(叔)曾祖

愚甥又侄孙

母舅之孙

贤表侄

愚表伯(叔)

母之姊(妹)夫

尊母姨丈

忝襟侄

外孙

贤外孙

愚外祖

外侄孙

贤甥侄孙

愚外伯(叔)祖

外甥

贤外甥

愚母舅

外甥女

贤甥女

愚母舅

舅母

尊舅母

愚外甥

外祖母之妯娌

尊外伯叔祖母

愚甥侄孙

外甥之妻

贤甥媳

愚舅父

舅公

尊舅祖

愚甥孙

舅母

尊舅母

愚甥孙

表兄弟

尊(贤)表兄(弟)

愚表弟(兄)

表兄弟之妻

尊(贤)表嫂(弟媳)

愚夫表弟(兄)

表姊(妹)

尊(贤)表姊(妹)

愚表弟(兄)

表伯叔

尊表伯叔

愚表侄

表姑丈

尊表姑丈

愚表内侄

表内侄

贤表内侄

愚表姑丈

表姊(妹)之夫

尊(贤)表姊(妹)夫

愚表内弟(兄)

舅之婿姑之婿同

表内兄(弟)

尊(贤)表内兄(弟)

愚表姊(妹)夫

妻姑太之子妻母舅之子同

姑母

尊姑母

愚外侄

姑婆

尊姑婆

愚外侄孙

姊丈之祖

尊太世翁

姻又晚生

姊丈之父

尊太亲家

姻晚生

姊丈之子

贤外甥

愚母舅

姊丈之孙

贤外甥孙

愚舅祖

姊丈之女

贤外甥女

愚舅父

姊丈之孙女

贤甥孙女

愚舅祖

姊丈之婿

贤外甥婿

愚内母舅

姊丈之孙婿

贤甥孙婿

愚内祖母舅

姊丈之侄

贤姻台

姻眷教生

姊丈之兄(弟)

尊姻兄

愚姻眷弟

姊丈之伯(叔)

尊姻伯(叔)

姻眷教侄

姊丈

尊姊丈

愚内弟

妹夫

贤妹夫

愚内兄

姑丈之父

尊老太翁

姻又晚生

姑丈之子

尊(贤)表兄弟

愚表弟(兄)

姑丈之孙

贤表侄

愚表伯(叔)

姑丈之婿

贤表姊(妹)夫

愚表内兄)弟)

姑丈之孙婿

贤表侄婿

愚表内伯(叔)

姑丈之侄

贤姻兄

姻眷弟

姑丈之伯(叔)

尊姻老先生

姻眷晚

姑丈之兄(弟)

尊姻伯(叔)

姻眷教侄

母姊妹之夫

尊襟丈

忝襟侄

母姊妹之子

尊姨兄

愚姨弟

姑丈

尊姑丈

愚内侄

姑婆丈

尊祖姑丈

愚内侄孙

  • 妻族

 

称人

尊称

自称

妻之父(母)

尊岳父(母)

愚子婿

妻之祖父(母)

尊内祖父(母)

愚孙婿

妻之兄(弟)

尊(贤)内兄(弟)

愚妹(姊)夫

妻兄(弟)之妻

尊(贤)内嫂(弟媳)

愚妹(姊)夫

女之夫

贤婿

忝岳

孙女之夫

贤孙婿

愚内祖

侄婿

贤侄婿

愚内伯(叔)

侄孙婿

贤又侄婿

愚内伯(叔)祖

妻之伯(叔)

尊内伯(叔)

愚侄婿

妻之伯(叔)祖

尊内伯(叔)祖

愚又侄婿

妻之侄

贤内侄

愚姑丈

妻之侄孙

贤内侄孙

愚祖姑夫

妻之外公

贤内外祖

愚甥孙婿

外孙婿

贤甥孙婿

愚内外祖

妻之母舅

贤内母舅

愚甥婿

甥婿

贤甥婿

愚内母舅

妻之姑丈

尊内姑丈

愚内侄婿

内侄婿

贤侄婿

愚内姑丈

妻姊妹之夫

尊襟兄

忝襟弟

妻姊妹之子

尊襟侄

忝襟丈

妻姊妹之翁

尊姻叔

姻教侄

  • 戚属

 

关系人

尊称

自称

亲家对亲家

尊亲家

姻侍教弟

亲家对亲家之父

尊世翁

姻晚生

亲家对亲家之兄弟

尊姻伯(叔)

姻家侍教弟

亲家对亲家之子

贤姻台

姻侍教生

亲家对亲家之祖

尊姻太世翁

姻又晚生

亲家对亲家之孙

贤姻台

姻世生

亲家对亲家之伯叔

尊姻伯叔

姻家教侄

亲家对亲家之侄

老姻台

姻家教生

亲家之父对亲家

亲家

姻侍教生

亲家之父对亲家之父

尊姻翁

姻侍弟

亲家之父对亲家之子

贤姻台

姻家教生

亲家之父对亲家之侄

贤姻台

姻家教生

亲家之父对亲家之祖

姻太翁

姻教侄

亲家之父对亲家之孙

贤姻台

姻世生

亲家之父对亲家之兄弟

姻兄

姻家教生

亲家之父对亲家之伯叔

姻伯叔

姻家教弟

亲家之子对亲家

尊太亲翁

姻晚生

亲家之子对亲家之父

尊姻老世翁

姻又晚生

亲家之子对亲家之子

尊姻兄台

姻眷教弟

亲家之子对亲家之兄弟

尊姻伯叔

姻家教侄

亲家之子对亲家之侄

姻兄台

姻家教弟

亲家之子对亲家之伯叔

尊姻老太翁

姻家又晚生

亲家之子对亲家之祖

尊姻老太世翁

姻又晚生

亲家之祖对亲家

尊老姻台(亲家)

姻世教生

亲家之祖对亲家之子

贤姻台

姻世生

亲家之祖对亲家之父

尊老姻台(世翁)

姻世教生

亲家之祖对亲家之祖

老姻翁

姻世教弟

亲家之孙对亲家

尊老太亲翁

姻又晚生

亲家之孙对亲家之父

尊老太世翁

姻又晚生

亲家之孙对亲家之子

尊姻伯

姻教侄

亲家之孙对亲家之孙

尊姻兄

姻眷教弟

亲家之伯(叔)对亲家

尊亲家

姻家教生

亲家之伯(叔)对亲家之父

尊姻翁

姻家愚弟

亲家之伯(叔)对亲家之子

贤姻台

姻家世生

亲家之兄(弟)对亲家

尊亲家

姻家教弟

亲家之兄(弟)对亲家之父

尊姻太翁

姻家教侄

亲家之兄(弟)对亲家之子

贤姻兄

姻家教生

亲家之兄(弟)对亲家之兄(弟)

老姻兄

姻家教弟

亲家之侄对亲家

太亲翁

姻家晚生

亲家之侄对亲家之父

尊姻老世翁

姻家又侄

亲家之侄对亲家之兄(弟)

姻伯(叔)

姻家教侄

亲家之侄对亲家之子

姻兄

姻家愚弟

亲家之妻对亲家之妻

尊亲母

姻侍弟妇

亲家之妻对亲家之母

尊太亲母

姻晚妇

亲家之妻对亲家之媳

贤夫人

姻侍生妇

亲家之妻对亲家之祖母

尊姻老太母

姻晚生妇

亲家之妻对亲家之孙媳

贤夫人

姻又生妇

亲家之媳对亲家之妻

尊太亲母

姻晚生妇

亲家之媳对亲家之母

尊姻老太母

姻又晚妇

亲家之媳对亲家之媳

姻嫂夫人

姻眷弟妇

亲家之母对亲家之妻

尊亲母

姻侍生妇

亲家之母对亲家之母

世婆

姻世弟妇

亲家之母对亲家之媳

贤夫人

姻世生妇

附注:凡称请对上辈、平辈长者同用尊字,平辈小者、下辈用贤字,上两辈多用太字;自称处对上辈用晚生,对平辈用弟,对晚辈用生;本干姻亲用侍字,旁枝姻亲用家字。此俗例也。

  • 其他:

 

称人

尊称

自称

父之师长

太老夫子

小门生

父之盟兄(弟)

谱伯叔

如侄

父之友

世伯

如侄

业师

老夫子

门生

学生

贤棣

友生

师之父

太夫子

门晚生

师之兄

尊师兄

眷世弟

师之伯叔

尊师伯叔

门愚侄

师之子

世兄

世愚弟

学生之父

仁兄

通家弟

学生之祖

世翁

世愚侄

学生之兄弟

世兄

世愚弟

同学

同学兄

同学弟

朋友

仁兄

同年

庚兄

庚弟

同年之父

尊庚父

忝庚侄

同年之子

贤庚侄

忝庚伯叔

  • 浮笺大称呼:
    • 男人:

普通:大德望、大国民、大乡望

合  :大世家、大望族、大世望

老辈:大世英、大硕望

平辈:大时彦、大时杰

下辈:大英长、大英杰

媒人:大月老、大冰判

母舅:大渭阳

外甥:大宅相

岳父:大泰山

婿郎:大乘龙

  • 女人:

普通:大贤德

长辈:大圃苑、大壶苑

平辈:大淑德、大淑媛

晚辈:大闺秀、大高仪

岳母:大泰水

 

年龄的别称

 

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

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

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24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 “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

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百岁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

108岁。
140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束发:是指青少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另外称老人的有:
杖家之年:五十
杖乡之年:六十
杖国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      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