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比萨斜塔,倾斜的魅力
意大利共和国30万平方公里国土形似一只女人的长筒靴重重地踏进湛蓝的地中海。首都罗马位于靴腰前部,比萨城在靴腿的前部,都毗邻利古里亚海湾,两城相距不到300公里。从罗马到比萨,本来可沿着海边公路走,但为了追求快速和舒适,导游安排走意大利的交通主动脉,即返回佛罗伦萨,再往西北90公里到比萨。谁知事与愿违,欲速不达,路上频频堵车,在烦躁中静等了4个小时,这也是西欧之行唯一出现的行车不畅之事。人未到比萨,在途中又吃了一顿比萨饼。到晚上10多钟终于住进了能听到海涛声的宾馆。
比萨古城曾作为海上共和国威镇八方的历史和联结东西方的海上纽带而名声远扬,但名气之大、向往之强烈,还是受惠于比萨斜塔。比萨斜塔与艾菲尔铁塔、金字塔、金边银塔、仰光金塔一起被誉为世界五大名塔。第二天上午天高云淡,风暖气爽,不是春光而胜似春光,我们乘车来到位于意大利中部的利古里亚海边,亲眼目睹从初中课本上就初识的比萨斜塔。比萨斜塔其实是比萨教堂的一座钟楼,它的全称叫比萨大教堂斜塔,与旁边的教堂和洗礼堂融为一体,是11世纪比萨共和国为纪念战争胜利而建造的。一眼望去,高耸的白色大理石斜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白云的飘移下蠢蠢欲倒。该塔为8层圆柱形建筑,它代表了早期意大利罗马建筑风格。斜塔高54.4米,平面圆形直径16米,重达1.42万吨。由下至上,由底层15根圆柱、中间6层各31根圆柱、顶层12根圆柱支撑,有213个拱形券门。塔内有螺旋状楼梯294级直登塔顶的大钟处。斜塔从1174年开始兴建,由于土层强度差,基础处理不到位以及大理石砌筑的塔身非常重等原因,造成不均匀下沉。当建到第三层时就发现塔身开始倾斜,被迫停工达百余年之久。后另请“高明”继续施工到1350年完工时,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600多年来,塔身继续缓慢向南倾斜,现在已偏离中心线4.4米,斜度达5.3度。这种斜而不倒的现象使斜塔闻名遐迩,更使它名噪全球的是,在1590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塔上作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某一天,年轻的伽利略登上塔顶,面对塔下群众热切仰起的目光,将手中一大一小两中黝黑的铁球同时松开,铁球在50多米距离的空中急速坠落。一会儿,大家清楚地看到,两个球同时砸在地面上。顿时,掌声如潮,人们簇拥着伽利略,欢呼着一个伟大真理——自由落体定律的诞生,用雄辨的事实推翻了当时欧洲人虔诚信奉的权威——亚里斯多德的“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错误论断。之后,人们运用“加速度”新概念开始了对运动的研究。从此也更增添了斜塔的神秘感和魅力。
知识广博、口齿玲俐的燕导游向我们介绍,斜塔从1918年开始测量以来,塔身平均每年向南倾斜约1毫米。1972年10月当地发生地震,斜塔曾摇晃有22分钟之久,但仍巍然屹立。喝橄榄油而身材彪悍的当地人骄傲地说:“比萨斜塔像比萨人一样结实健壮,永远不会倒下”。为了挽救这一蕴含着工程建筑史和科学发展史的建筑物,当地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早在1930年,塔基周围就被灌浆加固;1973年禁止在塔周围1.5公里范围内抽取地下水;1990年进行大规模的维护和纠偏工作,把塔身扶正了5毫米。多少年来,斜塔的整个修复工程耗资达2500万美元。据专家介绍,只要不出现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斜塔300年内不会倒塌。现在斜塔在一天内随着太阳位置和温度的变化,在人们觉察不到的情况下缓缓西移,并最终回归原地。当然,要将斜塔全部扶正是不可能的,也无必要,因为斜塔不再斜了,还有谁来看斜塔,要的是体验这种“斜”味。比萨斜塔经过修复重新开放后,开始控制进入塔内的参观人数,规定15人一批,停留时间不超过30分钟,还提示恐高症者慎重选择。我们急于赶路,放弃了登塔的机会,又节省了25欧元。
比萨斜塔的历史沧桑和工程奇迹,哲学家说是一种“悲哀的喜悦”,经济学家则说“斜塔创造了旅游经济收入的奇迹”。聪明的意大利人抓住斜塔商机,在这里塑造着一个“斜”的世界。比萨教堂广场乃至整个古城的旅游品市场,五颜六色、七形八怪的纪念品都中了“斜”。那些由大理石、玻璃、金属和陶瓷制作的斜塔玲琅满目,连酒瓶酒杯、笔筒文具都是斜的。我们在观看和挑选这些“斜物”时,几乎是下意识地歪着脖子看,甚至连身子也跟着倾斜了。在广场上以斜塔为背景照相摄影的游 人,也是“斜”招百出。有的人歪着身子照相,想用相片对斜塔进行纠偏;有的人与斜塔倾斜方向成反向斜着身子,以增强倾斜的视觉效果。我则站在与斜塔倾斜相反的方向,作出支撑、推正斜塔的姿势。我们不远万里欣赏斜塔的绝代风采,身心融入斜景,这就是倾斜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