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道的构成·茶人

 vip注定不平凡 2014-07-14
来源:丁文的博客
了解大陆茶学,从观光丁文博客开始....

茶既是灵魂之饮,自不敢等闲视之。自唐以后便有"茶人资格说";日本人接过去发扬光大 ,提高标准,似不去大学读几年便当不上茶人!古人的话有两点是对的:喝茶不等于茶道, 喝茶的人亦不等于茶人。茶道的角色是茶人,包括烹茶人和饮茶人,在茶馆是茶博士和茶客,以茶待客则有主人和 宾客,茶会上有主持人和应邀者,家居茶事则自烹自饮,自得其乐。照理说茶人不必言资格 ,贵到宋徽宗、贱到潘金莲,美如杨贵妃、丑如武大郎,好到林则徐、坏到秦桧,只要他们 喜欢喝茶,就叫"茶人"。但因为茶是高雅的饮品,灵魂的饮料,此事便不可等闲视之。茶偏又出在以道德立国的中国,特重教化,有所谓"以孝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之说,不可避免的,给茶道也赋予了浓厚的道德色彩,茶人也便有了资格标准。

茶神陆羽的标准很简单,要求茶人是"精行俭德之人",即注意操守和生活节俭之人。他第 一个将饮茶与人的品行修养联系起来。唐代酒价比茶价高几倍,嗜酒之人一次可将一斤酒喝得涓滴不剩,但一斤茶却可喝许多时日,以茶代酒者自然是节俭之人。不修身、不节俭者是 否该禁止饮茶呢?陆羽没说,大概只是"舆论导向"而已。

由于中国文化背景使然,陆羽的观点渐为后世人接受。唐末刘贞亮提出的"茶十德"就包括茶人资格说,他将陆羽的"精行俭德"具体化为"利礼仁""表敬意""雅心""行道",要求茶人循礼法、行仁义、谦恭平和、净心高雅,借茶事以推行""。对""的解释各朝不太统一,但总体是以儒家学说为主,融入佛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这是中国文化的主体。

宋人强调茶人必须是"佳客"。欧阳修《尝新茶》诗中说:"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何者为佳?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诗云:"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诗人眼中的茶人应当具有如茶一般清醇优雅的气质,如茶一般 坦诚高洁的情操。

明人对茶人亦未提出明确的资格标准,但大体要求则有。明末冯可宾在《茶笺》"茶宜" 13项中写明茶人须是"佳客",即情操高尚、志同道合,饮茶时要吟诗、挥翰。他对茶事的 理解未跳出文人的小圈子,表现出文人的意气相投、孤芳自赏。照他看来,士农工商、七行 八作、九教三流中,大概只有知识分子配饮茶,其他人皆违背"茶宜"13条款。他说的知识 分子又不包括科技人才,科学家在中国一直是不吃香的。不过冯可宾在七项"禁忌"中提 "主客不韵"不宜共饮是有道理的。喝茶亦如喝酒,"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要对心劲。茶道就特重人际关系,这也很符合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人与人的文化。主客投合,融洽默契,谈话投机,茶便喝得有味,可获精神愉悦;若往日有仇,近日有怨;语言相讥,辱枪舌剑,发作起来,以茶烫面,那便有背饮茶本意,弄个不欢而散。所以明代屠隆在《考槃余事》中提出:"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饮非其人,会沦入罪,人流入俗,都算不得有茶道,只是"汲泉以灌蒿莱"而已。明代李日华也认为:"茶以芳冽洗神,非读书谈道,不宜亵用。然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亦未易评量""他这番话对冯可宾的"主客不韵"作了说明。"茶韵"之所在,一是要边饮茶边读书谈道 ,二是茶人须是真正契道之士。这认识太偏狭。纵非文人雅士,只要茶烹得好,茶喝得好,主客谈话投机,气氛和谐,同样有"茶韵"

何谓"茶韵"?韵是韵律,音乐节奏,一种可从感觉得到的和谐。茶品到这份上已进入诗的境界,是茶道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茶壶三巡,便欢呼"喝出味来了!"喝出味不难,要喝出""来就非一件易事。光顾一次茶会,有"余味"等而下之,有"余韵"才等而上之。有"余味"如同赴盛宴,美酒佳肴令人回味无穷,时有津液分泌;有"余韵"如同听一次高档次音乐会,三日后仍余音绕梁,不知肉味。给人精神的愉悦、快感是有区别的。

中国茶道传入日本,茶道宗匠千利休也提出茶人资格说。总体看,日本茶道对茶人要求很严 格:一是要熟悉茶道这门文化艺能,并已纳入大学家政系必修课程,一般日本妇女至少学习3年才能胜任茶事;二是要懂得日本文化,了解本民族独特的美意识和道德观念。茶道主要渗透""美意识。何谓""?千利休认为是"清净无垢的精神内外世界",并将茶道的 最高精神概括为"和、敬、清、寂"四规。《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歌合集》则归纳为"寂寥、 幽邃、苍古、淡泊、孤高"十个字。寂庵宗泽解释为"知足与情愿满足于不足的精神境界 "又说"是指条件或环境不能满足己意时产生的蹉跎之念"""其实是指下列三个方面: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物感情趣,武士社会的无常观,禅师的人生观和生死观。这两条标准很高,茶人须是茶专家和哲人。但在普及茶道时这只是要求而已,事实上很难办到。

古人的见解有两点可取:喝茶不等于茶道,喝茶人不等于茶人。茶中无道算不得"茶道",喝茶人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会饮茶修真养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今人将茶与人品分离,不大理会茶道,可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找到根源。古人讲茶品和人品的统一有其缘由,也有其存在价值,今人亦不可轻率否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