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低碳,也是一个陷阱

 林杉图书馆 2014-07-14

按照这个陷阱,就会限制中国的煤炭能源,限制石油,限制经济发展。

没有人能证明二氧化碳对环境有害。相反,植物离不开二氧化碳,没有它就没有光合作用。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今天地球上大多数生命。所谓的“温室效应”,其实是经不住严格推敲的。我看过西方人所画的地球温度曲线图,把一百年前的平均温度画得精确到0.05摄氏度,明显不符合测量精度的常理,更何况那时从来没有过全球大范围的温度测量工作。

我们节约粮食,并不是为了减小中国经济规模。我们节约粮食,是为了多省一些粮食,让中国的中下收入者、贫苦者能以更低价格吃到更多的粮食。我们节约粮食,目的是为了让中国发展得更加伟大,是让更多人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从而有更多的人能够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

从宇宙来看,地球犹如一颗微不足道的尘埃。

从太阳系来看,地球也非常渺小。太阳系不缺资源。只要我们努力工作,眼光长远,那么我们将会拥有大量的资源,比地球上的资源多得多的资源。

那么多资源,别说十三亿中国人,就是三十亿中国人,也没问题,而且还能让大家都过上富足的生活。

我们不要做目光短浅的节约主义者,落入别人的圈套。

欧洲在二战后,在美国的影响下,设计了一些很不利于欧洲,而有利于美国的制度。这里面,就包括所谓的环保主义。环保本身是对的。但是任何事情,再好的事情,到了城府深沉的人手里,也可能沦为一个损人利己的工具。

欧洲人对汽油征收高税收,驾照很难考、很贵,导致欧洲人普遍只能骑自行车,坐公交车,导致美国人能以更低价格享受更多的石油资源。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无数种隐晦的策略,导致欧洲的经济和科技水平达不到美国的水平。魔鬼都存在于细节之中。

我们不要沦为欧洲式的社会。

我们要心志独立,不惟美事从,也不惟欧事从。怎么样最大化我们的长远利益,才是最需要反复思考的。

低碳是个伪命题,中国有13亿人口应该按人均排放量说事,我们的排放量远远不够,冬天雾霾次数多点主要是风力不足的天气自然现象。不要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遇到点事大惊小怪,好像天会塌下来。

美国在二战后,还给欧洲设计了一些很损的大学制度,导致大量的欧洲科技人员在欧洲大学里不容易独立,而要依附于一个大组下面。这就迫使很多欧洲科研人员,宁可在美国工作,也不愿回欧洲。这个政策,也是有利于美国,有害于欧洲的。
追求“低碳”,不如追求低污染。二氧化碳不是污染。

在不给经济带来过大负担的前提下,尽量研究怎么样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污染排放,保护我们的蓝天、江河湖泊、土地。
开惯了大车的美国白人,叫我等中国人固守手工农耕生活。连我们开个小车,都要被他们象老太婆那样喋喋不休地说:你们要低碳啊,你们不要用太多石油啊,我们要用石油啊,我们要开大车啊,开大车爽啊,你骑自行车,环保啊,你高尚啊。我们怎么这么不高尚啊,我们大车开得太多啦。
中国需要防范石油不够的问题,而不必考虑碳排放。
提高石油勘探和开采技术,并且在全球拓展进油渠道。
同时也要注重研发新的能源渠道,尽量降低新能源的成本,逐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这不是为了所谓低碳,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能源,为了能做更多的事(包括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可是我们的某些领导人就喜欢顺着美国的杆子爬,从来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路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