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美日德四大汽车大国,为何突然在汽车电动化方面达成共识?

 我心飞翔320 2022-10-18 发布于湖北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世界上第一辆电动车和内燃机车都出现在欧洲,欧洲完成了近代汽车工业从零到一的突破,紧接着美国的汽车制造流水线生产模式开启了汽车工业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而上世纪六七十年达则是汽车产业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欧美日韩汽车产业都实现了飞跃式增长。

中国汽车工业起步时间较晚,真正放开私人市场其实是在90年代,错过了汽车产业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日本和韩国恰恰赶上了汽车产业现代化的契机,加上属于西方经济利益共同体,不仅能够轻松进入欧美市场,而且还获得了大量汽车技术转让,完成了汽车工业的本土化发展,并且借助三次石油危机和欧洲环保主义,让日系车和韩系车在欧美市场实现了全球化发展。

中国的汽车工业虽然赶上了加入WTO之后的经济全球化红利,但毕竟落后了几十年,欧美日韩已经完成产业整合,而我们还处于从零到一的阶段,只能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模式,吸引外资车企进入中国市场。

但由于欧美的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我们虽然通过市场换技术,拥有燃油车工业和产业链体系,但是汽车产业现代化的核心技术依然在欧美手中,哪怕是日本和韩国,虽然拥有部分燃油车的技术体系,但实际上欧美才是传统燃油车工业的主导者。

在传统燃油车工业体系,中国在汽车零部件和整车制造领域进口的工业制品,仅次于芯片进程电路,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核心技术方面欧美依然对中国封锁。

新能源汽车的出现给了中国一次换道超车的机会,在欧美还在享受汽车产业全球化的红利的时候,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完成了从零到一的发展,拥有了全球规模居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份额,如今全球的 新能源汽车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中美竞争与合作,碾压欧洲、日本和韩国的产业格局。

中国引入特斯拉来刺激国内新能源车企继续向上发展,通过鲶鱼效应避免内卷竞争,而特斯拉作为美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标杆,除了软件和制动等线上造车技术属于自主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来自中国的汽车供应链体系,依赖中国汽车工厂和整车制造体系来完成特斯拉的量产。

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高铁之后,中国的另外一张世界名片,而中美日德为何突然在汽车电动化领域达成共识呢?我们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子,谈谈为何四大汽车大国为何都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为何汽车产业对中国那么重要?

从单一科技含量、发展速度、行业安全性要求、产业链复杂度来看,航空军工领域,医疗器械、电子信息行业等,无论哪个行业都可以把汽车产品比下去,汽车产业也算不上高精尖产业,但却是制造业的标杆,也是全球主流经济体产业经济的重中之重,让人难以理解。

虽然汽车产业在单一产业特性上不占据高精尖地位,但却是综合产业价值最明显的,汽车工业产品可以说融合了各行各业的产品特性,并且是大众消费品,与国民经济和实体产业高度融合。

如果只是单一汽车零部件,或许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一旦变成一辆上万零部件的汽车整车制造工程,那就需要产业技术含量和细分复杂的产业链了。

这也意味着汽车工业体系和汽车行业比其他单一行业更需要高水平的经营管理模式,就像一个系统性的工业产品合集,是工业制造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一个经济体的GDP增长水平和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中国汽车工业总产值已经突破10万亿,汽车消费占了中国社会零售总量的10%左右,汽车产业链贡献了国内10%的GDP, 属于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而欧美早期的发达经济体,汽车产业在GDP中的贡献往往超过20%,日本能够成为早一批的亚洲发达经济体,恰恰就是承接了欧美产业制造的转移红利,特别是汽车产业,在日本产业经济中,汽车产业占GDP的40%以上,并且为日本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提升了制造业产业利润。

中国虽然已经是全球四大汽车大国之一,并且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但汽车产业在GDP的占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汽车保有量看,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3亿规模,汽车保有量全球首位,但如果按照人均来算,人均汽车保有量还远远低于0.5%,而欧美早期发达国家汽车人均保有量普遍超过0.5,美国等部分发达经济体,人均保有量一度超过0.9。

中国要完成制造业升级,提升传统制造领域的利润和从业者的收入水平,扩大就业市场,就必须继续完成汽车产业升级,继续提升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贡献。

但在全球石油能源危机下,传统燃油车产业已经陷入负增长,而全球汽车芯片荒和能源通胀,也导致燃油车不断减产,产能不断萎缩。

中国如果继续深耕已经陷入负增长的燃油车工业,即使未来几十年掌握了比欧美更先进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但燃油车能够带来的产业经济价值也已经不断缩水,最终得不偿失。

而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传统汽车行业的新增长方向,今年全球汽车消费市场,燃油车销量是下降的,新能源车销量不断上升,提振了全球汽车消费指数。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的三电技术,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体系,新能源汽车工业体系都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特斯拉也需要借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工业体系和供应商体系,来完成汽车的量产。

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百万亿级别的产业风口,在传统经济向新能源经济迭代升级的过程中,新能源汽车工业成为了全球新能源经济的新增长引擎。

中国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其实是换道超车,争夺全球能源经济的话语权,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汽车工业的价值和利润,改变过去国产燃油车工业高成本低利润的局面。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贸易格局中,中国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技术体系都领先欧美日韩等传统燃油车工业国家。

中美日德突然在汽车电动化领域形成共识,其实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全球主流经济体都看到了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都想要从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分一杯羹。

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已经成为中国两大万亿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还是全球首个宣布停产燃油车的上市车企。

德国这样的欧洲汽车工业标杆,也需要与比亚迪合作,生产欧洲需要的电动汽车;以至于德国媒体也对德系车未来的发展担忧,欧洲汽车工业的优势和红利都已经耗尽了。

全球新能源标杆特斯拉也需要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供应汽车电池,如果认真拆解特斯拉汽车供应链体系,你会发现诸多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零部件供应商的身影。

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产业领域也已经成为了全球顶尖的新能源科技企业,并且在全球锂电产业高速发展中,完成了海外扩张,与比亚迪一样大力投资欧洲市场,在匈牙利投资建厂,开拓欧洲汽车市场,放弃了北美市场。

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据优势的情况下,部分车主依然选择技术成熟度和安全性都不如国内新能源车企的欧美汽车品牌,其实是吃了品牌认知的亏。

欧美即使新能源车领域不如中国,但是也依然可以凭借长期积累的燃油车品牌溢价,来销售新能源汽车,保时捷推出的菜刀可以卖几千块,法拉利卖的风衣可以标价4-5万,这都是消费自身的汽车品牌溢价,而不是菜刀和风衣做的比垂直行业好。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来说,只是占据市场份额和技术成熟优势是不够的,还需要继续积累汽车品牌知名度,才能逐步改变国人对国产汽车的负面看法,改变进口燃油车品牌独大的格局。

中国新能源汽车缓解能源危机

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首要目标是需要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改变全球汽车工业格局,牢牢占据汽车上游产业链,在汽车整车品牌占有率,汽车产业规模,汽车技术,汽车全球供应链体系等拥有稳固的市场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制造利润低,收入低的局面。

而欧洲的德国和亚洲的日本转向新能源汽车产业,最迫切的因素其实是能源危机,而这也是中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次要原因。

举个例子,欧洲本身是缺乏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的,而欧洲庞大的汽车工业体系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油资源,今年的地缘政治冲突,更是让欧洲失去了稳定的能源供给,能源经济通胀导致欧洲经济陷入衰退边缘,汽车产业也遭受了巨大冲击。

如果现在不转型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欧洲引以为傲的汽车工业体系会陷入崩溃边缘,让欧洲GDP进一步下降。

日本也是一个能源资源匮乏的小岛国,石油能源通胀压力给日本传统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压力,如果不转型新能源汽车,那么一旦燃油车产业市场进一步萎缩,将会让日本经济再次陷入倒退。这也是日本当下选择大力发展氢能汽车,与中美竞争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主要因素。

中国每年自己生产的石油资源在2亿吨左右,而每年汽车行业直接燃烧的汽油就高达2亿吨,相当于中国自身的石油产量,而中国每年还需要从海外进口5亿吨的石油,能源的对外依赖度超过70%,而这进口的5亿吨原油,大部分还是从马六甲海峡等海运港口运输过来的,很容易被欧美海权国家掐断能源供给线。

而中国选择新能源汽车赛道,就可以大量节约石油资源,并且储备更多的石油战略资源,用于生产工业原料和企业生产经营,并且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将对对欧美主导的石油能源经济体系的依赖度。

全球能源供给已经失衡,中东的OPEC产油国组织也在不断减产,欧洲甚至不得不接受美国能源企业超4倍市场价格的天然气能源订单合同,未来国际油价很难维持在40-50美元一桶的稳定价格,100-200美元一桶的石油价格不再稀奇,中国和其他欧美汽车大国都需要考虑到能源价格高企对汽车产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动能源碳中和

在全球能源碳中和趋势下,全球二次能源消费转向低碳电力模式已经是世界主流经济体寻求能源碳中和的主要路径,而电力作为终端消费能源可以实现净零排放,从而降低非电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量。

中国交通行业的碳排放占了总碳排放的10%,无论是锂电池为主的动力电池汽车,还是氢能燃料电池为主的新能源汽车,都可以降低交通行业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实现交通领域和能源消费侧的碳中和。

中国已经在汽车工业已经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且搭建了汽车产品的碳足迹体系,让国内新能源车企符合ESG评价标准,而低碳环保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也是欧美市场的关键,而美国和德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有与中国一样的环境改善需求,完成汽车工业体系的低碳绿色转型。

综上,中美日德四大汽车产业大国,不是突然在汽车产业电动化达成共识,而是基于汽车产业价值,能源危机,汽车碳中和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中国选择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主要在于提升汽车产业价值和利润,主导全球新能源经济和汽车产业体系,缓解能源危机和实现能源碳中和则是顺带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