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氏家族留“清白”给后人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7-15
徐氏家族留“清白”给后人
2014年07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退休之后,徐华勤老人就一直研究徐氏家谱里的谱训、家风。
  ◤徐华勤老人祖传下来的一本徐氏家谱。
     文/片 本报深度记者 寇润涛

  南北朝时期梁朝的一代宗臣徐勉,字修仁,祖籍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徐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很小就自我勉励,恪守高洁的节操。
  作为徐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徐勉官至宰相,重权在握,但生活十分清简,因而得谥号——“简肃”。
  天监六年,即公元507年,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长,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史书称其“勉居选官,彝伦有序”,说他任免官员都依照原则办事,符合常道,有条有理。徐勉既熟习文辞,又擅长辞令,虽然公文案卷堆积,宾客满座,但他应对自如,手不停笔,所以办事效率很高。
  因为徐勉掌握着官吏的任免大权,他家常门庭若市,“坐客充满”。他曾经跟门客夜间举行宴会,有一个叫虞暠的门客,向他伸手要官,请求做詹事五官。徐勉正色道:“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时人“咸服其无私”。
  而且,徐勉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他还将俸禄分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族。
  门客、老友有人随口进言,徐勉就回答说:“别人把财产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他们。子孙如果有才,就会自己取得财物;如果没有才,财产终究要为他人所有。”等到他去世,皇帝听说后流泪痛哭。
  “‘清简’是东海徐氏的家风。”研究东海徐氏的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刘宝春说。
  徐勉曾在给儿子徐崧的信中一再告诫他“清白传家”的道理,并要求他作为长子,要严格要求自己,协调关系,先人后己,见贤思齐。洋洋洒洒千余字,时而谆谆告诫,时而现身说法,都是自己人生经验和为官经验的总结,目的是培养儿子的优秀品德。 
  据《梁书·徐勉传》记载,在这封《诫子书》中,徐勉写道:
  “我们家世代清廉,所以平常日子过得清苦。至于置办产业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提及过,不仅仅是不经营而已。自己亲身经历卑微辛苦,恰逢好的际遇,于今尊贵的官职和丰厚的俸禄,可以说是都有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感到这哪里是由于我的才能所致呢?那都是仰借先人的风范和福荫,所以才得到这些啊!古人所说,‘将清白遗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的遗产吗?’”
  徐勉现身说法,他告诉儿子,当年他的门生曾劝告他,可以买点田,开个店,做航运、做买卖。从历史记载看,这种事情在当时的高官中十分普遍,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赚钱很容易,但是徐勉却拒绝了门人的“好意”,“此众事,皆拒而不纳”,而是一心奉公,清白一生。
  徐勉说“遗子黄金满惣,不如一经”,这让刘宝春看到了徐勉对才华、学识的强调。
  通过此句,刘宝春还体会到徐勉的言外之意,那就是徐勉只留给徐崧一小块田,可谓清白传家,这是作为父亲给儿子的财富;而第二笔财富,也是他特别值得骄傲的,那就是,他也给儿子留了“一经”。就是说,在徐崧年轻的时候,他已经给了儿子足够好的教育了。
  刘宝春认为,虽然史传资料并没有徐崧事迹的记载,但当徐勉对儿子自豪地说出“留给子孙满箱黄金,不如传给他们一部经书”这样的话时,面前的儿子肯定是饱读诗书的,是值得徐勉骄傲的。
  徐勉还特别注意培养儿子的能力,当他把那块小田交给徐崧时,他还告诫儿子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要求徐崧一定要亲力亲为,首先要管理好这块小田,才能管好家。
  徐勉如此,徐摛、徐陵等在教育子女方面也都表现出同样的倾向。
  徐勉清简尚义的精神为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和政治家所推崇。如宋孝宗时,尚书左仆射陈俊卿,一生清廉正直,年老时没有给子女留下金银财宝、高屋广厦,却留下一纸《示二子》:“兴来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万卷书。遗汝子孙清白在,不须厦屋太渠渠。”
  其中每一件事都对应着徐勉的故事。因此,清简尚义,已经成了南朝东海徐氏家族的传统和家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