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饶州瓦屑坝

 姓氏文化藏谱馆 2022-12-09 发布于山东

​饶州瓦屑坝泛指饶州府各县的很多地方,并非鄱阳县莲湖乡一地之专利  

开篇引用清朝黄安籍人史珥撰《瓦屑坝考 》~         

鄱地以瓦屑坝得名者,莫著於瓦屑坽。若瓦屑坝、瓦屑墩则传者盖寡焉。考饶郡城西二十里为尧山,载郡志。峰峦苍秀,泛彭蠡者百里外,隐隐可见,延袤起伏,凡十里许,而总谓之尧山。山在鄱江之北岸。两岸有水斜出通江,即所谓瓦屑坽是也。自坽而上约十里许为双港,亦在江之北岸,港一也,而双名之,盖江自东南而趋西北,随北折而南。望之若二港然也。港南岸皆雈苇芰荷,无居民。

北岸有泽,名青湖,志称青江渡。出口处广不三丈,有桥焉,名双港桥,则居民所有起也。烟火断续,抵于博士湖口之小溪,尽焉。溪右岡名龙王山,上有浮图,卓立水际,舟行者所共知。右二三里为夏漾湖,湖涸潦不常,盖瓦屑坽之对岸矣。双港诸地,随地异名,有为桥头者,为庙前者,为赤墈者,为软樯里者,为王家咀者,为赵家湾者,为夏家园者,为博士湖者;其姓则有余、有陈、有邹、有杨、有王、有赵、有董、有张、有彭。双港一带,厥土赤埴,旧为陶薮,废兴之详不及核矣。然今姑苏陶人往往自称其先世为双港旧陶。

黄巢乱时,徒避吴地。据此,则瓦屑坝名村,应在五季(唐末五代)以后。其屑坚厚近寸,虽历风霜不泐,土中掘出,则有如盆者,如百壶罌者,如甕者,而罌为多,间有如今宫殿所用琉璃瓦者。其坌而为阜纡,而为岡壘,而为路迭,而为牆倾,而为崖罗,而为塋辟,而为基艺,而为图;或蚴蟉如长虹,或从聚纷纭如蝌蚪,或散布如落花、如鱼鳞。乱壁颓垣,绿杨衰草,久与汉寝唐陵,共凭吊于韻歇。烟销日落潮平之外,而风雨所剥,波涛所啮、不知凡几年矣,瓦屑固如故也。而所谓瓦屑坽者正在其对岸之西南间。常泛舟入其坽口,南溯三里许,犹仍瓦屑之名。

濒曰岸上有赤阜,虽烟火寥寥,而废甓颓垣往往有焉。赤阜西南,又有地曰莲河,周回二十余里,原泽相半,而尽於表恩山。由是观之,今坽之名,应是蒙当年之墩坝以为号,及后墩坝之名渐隐,而坽独传。亦犹易、诗、书三始,止有施孟梁邱与齐鲁燕大小夏侯诸家,迨费易毛诗,孔氏书傅皆后出,而名独傅天下。后起者,每足以掩乎前,大抵然矣。

按石虹(即张希良)先生谓彭、姜诸大姓,皆由洪武初徙实江淮,而鄱阳一府为多。尝求其故,鄱当元季,保障西南为吴公宏,保障东北有於公光,率先纳士,太祖[案云:迺明太祖朱元璋也]嘉之,故罹患稍浅,大姓之多,想原於此意。其徙时皆择豪右,如汉募民徙塞下,实关中,必如楚之屈景,齐之诸田,始与其选。

则瓦屑坝、瓦屑坽虽不敢遽指是何岡阜,而其东北不越双港,西南不越莲河,断可知也。且其地滨鄱湖,秋水时至,渺无津涯,惟康郎数点矗起波心,计三数十里远近耳。遥忆当年,聚族斯地者,升高而望,亲睹夫真人之栉风冰雨,云蒸龙变於风樯阵马之间,暗奸者诛后夫者凶,而北方独以先机之哲得宁。妇子安耕凿,雕龙啸而风谷生,应龙骧而景云起,欢然乐徙,为兴朝披剪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慕义效忠於当时,而垂裕无穷,求请情事,谁曰不然?彼业堪舆者,乃指余干湖岸微有瓦屑者当之,真微乎者矣。至云曾子避寇所居,夫越之伐鲁,应在并吴之后,则余干已为越地,何至远避千里之外,反入其境内乎?又谓研朱渍蛙,曾子时书为简策,何殊可点矣?何以蛙遂至今色如丹砂,则伏羲画卦台畔,亦将马尽负图乎?术士附会,往往如此。

顾鄱有儒堂志载,以子固读书其地得名,地产竹叶作墨点,名曾子竹,云子固洒墨遗迹,则曾子或子固而讹,然馈朱变蛙,洒墨变竹,悠悠之说,是一是二存而不论可也。乃若瓦屑地将十里为坝为墩,士人当犹有识其旧号而珥平曰所未及深考者,则王父旧隐犹在青湖,先子抔土,现在尧山,岁必数至,双港诸地,路所经由,尚当访故老而问之。  


江西饶州府鄱阳或乐平、或余干县境内本无瓦屑坝这个地名,就因为張希良和史珥的三篇《瓦屑坝考》,鄱陽才出現了瓦屑壩這個詞。然而,張希良的瓦屑壩遺址則傾向於余干縣。

因此在清代末期,为了顺应湖北、安徽两省寻根问祖的棘手问题,所以《黃州府志》把史珥《瓦屑壩考》收錄其中,因此,湖北鄂東南民眾根据史珥《瓦屑坝考》一文,幾乎各家的宗譜都使用了“瓦屑壩”,而鄱陽縣更是在當代塑造出一个瓦屑坝来,硬生生的把鄱阳县蓮湖鄕瓦屑坽变成了瓦屑坝,殊不知“坽在山上,而坝在水下或水边。

沿河长堤则自古以来称之为圩堤,和“坝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瓦屑坽又怎么能和瓦屑坝相提并论呢?其實,在乐平市和余干縣境內,也有很多類似瓦屑壩的地名,例如樂平禮林鎭甘棠村的瓦移山和塔前鎮下徐村的瓦西嶺等……。        

湖北鄂东南和安徽皖西南地区的江西移民后代心目中的瓦屑坝,600年前就有了,兩百多年前的張希良認爲瓦屑壩在余干縣。鄱阳的史珥則認為瓦屑坝在蓮湖鄕,二者都是片面的推測而已,並沒有實際證據表明瓦屑壩確定在某地,而且張希良和史珥所到考證之地有限,他們兩並沒有溯饒州各大河流大範圍的尋覓打聽,兩者都是到了一兩個地方就草草做了結論。

殊不知饒州七縣各大河流沿岸的很多村莊都存在大量瓦片遺址。更何况现今湖北安徽境内绝大部分解放前正式版本的活字印刷宗谱,压根就没有提及“瓦屑坝”三个字。仅仅只是民国或解放后的人根据他们的祖辈口传谐音,手写出来或者传抄他人的“墨谱”里面才有“瓦屑坝”雏形。当然,出现这种现象,这必须得归功于清代鄱阳县的史珥写了一篇《瓦屑坝考》。        

同治《鄱阳县志》为何出现了“瓦屑坝”这个地名?因为同治年间修撰《鄱阳县志》是得到了史珥写的《瓦屑坝考》一文的启发,这才增加了“瓦屑坝在立德乡”,完全是根据史珥一人得出的结论增加了“鄱阳瓦屑坝这个地名”,并且根据史珥的描述,把瓦屑坽作为了“饶州唯一的瓦屑坝”。由此证明,同治以前的《鄱阳县志》里面以及鄱阳县境内根本就没有瓦屑坝这个地名。        

 既然鄱阳县原本就没有瓦屑坝,那为何在后来突然就把莲湖乡的瓦屑坽作为了唯一的瓦屑坝遗址呢?这一切都是受“史珥”的影响。       

现代的专家学者,在考证瓦屑坝方面,似乎没有新的突破,也没有拓宽思路、扩大范围去深入考证探索瓦屑坝,只是一味的围绕“史珥论”为中心,仍然把鄱阳县莲湖乡瓦燮坽作为唯一的瓦屑坝遗址。      

 史珥时代,交通不便,他特意考证瓦屑坝,所到之处有限,他只是到了环鄱阳湖的余干、鄱阳两縣隨便看了兩三個地方,再加上他也不是代表着所有的“饶州移民的後裔的寄托而考證瓦屑壩”,他只是经过几个村庄隨便打听了一下,然后就下结论断定现在的莲湖乡瓦燮坽就是瓦屑坝,这无异于“坐井观天”,因為他到過得地方太少了。

据本人多年考证鄂东南、皖西南地区的各姓氏宗谱,只要是查阅解放前的上述地区的“宗谱”,他们的宗谱里根本就没有“瓦屑坝”这个词。         在鄂东南和皖西南地区,只有八十年代以前口口相传的手写本“宗谱” 里面,才大量记载了瓦屑坝,但也有很多不同版本。凡是明确记录瓦屑坝的宗谱,绝大部分是民国时期或解放后“根据长辈口述手写本”,而且都是受了“史珥《瓦屑壩考》的影響”,分别记载为“江右乐平瓦屑坝、乐平瓦雪坝、乐平瓦雪墩、乐平瓦屑墩、乐平瓦西坝、乐平瓦燮坝等等;江右饶州瓦屑坝、饶州瓦雪坝、饶州瓦雪墩、饶州瓦屑墩、饶州瓦西坝、饶州瓦燮坝等等;鄱阳瓦屑坝、鄱阳瓦雪坝、鄱阳瓦西坝、鄱阳瓦燮坝、鄱阳瓦屑墩、鄱阳瓦雪墩、鄱阳挖燮墩等等,还有明确注明是余干瓦屑坝、余干瓦西坝等等……,因為這些口述的人根本就不識字或者根本沒看過《廣州府志》收錄的史珥《瓦屑壩考》,他們只是聽到這個說法而已,然後就口傳敘述給後輩記錄下來,因此“瓦屑壩”同音訛傳發生了變化。          以上宗谱,绝大多数都是八十年代以前的湖北、安徽两省各姓氏根据长辈口述手写出来的,在此之前,他们根本就没有正式版本活字印刷的宗谱。但凡能够拿得出解放前的宗谱的姓氏,他们的宗谱里面根本就没有“瓦屑坝”这三个字。因为这类手写、传抄版(墨谱)宗谱里面的记载瓦屑坝大部分是跟(史珥)风的节奏,所以其可信度大打折扣,因为很多姓氏的祖籍地和出发点根本就不在鄱阳县莲。


从低末小族到顶级世家大族——东海徐氏

  西晋末年,东海徐氏家族南迁至京口,但至刘宋时期方始崛起。东海徐氏家族崛起的代表人物是徐羡之。

《宋书》本传载:“起自布衣,又无学术。”但徐羡之并非汉族,而是出身于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士族。徐羡之曾祖徐褚,为晋太子洗马。太子洗马为太子的侍从官,负责教导太子政事与文理,因此多由士人承担。

徐羡之的祖父徐宁“通朗博涉”,“人所应有而不必有,人所应无而不必无”,桓彝赞其为“海岱清士”,也是地道的士人。伯父徐丰之曾参加了王羲之、谢安组织的由诗人组成的兰亭诗会,并即兴作诗两首。在四十二位参加者当中,他的位次仅排在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之后,可见是位风流逍遥的才子。而《宋书》一方面载徐羡之“无学术”,另一方面又言其“晓万事,安异同”,可见虽不及祖、父辈们的文采,但也颇有政事文化等素养。因此东晋时期的东海徐氏应归为士族行列。虽然出身士族,但东晋时期的徐氏家族门第不高。这可以从徐氏家族世代的官职看得出来。

徐羡之曾祖徐褚,为晋太子洗马,祖徐宁晋吏部郎,父徐祚之,上虞令,伯父徐丰之为行参军,虽然代代为官,但却官职不高。“东海徐氏在东晋末年大概只是高级士族中位望最差的家族。”东晋时期门阀观念根深蒂固,高门大族把持高层政权,寒门无资参政,门第较低的士族恐怕只能担当一些比较低一点的职务,从这一层面上看徐氏家族在东晋末年属于次等士族。但是,东海徐氏在东晋时期这种状况到南朝发生了根本改变,政治上世出高官,文化上代有鸿儒,他们脱下了家族的“布衣”,而跻身于为润屋豪家之列。有人说“一切文学对于魏晋王谢等为代表的大家族的欣羡,皆不如寒族及其次等士族通过自身努力崛起来的感人,即使被高层文人所讥,被高层政权集团所排挤,但是,因为有这些大胆的尝试,才能改变中国日后的历史。”

东海徐氏植根齐鲁,儒家思想是这个家族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儒家提倡积极入世,积极进取,可以看到,几乎在任何情况下,东海徐氏家族成员都积极仕进,而绝不因为困难而隐居或退缩。晋宋之际,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玄学清谈逐渐消退,儒家思想再次回归,风云际会之时,东海徐氏审时度势,把握时机,积极追求功业,因而至盛。儒家思想在家族中另一个表现就是一种孝忠家风。孝,维持着家族的团结与利益,而忠则表现出对朝廷和国家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使东海徐氏在南朝朝廷备受重视和信赖,他们也不负期望,为当时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徐羡之废帝杀王,在历史上受到激愤谴责,但是孟子早就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少帝、庐陵王劣迹斑斑,已经危及了国家的利益,因此,徐羡之发动宫廷政变,“废昏立明”,虽身遭杀戮,却为元嘉之治创造了契机。

徐勉被称为一代贤相,“及居重任,竭诚事主,动师古始,依则先王,提衡端轨,物无异议,为梁宗臣。”徐陵也是一位刚正忠贞的大臣,他弹劾权臣,力推名将,提拔后生,都表现出对国家深深的责任感。另外,像徐孝嗣、徐怦、徐君敷、徐摛、徐俭等都是肃正的臣子。东海徐氏家族从忠孝观念出发,积极作为,为国负责,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东海徐氏家族有着悠久的儒学传统,他们追溯仁义之王徐偃王为他们的先祖,他们在儒学的发源地形成郡望,在遥远的家族史上,家族有很多儒学先师,可以说,儒学已成为东海徐氏的“家学”,这在南朝时期体现得尤其突出。

但是,由于魏晋以来,“尚玄虚之学,为儒者盖寡”,朝廷的礼仪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祭祀、丧葬、释典仪礼等,在这方面东海徐氏家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徐孝嗣、徐勉、徐陵等都是朝廷礼仪建设的中心人物。徐勉更为一代儒宗,由他主持编纂的五礼丛书,工程浩大,使“经礼大备,政典载弘”,“可以光被八表,施诸百代,俾万世之下,知斯文在斯”五礼的编纂不仅使朝廷的礼仪建设有法可循,也带动了经学家们的研究热情,推动了经学研究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深厚的文化积累和文学素养不仅保证了东海徐氏家族仕进道路的通畅,也从根本上保证了家族的利益和地位。 南朝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充满了杀戮、阴谋和斗争,当然也有很多机遇。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徐氏家族审时度势,加强家族教育,光大家族文化,由次等士族一跃而进入高门大族之列,为当时乃至后世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湖乡。(据这些手写宗谱,可以确证这些人祖籍在饶州,但不可能全部都是从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坽一个地方乘船外迁……)。   

为何湖北、安徽大面积的地区姓氏手写家谱大量出现“瓦屑坝”这个词?归根结底要归功于“史珥”,就因为史珥写的《瓦屑坝考》影响甚大,导致很多“原本就没有宗谱的姓氏”一窝蜂的跟风“瓦屑坝”。也有當代專家學著認為,當時的饒州移民是被幫這雙手移民去湖北的,只有吃飯和方便的時候才解開繩索,所以現在很多地方把“方便”說成“解手”。那麼,問題來了,吃飯也是要解開繩索的,為何不把吃飯叫做“解手”?再有,只有被綁去的移民才有被綁經歷,移民的後代把“方便”稱為“解手”這還說得過去。可是現在的江西人也把“方便”說成“解手”,這又是為何呢?現在的江西人的先祖根本就沒有被綁起來移民去外地,為何留在江西的人也把方便說成解手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