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墨迹】(清)李文田· 行楷七言联·八言联·致雨生书札

 率我真 2014-07-15

李文田《行楷七言联》,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收藏。

李文田《八言联》,此《八言联》酣畅饱满,工稳华滋,可以见到其在唐碑临习的基础上,在魏碑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



李文田《致雨生书札》。

释文:雨生尊兄大人执事:八月二日接奉手诲,敬悉诸凡,遥瞻矞采,弥用驰切。贵郡会课,不远千里问道於盲,敢不竭尽鄙见,冀窥象罔。就兹会论之,虽未尽珂乡之文采,然风力遒上,不为运会所移,则见骥一毛,知其善走,先正典型,一线未坠,实吾粤之光也。区区论文之志,微诸君,谁与归乎?前列拟定五十首,若欲再广,则百名次第已暗记於每卷之背,以花押志之,会中翘楚之材,似皆入吾彀中矣。八比风尚至今日而日趋於靡,不意中流砥柱,尚在天南,惊喜久之。暗中摸索,必不误认颜标,质之我公与玉臣太史,或期抚掌也。自前十年兰山一别,至今未接麈教,九月后海风不啸,拟访戴数日即返,此间书院功课不免劳人故耳。老母以下均托福芘,小儿乳食尚足,颇有豚犬之观,足慰长者之怀。专启敬复。叩请崇安,并请潭喜,不尽。如弟文田顿首,望前一日,家母奉问丁大人并府中各位福安。

李文田(1834-1895),字畲光、仲约,号若农、芍农,谥文诚,广东顺德均安上村人。咸丰九年(1859)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学问渊博,生平嗜学不倦,工书善画,经史、兵法、天文、地理,无一不晓。公务之余,勤于治学,对元史及本北水地研究尤精。金石碑帖书籍版本之源流,皆得其要。著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西游录注》、《塞北路程考》、《和林金石录》、《双溪醉隐集笺》等。是清代著名的蒙古史研究专家和碑学名家。1874年乞归故里,在籍十年,主讲广州凤山、应元书院。收藏有秦《泰山石刻》宋拓本及汉《华岳庙碑断本》宋拓本,故他把在广州所筑之楼名曰“泰华楼”。

李文田是岭南一代书法名家,对碑帖源流有深入的砧研。他少年时专工欧阳询,精熟于《九成宫》等碑帖,旁及其他唐碑,后来转学隋碑《苏孝慈墓志》,中年以后,博采汉、魏碑刻。麦华三在《岭南书法丛谈》一文中说:“若农书法,实发源于北碑,而畅流于隋碑,所临唐碑,亦以隋碑笔意为之。”“若农乃以从容自在之笔调一写高古拙朴之北碑,一时书家奉为正宗。清末写碑,陶睿宣近于呆板,赵之谦过于轻佻,惟若农老成持重,雍容大方,为北派正传。”其书法,运碑入帖,笔力酣畅饱满,意态雍容厚重,功力颇深。李文田篆隶楷诸体皆能。其篆书,笔致温厚蕴藉;隶书则以楷法及碑法书写,挺拔有力,富于变化。而在篆隶楷诸体中,李文田最擅长的还是行楷。所作行楷,工稳平和笔画圆实,浑厚华滋,肥而不胖,瘦而不削,没有馆阁体肥重之弊,也没有丝毫纤弱之意,有的是魏晋隋唐以来的风流气骨。

陈永正先生在《岭南书法史》一书中对李文田的书法成就颇多赞誉,认为清中叶学者阮元虽然创有“北碑南帖”一说,但阮元所倡导的碑学在广东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而粤中帖学名家吴荣光晚年所书,也只有略参北碑笔法而已。直到李文田出,广东的碑派才正式形成。李文田自创的这种碑派书法,对广东书坛作出了很大贡献,也应该在中国书学史上大书一笔。

李文田传世作品较多,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他写的《楷书轴》、《楷书八言联》、《行书七言联》、《隶书四屏》、《书画团扇》。广州美术馆藏有他画于同治庚午年(1870)的《仿李营丘笔法团扇》,《与苏六朋合作风景人物扇面》、《楷书轴》、《楷书八言联》、《隶书六屏》。广州博物馆藏有他写的《篆书八言联》佛山市博物馆有他写的《节录张猛龙碑楷书轴》等6种书法。此处,东莞市、江门市博物馆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均藏有他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