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是网瘾的错?

 长沙7喜 2014-07-15

导语:对于每个妈妈来说,当孩子的行为异常时,的确会比较困扰和担心,也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健康、顺利地成长,然而把怒气完全归结于外因——电脑和互联网,却不能合理解决问题,因为任何事物的结果都由两个原因组成——外因和内因,外因是一个刺激源,而内因才是问题发生的源头。

在之前的咨询案例中,有一位在家休学近一个多学期的初中生,据孩子的家人反映,“孩子迷恋网络非常厉害,可以为了网络放弃真实的生活。”

过程中,妈妈几乎把所有孩子的行为问题都归因到电脑,因此孩子的表现不能如愿的时候,就要拔网线、停电脑。

对于每个妈妈来说,当孩子的行为异常时,的确会比较困扰和担心,也希望孩子能够更加健康、顺利地成长,然而把怒气完全归结于外因——电脑和互联网,却不能合理解决问题,因为任何事物的结果都由两个原因组成——外因和内因,外因是一个刺激源,而内因才是问题发生的源头。

因此我们需要花点时间来了解孩子,到底什么原因、什么困惑让孩子出现了迷恋电脑的现状。

事实上,网瘾的来源有很多可能性,归根到底是出于对生活中的某些反复出现的不满意或者无力解决的问题的逃避。而这些问题有很多可能,比如,人际关系的阻碍,个人成就感微弱、家庭亲密度的缺乏,等等。如果这些内在的需求模式没有得到供应和给予,即便外在行为有所控制,也可能发生转移,出现其他的问题行为。

在这个案例中,对于孩子来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障碍,让孩子非常困扰:
她回忆说,小的时候,和小朋友买一个玩具,买的时候,要不断地去挑、挑最完美的那个回来,然后到家了后还要继续挑,如果发现了不完美,就非常难受、不再喜欢这个玩具了。

这已经说明孩子的内在模式存在一个过于自我挑剔的模式,而这个模式的建立和父母亲缺乏对孩子的肯定有着很大的关联。当一个孩子长期不被客观的肯定、而是不断被赋予否定和批判的定义,她就学会了自己批判自己,同样也学会了用批判的眼睛看周边的事物和人。
当自己内在的批判已经非常强烈,父母再经常性斥责、缺乏肯定,孩子的内在成就感非常低落。

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依然过于强调外界行为准则需求的妈妈,让孩子不断感受到自己和别人行为不一样就是自己的错,出于要让自己更好的自保,便出现了叛逆,那就是你说什么我都不想听了,因为我不能再让自己觉得自己是错的了,否则我可能什么都做不了了。

然而越是这样,她在生活中更加找不到可以共同探讨的伙伴,对于现在大部分的孩子来说,父母对他们培养的重心,更多注重的是个体竞争,而缺乏对欣赏和鼓励他人的相互体谅的能力缺乏关注和培养,有着比同龄人更深想法的她,经常感觉到不被同学认同和理解。

而父母在这个时候,又恰恰会利用周边人的反应再次来刺激她,“看大家都是怎么看待你的,不是仅仅我这样对你吧!”这种做法对于她来说无疑是落井下石,因此对于父母的叛逆和怨恨又增加了一层。

这种情况下,她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网上,因为在虚拟世界没有利益冲突,可以找到更多成熟的、可以理解她的爱好和兴趣的共同伙伴。

我了解她对音乐很擅长,于是邀请她唱歌给我听。
不记得是哪首歌了,总之,是一首非常清丽、很具古诗词情调的歌曲,听完后,我由衷地赞美她,她看到我的反应,非常兴奋地给我唱歌,还把她喜欢的歌词拿给我看。当她听到我非常欣赏这些美丽的歌词,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说,“这些人一定都非常擅长古文,于是我买了两本古诗词集,这么厚!是那种大字典一样的”她用手给我比了一个4公分左右的样子。
我说,“你自学啊!”她骄傲地说,“是的”
我替她高兴:“那你的语文一定很好!学起来不困难!”她再次骄傲地说,“是的”
这就是一个孩子,她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我说,“你竟然能找到这么优美的词句做歌词的动人的歌曲,我感觉你的语感、音律都特别好!再加上你对绘画的感觉也这么好,你的创意性一定非常好!”
她骄傲地说,“是的,我觉得我很适合创意类的工作。”
这是一个依然有梦想的孩子。

在了解中,我发现,网络的确带给她非常多的受益:
在她喜欢的聊天室里,她慢慢尝试敢于在几十个人、尤其是陌生人面前唱歌。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这种被大家接纳和承认的感受,让她感觉到快乐,并且敢于在这里表现自己这个部分的个性;当能够有人和她一起分享她的快乐,这更加让她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而当她在现实的家里,即便是弹钢琴,也仅仅是被打分和评判,没有被人欣赏的感觉。而唱歌的时候总被报以“快点,该写作业了!”
网络的朋友给了她个性成长的鼓励、给了她分享快乐的自由。

甚至于,她对我偷偷地说,“这不算什么,还有人敢当着一千个陌生人唱歌呢!”我和她一起高兴,为她的梦想打气说,“加油,去做吧,我支持你!”

一个13岁的孩子,喜欢这种古诗词的歌曲,相对于大部分同年级的孩子爱听流行音乐、看“流星雨”的爱好来说,自然感觉会少很多的共同语言。而这种状况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注意和平衡,就容易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排斥。

这种情况如果可以因势利诱,由妈妈尝试和语文或者音乐老师做一个沟通,看看是不是能够给孩子们一个展示风采、带动彼此学习的机会,让女儿把擅长的能力在老师的支持和允许下和同学们做分享,这样既肯定了孩子的个性特长,又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是这样,孩子的“不合群”可能会变成一种更加积极主动地表现和分享欲望呢!

关键是妈妈能不能发现这样的特长,还是仅仅看到孩子的不合群、以及孩子“没完没了地上网”;关键是妈妈是不是愿意为了孩子和自己共同的未来,也同时来检点自我过往模式中需要调整的部分,还是仅仅认为这就是孩子的问题和错误,和自己无关!

在这些的案例中,往往需要的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对问题。“养不教、父之过!”虽不至于说孩子的问题百分之百都来自父母,因为毕竟有外界和整体环境也会有影响的因素,然而说到对孩子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父母是要负很大的连带责任的!因此必须和孩子共同面对和调整!

我相信家人们都是非常爱孩子的,想要让孩子具有完善的社会行为没有错,这也很重要,只是也要允许孩子自己为自己的个性成长找出路,因为将来最后要为自己负责的是孩子自己,在这个没有了大锅饭的年代,没有过多的东西可以让孩子依赖,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强项和梦想目标,然后主动地去做一些事情。

同时,对于孩子来说,尽管没有成年,但是青春期已经能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一旦他们的个体需求被接受的时候,他们对于外界的共性需求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

所以,肯定网络对于孩子的助益、肯定孩子在自我努力挣扎中的渴求,然后想办法力求给与这些困惑的现实帮助和满足,建立孩子在现实社会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同时逐渐减少(不是杜绝)上网的时间,事情就会有所转机。

当一个人的能力被得到认同,她就更加敢于进入人群。当一个人的善被看到,她就更加敢于去付出。
这其实还是一个善良、有悟性、愿意体谅他人的孩子,甚至在孩子不理妈妈的时候,她也是因为要压抑自己的怒火、不愿发作、不愿让妈妈更加受伤。

每个孩子都有着愿意体谅他人的原始欲望,每个孩子也都有着希望成就自我的根本欲望,当我们愿意相信这两点,并且愿意等待去发现,他就会开始向着这两点释放更多的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