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写现象到变成现象:读《逆转》

 昵称535749 2014-07-15

从《引爆点》到《异类》,从《眨眼之间》到《逆转》,格拉德威尔一直在人们渴望成功这块基石上,漂亮地整合各种种心理学研究结果,然后落实成为助益生活的实践指导:个别人物、附着力和环境威力;一万小时理论和出生优势;理性抑制作用、相对剥夺理论... ...每一本都妙趣横生,每一本几乎都是书市神话,美国学者讲理论不枯燥又务实的风格,在他身上几乎可以说有一个集大成式的展示。

我也这样一本本跟成了他的粉丝。但看到这本《逆转》,我忽然停下来想了一想,关于这一系列讲诉成功的书籍背后,总隐隐有所感的悖论,那就是这些书的成功,最关键因素是他讲诉的这一切都在满足读者需要知道如何成功这一心理需要上,而他的结论往往会让你在了解了一摞理论背景后,发现成功的条件太复杂,或者太具有偶然性,于是被推得更远。你以为看了《引爆点》就可以复制快速达成传播的秘密?看了《异类》就可以从从常态中脱颖而出?读了《眨眼之间》就可以在分析与直觉间选取正确的方式做出选择?不能!就像你读完这本《逆转》也不会知道可以如何干掉目前你行业内的老大哥一样。

于是他的作品本身也是一个很奇妙的社会心理学的样品分析依据,一个作品并不能很好指导你的生活的作家为什么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我把它归结为讲故事的力量。

讲故事是格拉德威尔的利器,其实西方社会心理学著作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佐证理论实在是很平常一件事,因为叙事从来都比纯理论拆解容易引起理解,在《引爆点》里他就是这样标准地使用案例,用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如何被一个小伙子拉开佐证了自己个别人物的关键作用。而在《眨眼之间》里击毙黑人小伙子的警察步步推进错误判断的过程,就在叙事这件事情上更进一步了,从整个文章的大功能来看,那是一个案例支持。但从叙事本身来看,那仿佛是一部充满人性矛盾挣扎,明明可以避免却又无可奈何走向悲剧的悬疑片,即使他从案件双方的角度,足足讲两遍这个故事,在第二次看的时候,依然可以让人觉得感慨万千。

而在《逆转》里,他已经把故事讲到快要跨越佐证,进入主角的位置的地步。尤其是他讲诉马丁路德金和他的搭档沃克,如何一步步利用民众逼迫采取种族隔离制度的政府管理者失控,让当局一方面扩大对于黑人的关押,另外一方面动用警犬攻击其实未必是在集会的黑人群众,从而在伯明翰掀起了整个舆论界同情黑人的呼声,最终把平权运动推动到高潮的故事。整个叙事节奏分明、背景充实,甚至细致描写到关键布局时人物的对话,更有鲜明的人物塑造,沃克的弱势者的狡猾,福尔曼的道德至上... ...这短短几十页的故事,民主斗士几乎快变成腹黑操手,简直要比上《刺杀肯尼迪》这样的悬疑政治反思大片。更不要说那些二战中的幸存者和受到性侵害并被杀死的受害者的家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情感成分非常重,甚至对于宽恕者的歌颂已经到了类似抒情文的地步。而我们跳回开头,如果说大卫和歌利亚还在讲诉弱者战胜强者的故事,那后半段的这些故事曲折婉转的情节,饱满的人物情感,鲜明的现象塑造其实都在渐渐偏离主题。

所以我不得不说,格拉德威尔在这本书的后半部甚至有点被说故事这项了不起的天赋带跑偏了,而这无疑会让一些期盼理念干货的读者失望。当然幸好,他还有其他辅助功能更强一些的故事,比如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大部分故事。。它们被用来很好说明了他的主旨:1.和强者对抗,千万不要在强者的优势区域内,你才有胜算;2.强者资源的集强到一定地步,常常会造成倒U型后半段的下坡路效果,因此强只是表象;3.有时候你找不到强者优势领域外的思路,常常是因为你不够弱,绝地才逼人反击。

但是大家仔细看,这三条结论都在说概率问题,而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就算强者集强过度,你够绝找到了新思路,也不等于你会赢,其实反追溯他前几本书,都有这样微妙的吊诡之处,不过你不妨认为格拉德威尔写作的并不是一般的成功学指南,他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反向思维的空间,最后读完即使不知道应该如何具体实施自己的计划,但是他们会在看起来无从下口的成功面前找到属于自己的奇迹,在看起来天赋异禀无懈可击的成功人士身后发现他们之所以可以成功的那条隐蔽的路线,而这条路线也许他们自己都没有总结出来,更无从传授。

更何况读格拉德威尔的故事是这么饱满有趣,他本身又是如此奇妙的一个现象学研究对象呢。(《逆转》书评/大石落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