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彩色超声检测高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价值探讨

 帆带夕阳 2014-07-1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常见病变,但难做出直接诊断。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通过多种方法可靠地识别和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性管壁和管腔改变。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方法包括血管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由于上述检查方法在效价比[3]和便捷性方面均存在一定不足,因此超声检查仍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方法。
   
  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可仅表现为血管壁增厚,而IMT的改变要早于斑块的形成。从IMT增厚到斑块形成伴随的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重构过程。Raitakari等[4]将颈动脉IMT和血管内皮功能作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自从Pignoli等[5]在1986年以其无可辩驳的对照实验设计证实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可以精确地反映实际值后,超声技术逐渐成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方法。我们分组比较的结果提示斑块阳性组患者的颈动脉IMT明显增厚,支持颈动脉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改变。
   
  据文献报道,高血压患者脑血管阻力较正常人高88%[6]。PI和RI都是表示动脉血管顺应性和弹性状态的指标,反映了血管阻力。本研究血流动力学分析结果发现颈动脉斑块阳性组患者的SPV、EDV、TAMX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I、RI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SR降低,提示粥样硬化斑块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在于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血流流速减慢,剪切应力降低。由于心动周期中收缩期与舒张期所占比例的不同,结果表明舒张期的血流流速的减慢对斑块形成的影响相对更大些。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利于粥样斑块形成,因此在临床上我们应重点检测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来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频谱形态的改变,对评估颈动脉硬化也具有重要性。轻度硬化,频谱上升支斜率减慢,频窗缩小,频谱增宽。S1峰≤S2峰;中度硬化,双峰融合,舒张期血流降低明显甚至断流形成高阻波;重度硬化时,颈部血管弹性明显减弱,再度扩张受限,流速达最高点时间相对延长,使波幅圆钝呈正弦曲线[7]。
   
  高血压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8,9]。随着高血压分级的逐渐增加,斑块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此与郭筱冬等[10]的报道是相符的,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Ⅲ级发生率最高。长期血压升高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标志之一,颈动脉可作为了解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窗口,因此颈动脉超声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预测价值。
   
  CDE诊断颈部血管的优点:CDE是一种以多普勒的能量频谱总积分为基础的显像技术,选用的成像参数是与血流中散射体强度所对应的能量信号,因此应用CDE技术,可以使检出血流的敏感性大大提高,尤其是有利于显示低流量低流速的血流信号,同时应用CDE技术检测血管时不受血流速度血管方位和声束探测角度等因素的影响,CDE提高血流检测的敏感性是通过血流信号显示动态范围的提高实现的。有利于末梢血流信号的检出和管壁显示清晰,显示的血流信息更为丰富,连续性更好。
   
  SonoCT技术:SonoCT技术是一种独特的获取和处理的新技术。它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得到多的摄影图像,然后将这些图像组合成一个实时高贞频的合成图像,运用计算射线束导向技术,将超声射线束导成“离轴”状态。在单一扫描上,提供9个转换角,实质得到比二维超声波多9倍的诊断信息,大大的提高了图像质量。这一技术主要使组织的分辨率提高,减少噪音的干扰,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尤其是二维超声显示的患者,可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料,从而提高了细微病变的检出率。
   
  临床实践中采用二维超声诊断颈部血管已受到普遍欢迎,在判断血管内膜的变化及有无斑块或软硬斑块等方面已被临床医师所公认[11,12]。SonoCT图像与二维超声比较,前者图像组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类似局部解剖端面图,可以使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内膜、新鲜血栓、不明显的斑块清晰可见,减少了漏诊,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13]。通过对147例颈部血管内斑块患者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我们认为:SonoCT技术对于血管内新鲜的血栓、较小的软斑、二维超声不易显示的病灶也不易漏诊。所以,SonoCT不但能准确地判断病变的部位、大小,而且可以减少检查时间,提高局部病变的检出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