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得名于1933年在河北省武安县发现的磁山遗址,年代约为前6000年-前5100年。 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遗址比较密集的地区在武安县境内的洺河流域。除磁山遗址外,重要遗址还包括河北保定容城坡上遗址、河南淇县花窝遗址等。 居民从事原始农业,农作物以粟为主。考古人员发现了较多的石镰、石铲、石刀、石斧,说明此时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锄耕农业”阶段。磁山和花窝遗址出土的猪和狗的骨骼为原始家畜饲养提供了证据。各遗址普遍出土的骨簇、鱼镖等狩猎工具说明渔猎也是居民经济生活的重要辅助。制陶业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火候不高,前期多夹砂褐陶,纹饰 ![]() 有绳纹、编织纹、篦纹等,器形以陶盂和支座为主,亦有罐、杯、盘等,后期夹砂红陶和细泥红陶逐渐增多,三足钵数量较多,出现了与圆足罐等。石器多为磨制,亦有打制。住房为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建筑,早期无门道,后期出现阶梯式门道。储藏东西的窖穴发现较多,内有粮食堆积。 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关系密切,有人提出了“裴李岗·磁山文化”,将它们视为同一种文化类型。也有学者认为它们是有一些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文化类型。总体看来,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后期比较接近。 磁山文化 - 历史磁山文化 - 发现![]() 八千年前,磁山先民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已经从树栖洞居走进半地穴式房屋,已经脱离愚昧、野蛮,走入人类最早的文明。奇迹般地用智慧,靠勤劳的双手制造出这么多精美实用别致的陶器、骨器、蚌器。骨蚌制品以发笄、针、箭头,鱼鳔最富特色,其中骨针与现代钢针几乎大小无别。贝壳饰品和骨饰品反映了磁山先民生活比较富有,伴随着产生了对艺术美的追求。 八千年前,人类的祖先曾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那时候地球上人们还都过着与虎豹相搏,生命随时会被野兽吞噬的危险,几乎没有生产能力的狩猎生活,而在这里已经开始安居乐业,较恬适地饲养起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地球上人们瘦骨嶙峋,每天都在饥肠辘辘地采集草根、野果为生,这里已经大面积种植谷物,秋天收获后,小囤满、大仓满,地球上的人们大都过着****或以树叶遮身的野人生活,这里的人们已经穿着讲究,穿着用自己双手纺织的植物纤维的布,佩戴骨蚌等饰物,体态丰盈,彬彬有礼,在田间劳作,看孩子、做饭。磁山先民用最原始的“日历”陶蓍草器、圭盘用来圭卜日影,准确地掌握时辰、节气,以便祭祀、占卜,指导农作,收获下来的谷子脱皮以后用最早的炊具鸟头形支架三足平底盂来钻木取火熬小米粥喝,还用来炖鸡肉、排骨吃,用最原始的文字符号,在陶器上记录下当时生产生活情景,虽未形成系列,但为今后文字发展演变奠定了坚实基础,用原始的测量工具丈量土地建造圆形房基,测量挖掘四周垂直,有棱有角的储粮窖穴……,当时的磁山先民进入人类最早的文明。磁山这方灵秀之地,智慧之地,当时经地球其它地方进步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八千年前,地球上还是一片鸿蒙……,而这里竟神奇地出现了文明,这里为什么?是在于当时人创造了先进的文明,在于磁山先民用智慧的头脑制作出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把狗尾草驯化成粟谷种植,运用最早农历指导种植、收获,显示出惊人的种植能力,把野鸡、猪、狗驯化成家鸡、家猪、家狗等来饲养,并把野生核桃树移植到房前屋后,到成熟后采集储藏起来……创造出人类最早的文明。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各地文化都有各自的历史渊源,都有各自不同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轨迹。查阅历史资料寻找磁山文化源头。磁山文化属伏羲神农时期,太昊伏羲是中国历史记载的中华始祖,开创了华夏文明新纪元,揭开了文化科学新篇章。伏羲是我们伟大的第一代祖先,使先民离开了蒙昧状态,走向了自我意识的文明,由于伏羲时期历史久远,又受其所在地域文化影响等原因,对伏羲文化时期记载不一,尚未确定。磁山文化历史久远与伏羲文化时期最为接近、一致。 磁山文化 - 陶器陶器是中国人的发明,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沙质陶器,少数为泥制陶器,均为手 ![]() 从磁山遗址出土的标本和大量器物看,早在7000多年前,河北南部太行山东麓一带就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脱离了农业经济的初始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人已从事专项手工劳动,原始手工业已成为原始农业、渔猎、采集生产及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磁山文化遗址的丰富内涵,为研究和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的链环。 磁山文化 - 分布磁山文化 - 考古价值1972年在邯郸市磁山镇发现的距今7500余年的磁山文化,填补了中国为新石器早期文化考古的空白,把仰韶文化 ![]() 磁山遗址还出土了一批植物炭化物和动物骨骼标本,其中植物有粟、榛子、胡桃、小叶松等。动物有兽、鸟、龟、鳖、鱼、蚌五大类二十三种,专家们认为,粟的发现,把中国为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近8000年,填补了仰韶文化植粟的空白,也修正了世界对植粟年代的认识,肯定了中国黄河流域是世界植粟最早的地区。胡桃的出土,打破了由汉代张骞引自西域的说法尤其是家鸡骨的发现,是世界已知最早记录者,修正了当代国际有关专家原认为家鸡最早出现于印度(距今4000年)的定论。根据遗物,遗址,尤其是房基和大量粮窖、遗址的发现。证明当时人们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子,以原始农业为主,辅以渔猎,采集而过着定居的生活。 磁山文化 - 发展![]() 磁山文化与伏羲文化一致,属同一历史时期,磁山与中华始祖太昊伏羲历史上记载的地域又有着紧密联系。这难道是历史上的巧合,对于伏羲文化时间的确定,应以磁山文化时期为标准,重新确定记载。如果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没在磁山生活过,那么磁山文化时间在伏羲文化之前,是那一位有着“大智慧”的磁山人带领着八千年前磁山先民进入人类最早文明,中华始祖应该在磁山文化上找线索,是磁山先民创造了中华文明起源。 磁山文化 - 争议磁山文化的发现在中国考古学上的重要意义:殷玮璋指出,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将仰韶文化向上推了一千多年,在学术发展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在文明探源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段宏振认为,磁山文化发现的意义,第一是找到了7000年前的文化;第二是首次大批量的发现了早期农业遗存——粟。王吉怀认为,磁山文化发掘的学术意义,一是确立了冀南和冀中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年代序列,二是为探讨中原和北方地区古文化的交流增添了有价值的资料。 磁山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关于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之间的关系,王吉怀、段宏振等均认为,这两种文化分别具有各自的分布区域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代表了黄河流域或华北地区两支不同的文化系统。关于磁山文化与北面邻居文化的关系,段宏振认为,它们之间也是属于南北相邻的两支基本同时代的不同系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北面临居文化与磁山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 磁山文化的渊源问题:段宏振通过对磁山文化典型器物盂的追寻,对磁山文化的宏观来源进行了探索,提出北福地一期文化的盂与磁山文化最接近,其次是兴隆洼文化的筒形罐,兴隆洼文化、北福地一期文化和磁山文化,在宏观上都应属于北方筒形罐文化系统,磁山文化的宏观来源很可能在太行山东麓的北部一带。王震中认为,从磁山文化到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变迁,在区系类型理论的框架下,可以增加一个用古族迁徙的新视角来解释此种变迁。赵朝洪、王涛将磁山文化与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东胡林、转年和南庄头等文化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此三种文化的发现,有可能为探寻磁山文化的来源提供有益的帮助。 磁山文化农业发展阶段问题:周晓陆认为,磁山文化中粟的发展水平代表了先进农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高科技含量的种植业的发展程度,因而不应该是最早的种植业;郑杰祥认为,以往学者所提出的磁山文化为“刀耕火种”的说法是不确切的,磁山、裴里岗文化的时代,已经进入铲耕或称耜耕农业阶段,磁山文化出土的新型生产工具石斧,是开发荒地、扩大种植面积的关键因素,它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王吉怀也认为,磁山文化农业发达,不是最早期的,应是发展期的农业。程有为认为,磁山文化遗址发现大量的生产工具以及粟,这说明原始农业在新石器时代有了初步发展。 关于磁山文化的原始宗教问题:乔登云认为,在储藏粮食的窖穴中所放置的完整的或成堆的猪、狗等兽骨,或许是举行某种仪式的牺牲品,但其目的并非纯粹用于某种“献祭”,而是最原始的“仓祭”遗迹,即祈求仓神、谷神或皇天后土,保佑存入的粮食不再霉烂,以供食用。魏建震认为,磁山文化中祈年和庆丰收的遗存,实际上是远古时期社祭祀的一种原始形式。高江涛认为,磁山遗址粮食窖穴埋猪很可能是向地母献祭的牲品。磁山文化遗址的性质问题。针对以往学者所出土的磁山是以灰坑为主体的结构,已发掘的I—Ⅲ区是当时祭地祈年的场所的说法,乔登云提出,磁山遗址的性质应为原始村落遗址。 磁山文化 - 年龄推延2500年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ONE)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先后发表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吕厚远课题组的两篇重要论文,介绍植硅体方法学在粟、黍灰化农作物鉴定上的突破,以及利用这种新的鉴定方法对河北武安磁山考古遗址植物遗存的研究成果。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早在1万年前,磁山人就开始种植黍。这一研究成果将磁山文化时期由先前认定的距今7500年修正为距今1万年。 随着种植粟、稷起源研究技术手段的成熟和磁山文化遗址挖掘的深入推进,吕厚远通过对现代粟、黍(糜子、稷、大黄米)及野生植物小穗颖片、内外稃片不同细胞层的植硅体分析,明确了区分鉴定粟、黍植硅体的5个标准,在考古遗址粟、黍灰化样品的鉴定方法上取得突破。 通过对磁山遗址5个窖穴46个灰化样品和磁山博物馆1个馆藏灰化样品植硅体的系统分析以及不同实验室9个碳14年代学测定,发现距今约1万至8700年前磁山遗址保存的早期农作物是黍,而粟则在距今约8700到7500年期间少量出现。同时,用现代植物和考古样品的分子生物学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也说明磁山遗址的农作物灰化样品主要是黍。研究认为,在距今1万至8700年的全新世早期,我国北方气候相对干凉,更适合黍的驯化和栽培。这项研究把东亚旱作农业起源的时间扩展到1万年以前,说明磁山遗址不仅是世界粟的发祥地,更是黍的起源地。 磁山文化 - 参考资料[2] 资源网 http://www./travel/tavelwalk/travelcenter/200710/t20071018_159104.htm [3] 国学网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4422 [4] 武安网 http://www./catalog.asp?cate=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