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百六十三篇碳

 文化龙乡 2015-03-21

              第一百六十三篇  碳--14测年多短少一至二“成”时间  裴李岗文化确实溯1万年

                             仙人洞文化才真正制陶器“始”阶段  新石器前陶延续有3千年

    张之恒先生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第四章第一节里说:“近40年来随着世界各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增多和考古研究的逐步深入,考古界关于新石器时代的涵义和分期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前陶新石器文化发现以前,考古学界将磨制石器、制陶业、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作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四个基本要素,将许多未出现陶器的前陶新石器遗址都归属于所谓‘中石器时代’,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一般被认为是距今七八千年;前陶新石器文化发现后,一些考古学者将一些未出现陶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归属前陶新石器时代,而不是归属所谓‘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也由过去的距今七八千年,提前到距今1万年至1.2万年。……中国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发展阶段。(一)早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前陶新石器时期,后期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有陶新石器时期,即陶器的萌芽时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农业是一种‘砍倒烧光’的‘火耕农业’。‘火耕农业’的最大特点是不翻土耕种,而只是在播种前将野外的树木砍倒、晒干、烧光,然后进行撒播或挖穴播种。……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大约为距今11000年至7500年。(二)中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可分为前、后两期,属于前期的有黄河流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北辛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早期、前大溪文化等;属于后期的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晚期等。……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经济已从火耕农业发展到锄耕农业阶段。锄耕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翻土耕种,熟荒耕作。……水稻在长江流域的普遍种植,表明当时的长江流域已进入到灌溉农业阶段。……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年代,大约为距今7500年至5000年。(三)晚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亦可分为前后两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年代,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

    《中国考古学通论》出版至今已经有20余年,当时人们主要是以碳-14测定年代为依据,而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等等遗址遗物的碳-14测定年代,多是在7500年——7000年之前,所以张之恒先生将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与中期阶段分界,定在7500年之前。然而通过“树木年轮”的校正,许多考古遗址遗物的碳-14测定结果,被发现时间却是短少有10 %——20 %。如:裴李岗文化一个碳-14测年是公元前5195+-300年,校正后为前5879年;裴李岗文化莪沟北岗遗址三个碳-14测年数字是前5315年——前5025年,校正后为前5916年——前5737年;磁山文化三个碳-14测年数字是前5405年——前5110年,校正后为6005年——前5794年;仰韶文化碳-14测年数字是前4515年——前2460年,校正后为前5150年——前296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一个碳-14测年数字是前2310+-95年,校正后为前2780+-145年;河南龙山文化碳-14测年数字是前2100年——前1810年,校正后为前2515年——前2155年;大汶口文化碳-14测年数字是前3835年——前2240年,校正后为前4494年——前2690年;山东龙山文化碳-14测年数字是前2010年——前1530年,校正后为前2405年——前1810年;河姆渡文化碳-14测年数字是前4360年——前4315年,校正后是前5005年——前4790年;马家浜文化晚期崧泽中层碳-14测年数字是前4090年——前3050年,校正后为前4746年——前3655年;良渚文化碳-14测年数字是前2750年——前1890年,校正后为前3310年——前2250年;大溪文化宜都市红花套遗址一个碳-14测年数字是前2405+-115年,校正后为前2995+-195年;屈家岭文化碳-14测年数字是前2550年——前2195年,校正后为前3070年——前2635年;青龙泉文化一个碳-14测年数字是前2030+-105年,校正后是前2430+-150年。(以上引自美国匹茨堡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徐倬云著《西周史》(增订本)第一章第二节)

    由于“树木年轮”测年确认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等,时间是在约8千年——7千年之前,故而考古学者们认定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等时间,是约8千年——7千年之前,7千年亦成为是大地湾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分界时间。

    第5篇里已经辨析说明,从考古学基点上讲,没有发现到的“实物”,是绝对不容许认为其“可能”存在有。然而从历史学角度上说,历史必然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进步,也必然是传承延续,首尾之间不可以“缺失”。故而对于考古发现展示出来的,仅仅只是作为不同时间与地点上存在的“个例”现象,历史学只能够从大量的“个例”现象,来推断论述某一个历史时期完整的“发展进步变化”实质所在。这样,就必然是有许多“内容情况”,是为考古学未有确实发现到,是属于“合乎逻辑”的推理。然而这种“合乎逻辑”推理事情,在考古学,则是被认作绝对不允许存在有的“情况”,是“伪说”,是“臆造”,是违反“科学性”,但是从历史学来讲,却是应该被视为“事实”,是确确实实存在有的“信史”。如:遗址发现到了“石镞”,虽然不见“弓”的存在,我们不但必须确认当时已经存在有“弓”,而且还应该确认“石镞”是一种“复合性”工具,当是有着“箭杆”。再如:大量的发现有石器的遗址遗迹,却然没有能够发现到人骨化石,对于那些被确认是由人类制作出来的石器工具,必然是由它的主人制作与使用。类此,等等。

    就是在此基础上,笔者对于“火耕农业—锄耕农业—灌溉农业”序列,将其划分成为6个阶段,就是第36篇所辨析说明的:起始阶段;火耕农业初级阶段;火耕农业高级阶段;锄耕农业初级阶段;锄耕农业高级阶段;灌溉农业阶段;等。其中:起始阶段时期约(2.5——1.9)+-0.2万年之前;火耕农业初级阶段时期约(1.9——1.4)+-0.2万年之前;火耕农业高级阶段时期约(1.4——1.0)+-0.15万年之前;锄耕农业初级阶段时期约(1.0——0.7)+-0.15万年之前;锄耕农业高级阶段时期约(0.7——0.5)+-0.1万年之前;进步入到灌溉农业时期时间,约0.5+-0.1万年之前。

    其中的启始阶段,是以今晋南下川遗址上层,即距今23900+-1000年——16400+-700年的“下川文化”为标识,表现出我们中华传说史话记载的先啬、司啬,发现发明用石块将籽粒压碎成为食物,并且是在收获籽粒穗头过程中,发现到籽粒的“发芽—生根—长大—开花—结籽—成熟—枯死”过程,进而开始有了人为的“播种”。

    火耕农业初级阶段,是以传说史话里炎(帝)部落联盟神农氏部落,发祥于今晋南沁源县(古称谷远县)羊头山,后来迁徙到今晋、豫交界淇河源头的淇山,即《管子·轻重戊》说的,“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食谷;而天下化之”,神农氏人群就是利用“物候”现象,进行播种活动,并且将自己经验知识告诉别的人群们,指导他们进行播种工作。以及《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记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就是太昊部落联盟的葛天氏人群,发现以“燕子”突然出现,作为进行播种活动的标识,在得到好的收获后,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美中不足是,这些情况仅有传说史话,未能获得考古证据。

    火耕农业高级阶段,是以贵州省兴义市猫猫洞遗址,发现到约14600+-1200年前骨锥、骨刀、角铲,证明已经有了“点穴播种”为标识。不过猫猫洞遗址生活人群们,却不是属于“三皇十纪五帝四代”血缘文化谱系。笔者只能是以我国整体的“大中华”历史观念,如是而言。顺便一说,我们中华上古历史里,曾经有很多人群们被征服而融合于“汉民族”,其中很多人群们原本流传的上古史话,早已经佚亡失传。如:罗家角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人群;河姆渡文化人群;北阴阳营文化—湖熟文化人群;薛家岗遗址下层文化人群;筑卫城文化人群;昙石山文化人群;等等。客观地讲,这些人群们也必然曾经存在有过,类似于三皇十纪五帝,或类似苗族、瑶族、畲族的磐古槃瓠,等等传说史话。

    至于锄耕农业初级阶段,应该就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有陶”时期。《礼记·礼运》里说:“孔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抔饮。……’”就是孔子看见过的上古史话记述有:当人群之间交往有了“礼仪”,也就是“部落联盟”早期,还没有能够发明制作出陶器烧煮食物,人们只能挖一个小坑,将被火烧烫的石头置于坑中,将水浸过的黍米堆在烫的石头上,再覆盖上烧烫的石头,然后封闭好,等到散发出“香气”时,扒开而食之黍米,就是所谓“燔黍”。对于猎获的动物尸体,用石器剥掉皮毛,割裂成小块,各人取一块在火堆上烤熟,然后用手撕开而啃吃,就是所谓“捭豚”。人们渴的时候,看到洼凼里有不清洁甚或是浑浊的水,也会喜爱重视,感觉重要,依次轮换到水洼旁边饮之,喝过者随即退开,让别人进入,就是所谓“汙尊”。并且人人都是用双手捧水而喝,就是所谓“抔饮”。(《汉语大字典》“汙”字解释说:“②不清洁;肮脏。⑨同‘洿’。浊水池。一说小水坑。《说文·水部》:‘汙,小池,为汙。’王筠句读:‘此义,与洿同。’《集韵·模韵》:‘洿,《说文》:浊水不流也。’孔颖达疏:‘汙者,池,停水之名。’”又,“尊”字解释说:“3、敬重;推崇。5、重视。6、重要;紧要。14、通‘撙’。退让。”又,“抔”字解释说:“①用手捧取。《广韵·侯韵》:‘抔,手掬物也。’”)可见孔子此说,正是人类上古先民们前陶时期及以前,即1、2万年之前真实生活情况,是“信史”不假。

    那么人类上古先民们,究竟是怎样发现发明制作出“陶器”的呢?主要应该归功于“抟”泥巴与“炮”食。第25篇里辨析说过,不仅我国传说史话存在有“女娲抟黄土做人”,全世界有很多民族或部族,都是有着“泥土造人”的神话,实际都是上古先民们“抟玩泥巴”真实史话,被误解错释讹传成为荒诞神话。依据格拉维特文化发现粘土制作的人与动物塑像,确证人类上古先民们抟玩泥巴的时间,是上溯到2.2万——3.0万年之前,也就是说,人类有关“泥土造人”的传说史话,多是上溯到1万多年之前,甚或2万多年之前的真实史事。只是这种泥土塑造,未经火烧制的“泥塑”,很难保存下来,一般情况是人们玩过了,会随便丢弃。即使偶尔被带回居住山洞里,必须是后来1万多年或2万多年,山洞里不再有别的动物,尤其是其他人群的居住扰动,还必须山洞里一直保持干燥,否则,泥塑也会吸附饱和的潮湿水汽,而自溶化解。再者,洞顶洞璧脱落物体的碰砸,以及动物或人群的触碰,都会致使其毁坏。故而除了格拉维特文化,其他全世界各地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文化遗址,几乎都未能发现到这种2万多年前的“泥塑”实物。

    正是因为2万多年之前和1万多年之前的上古先民们,已经有了“抟玩泥巴”,无意耍玩之中,他们将泥巴包裹猎获的鸟儿,放置在“火堆”旁边,后来闻到浓浓香味,拨开包裹的泥巴块而吃之鸟肉。其中有的泥块成“窝状”,如果烤得时间比较长,泥巴会变性,不再“溶”解于水。于是人们会发现到,使用这样的泥块舀水喝,比趴在水边或站在水中,用双手捧水喝,便利得很多。经过反反复复这样的经历经验,渐渐地人们就会将泥巴捏塑成“窝窝”形状,放置在“火”边烤硬,用作舀水喝。尔后人们会发现,这种“窝窝”形状泥块盛水后,放置地面,水就会倾倒,又经过反反复复这样的经历经验,人们便发现将“窝窝”泥块底部成为平状,被“火”堆烤硬后,就是考古中发现的最初始“钵”陶器。由于“陶器”在火上面烧烤不坏,伴随着人们进步入锄耕农业初级阶段时期,“籽粒”收获渐渐增多,人们进而发明制作出用以“烧煮”食物和盛食物的各样各种陶器,就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有陶”时期。并且也就是火耕农业高级阶段,进步入到锄耕农业初级阶段时期。

    考古学发现,裴李岗文化有一个碳-14测年数字,是公元前7350+-1000年(见《西周史》第2页),由此表明裴李岗文化时间,应该是约1万年之前前后,至约7千年之前。然而考古学学者们多认为其数字过大,不可相信而摒弃,将裴李岗文化时间定在8千年——7千年之前。笔者通过对“天皇—太昊”、“地皇—炎帝”、“泰皇—黄帝”等史话的综合剖析,发现黄(帝)部落联盟约是14000+-1000年之前,从鲁、苏、皖地区迁徙来到豫中地区。后来黄(帝)部落联盟又迁徙到豫南地区,以及迁徙到洞庭湖南岸地区,他们留下继续生活在豫中地区的人群群体,即是《山海经·海内经》里说的“骆明—白马”,实质就是“裴李岗文化—大河村文化”人群,并且裴李岗文化人群还辗转迁徙于豫南、豫北、豫西、豫东等地区。据此而言,裴李岗文化人群存在时间应该是上溯到13000多年前,是处于“火耕农业”高级阶段时期,只不过他们这一时期生活遗址遗迹,很难被发现到。约1+-0.15万年之前,他们进步入新石器时代早期“有陶”时期,是锄耕农业初级阶段。而后至7000+-1000年前,发展成为大河村文化人群。就是说,裴李岗文化一个公元前7350+-1000年的碳-14测年数字,应该是可信,是他们人群约1万年之前前后生活时幸存下来的遗迹。

    对照比较还可以发现知道,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等人群们,制作的陶器已经具有比较高的水平,不是人类最初始阶段产生出来。而“年代约当公元前7000年至前5000年”的城背溪文化和彭头山文化(见《中国通史》第二卷序言第7页),“居住房址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房的建筑形式。大型房为地面建筑,东西长6米,南北宽5.6米;小型房为半地穴式,长1.6米,宽1.3米。……遗址出土陶片可复原器物100余件,多为直接捏塑而成,较大者用泥片贴塑法,原始粗糙,胎壁较厚,器表不平,器形有深腹罐、双耳高领罐、盘、钵、釜、碗、碟、盆等。……特别值得注意的,在陶片中夹有大量稻壳和稻谷,全炭化。这些稻谷,现在已被确定是人工栽培的……”,(见《少数民族与中华文化》第一章第59页)也是说明9千年——7千年前城背溪文化和彭头山文化人群,不仅有了人工栽培稻谷,从陶器器形有这么多种类来讲,也不是人类最初始阶段产生出来的陶器。

    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下层发现的“陶器都是质地粗糙的夹砂红陶,陶色不纯,内壁凹凸不平,原始性尤为明显。外表绝大多数饰绳纹,并且较普遍地在内壁也印有绳纹,器形能辨认者只有一种直口或微侈口的圜底罐。上层……陶器变化较大,以夹砂红陶为主,新添夹蚌红陶、泥质红陶、细砂和泥质的灰陶。除绳纹外,又有了篮纹、方格纹,但无编织纹、回纹之类的几何印纹陶片。器形有罐、豆、壶等。”下层碳-14测年数字“未经校正的年代,为公元前6875+-240年”(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仙人洞遗址”词条)可见其下层陶器,才是我们人类初始阶段制作出陶器的范例。如是,也就得以将仙人洞遗址下层陶器,与城背溪文化、彭头山文化的陶器,以及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的陶器,序列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前陶”时期,陶器制作进步过程中的早、中、晚3个阶段。已如前面引《西周史》众多实例,未经树木年轮校正的碳-14测年数字,时间上基本都会是短少10 %——20 %,据此,仙人洞遗址下层文化人们生活的时间,很可能是1万年——9千年之前,其陶器才是形成产生的起源,亦是锄耕农业初级阶段的开始。

    就是说,从“历史学”角度上讲,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城背溪文化、彭头山文化,实际还应该包括有北辛文化、青莲岗文化、兴隆洼文化、左家山文化,等等的人群们,都应该是上溯到1万多年以前,只是早期“火耕农业”阶段的遗址遗迹,很难很难被考古发现到。他们的“前陶”时期,都应该是上溯到1+-0.15万年之前。

    正是基础上述,笔者在第108篇提出,约10000+-1000年之前,“喾”部落联盟从今豫西偃师市地区,迁徙来到鄂、豫、陕地区,与当地原本生活的名称“房”部落联盟,即“郧县早期直立人—郧西县晚期直立人—鄂豫陕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遗迹—房县樟脑洞”文化系列人群后裔,发生冲突战争。获得“槃瓠”部落的帮助,“喾”部落联盟终于打败“房”部落联盟。后来高辛氏部落的子辈部落,与槃瓠部落产生有“群婚”关系,就是建立在已经是“锄耕农业”时期。理由是:“火耕农业”时期,人们是居住在山洞里,人群之间只能有“野合”形式的性交媾。必须是“锄耕农业”时期,人们“移居”到山坳、山谷,搭建原始性的“房屋”居住生活,才能够产生出“群婚”性交媾形式。再说,也只有“群婚”,才会致使高辛氏子辈部落,与槃瓠部落友谊很深厚,因而始终陪伴跟随槃瓠部落,迁徙进入大巴山,后来又演绎成为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东南等等地区的瑶族与畲族人群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