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学》总论之第一章温病的学发展

 johnney908 2014-07-16
总论之第一章  温病学的发展 概念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与辩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温病——外感热病。 1.萌芽时期 战国至随唐   《黄帝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气乃大温,草木乃荣,民乃疠,温病乃作”。   《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类:中风、伤寒;温病类:湿温、热病、温病。   《伤寒论》:“伏气之病,以意候之”   伏寒化温:中而即发病,名曰伤寒,不即发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阴阳大论》:“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伤寒论》第(1、2、3、6条)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伤寒—表实证—麻黄汤;温病—表热证—?)   《金匮要略》“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暍—伤暑)   《诸病源候论》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葳蕤汤、犀角地黄汤。   《外台秘要》王焘 2.成长时期 宋金元时期   《伤寒补亡论》郭雍(字白云),冬伤于寒,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也谓温病。分类:初起从里热为主—伏气温病;初起为表证—新感温病。   金代:刘元素,后世称刘河间—寒凉清热。后世称温病学派奠基人。(表里双解: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天水散(六一散))   元:王履《医经溯回集》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3.形成、发展期 明清时期   1.第一部温病学专著—吴又可《温疫论》病因:戾气说,入侵途径,口鼻而入;部位,邪伏募原。治法:疏利气机,透邪达外——达原散   2.袁班,明末,《证治心传》,史可法评:阐古今必由之理,实天下所未见之书。   《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伤寒温疫辩》   “取清轻之味,清肃肺卫,若失治久延,渐入荣分,有逆传、顺传之候,又有热结旁流,名为顺传胃府。”   3.《尚论篇》《医门法律》—喻昌(字嘉言)   《详论温疫以破大惑》   芳香、逐秽、解毒:“未病先饮芳香正气药;邪即入,急以逐秽为第一。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秋燥论》燥热犯肺—清燥救肺汤。   4.《外感温热篇》叶桂(字天士),温病学派形成。   华本:华岫云《温热论》(32条);唐本:唐大烈(字笠山)《吴医汇讲》(21则)《温证论治》。   章楠(虚谷)《医门棒喝》《叶氏温病论》   ①寒温分论。   ②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指出了四个阶段的治法。   ③丰富了诊断学的内容   叶天士——温病学派的创始人   5.《温热病篇》传说是薛雪所作。   6.《温病条辩》吴鞠通。银翘散方解—《黄帝内经》—仲景—叶天士。   卷首:引经十九条;卷一:上焦,肺、心;卷二:中焦,脾胃;卷三,下焦,肝、肾;卷四:杂说,外感病;卷五:解产难;卷六:解儿难。   温病者(九种):有风温、有温热、有湿毒、有温疫…。   风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叶天士。   倡三焦辩证: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胞,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也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也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质地轻,轻扬宣透);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升降恢复平衡);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沉降,重镇潜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