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之堂主人第五讲:中医各家学说初探

 闲庭絮语 2020-02-20


中医在发展不同的时期,针对疾病的表现形式,创立了多种辨证体系。常见的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各种不同的辨证体系会形成许多流派,接下来我们尝试下从人体气化的角度,针对各种辨证体系进行分述,回归医道。看能不能通过从气一元论,从气化的角度,去把这些辨证体系统一起来,这样就可以以简知繁,便于大家学习。

我们先讲六经辩证,六经辩证是以伤寒论为代表的。

六经辨证是治疗外感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根据外感疾病在发生过程中的表现,把证候以阴阳为纲分成三阴三阳六部分,三阴分别为太阴病症、少阴病症和厥阴病症,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而三阳分别为太阳病症、阳明病症和少阳病症,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

在疾病的传变和治疗当中,无论是三阴或是三阳辩证,始终将固护脾胃,固护津液,调畅三焦,调和营卫为整体思想,贯穿始终。

固护脾胃,前面小锅炉讲过,脾胃在中焦,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升胃降。当脾胃顾好之后,整个中焦的气升清降浊就旋转起来。

固护津液,津液是气化的物质基础。固护津液非常重要,津液可以转化为气,气和液是一体的。

调畅三焦,三焦是气运行的通道,也是火的通道,水的通道。我们常说三焦通畅,百病不生,三焦通畅以后,则气运行通畅,无滞无碍,不会得病。

调和营卫,则开阖有度,升降有序。三阳本为一阳,和而为一,分而为三。和为一阳,分为三阳;三阴本为一体,和而为一,分而为三。

下焦气化之后,产生的这个气,这个气比较弱,属少阳之气,然后这股气徐徐往上升,到中焦得到脾胃水谷的滋养越来越强,再到上焦得到肺中清气的滋养,由下面少的气到上面越来越强,由下面比较弱小的气,到上面越来越强。然后到上面它会布于表,会产生一个抵抗力,卫外之力。

这个阳会向阴转化,它又会把这个阴液慢慢往下收回来,把它往下焦去,形成一个循环,就是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的过程。

人体内的这个阳气是由阴向阳转化的,水液是由阳向阴转化的。所以我们人体内的阳气,是从下往上走的,是阴经,足太阴脾经,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它们是从下往上走的,阳气是靠阴经往上升上去的。

上面的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它们是从上往下走的。从下往上走的是阳气往上输送,从上往下走的是由阳向阴转化,一个升一个降。

当你受寒之后,因为这个足太阳膀胱经是往下走的,上焦的阳气是由阳向阴转化,所以这寒邪就会深入进去。所以我们往往搞反了,总以为这个足太阳膀胱经,是护外作用的。其实阳是从下往上升的,阴是由上往下降的,人体正常的阴和阳运行的方向要搞清楚。

比如我们喝麻黄附子细辛汤,喝完之后会口舌生津。因为它通过足少阴肾经,上行到舌根这个地方去,通过附子麻黄气化下焦之后,它通过足少阴肾经升上去之后才口舌生精津,所以阴经是往上升阳的。

阳气不代表阳经,阴气不代表阴经;阴经不代表阴气,阳经不代表阳气。就是说,这个阴是体阴而用阳,阳是体阳而用阴。

病因辨证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它通过分析病人的病情特点和症状,来推断疾病发生的原因。它把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分为四个方面,即七情、六淫、外伤和饮食劳逸。

刘完素(刘河间)代表的寒凉派:学术上以倡言火热论著称。认为《素问》病机十九条大都是火热为病。火热病机大为倡说,并从表里两个方面提出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根据人的体质及热性病流行特点,总结冶疗经验,反对套用古方,力排用药燥热之偏,善用寒凉药,收效甚佳,对后世治疗温热病有很大启发。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

防风通圣丸临床应用非常多,从气一元论角度来理解,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无论是七情还是六淫,最终导致人体气机的运行失常。这个气运行失常,郁滞之后,阳气会郁积化火,叫“气有余便是火”。这个时候通过利用表里双解的思路,即可恢复气机的正常运行。

因为当阳气郁积在体内它会化火,会伤阴会伤津液,出现大便干结。这个时候通过清里作用,就可把这些有形的郁滞清理掉,然后通过解表的思路让体内郁滞的阳气得到疏散,得到释放,这样从两个角度恢复体内的升清降浊。

所以在广东沿海一带流传一个说法,叫“有病无病防风通圣”,因为我们正常人体内气的运行或多或少都会有郁滞,郁滞之后会化火,化火之后会伤津液,阳气不能输布出去,所以这个时候要解表清里双管齐下。但是用药有一定技巧,就是中病即止,不能清里清的太过。

  清里太过就会造成腹泻,从而又伤了津液。我们清里的目的是疏通郁滞,清理肠道有型之邪。

很多小孩食积发烧,成年人长期不做体力劳动,手脚心发烫,大便不畅。这些情况可以通过解表,清里的思路来治疗。解表的目的就是把体内郁积的能量疏散出去。清里的目的就是把体内有形邪气排出来,恢复体内气机的正常运行。不过要中病即止,出现腹泻的时候,就不要再吃了。这个通里的作用达到之后,就不要再吃了。

刘完素的理论非常实用,气一元论角度讲是非常有道理的,它就是一个阳气郁滞导致的问题,通过解表清里的大法可以把体内的郁热清里掉。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我们治疗了很多牙痛,患者吃凉的热的都会加重,它的热闭在了里面,只要气机舒畅的话就不会闭在里面,因为火是阳性的东西,是流动的疏散的,只要上火一定是有郁闭情况存在。

这种治疗思路不仅可以治疗很多内科病,很多外科病也可以治疗。比如头上长火疖子,长疮,单纯泻火不行,它还存在郁滞,这个时候还需要配合解表的思路治疗,表一解郁热就散去了。所以薄荷、连翘是疮科很好的药,它们可以通过解表把郁热散掉。所以刘完素从“火热论”的角度治疗很多内伤杂病和外科病,其实从阳郁的角度来理解的,就好解释了。

卫气营血辨证是用于对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把疾病分为四种证候,每种证候都表示温热病在发展过程中由浅人深、由轻到重的一个阶段,还表示不同的病变部位。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卫分病症,病在皮毛和肺;气分病症,病在胃肠、胆、胸;营分病症,病在包络或心;血分病症,病在肝肾。

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派:“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特点。

现在很多伤寒学派非常抵触温病学派,认为温病学派用苦寒的药伤人,其实是他们没有理解温病学派的精髓。温病用药讲究寒凉轻灵,它们用寒凉的药剂量都很轻,且大部分都有解表透发的作用。它用金银花,桑叶等这些药都有辛凉透发的作用,这类药都是很灵动的,不是苦寒直折的。

从气一元论的角度来理解,人体上焦为阳气所居,感受温热邪气之后,易伤阴份,容易形成燥热之气,浮于上焦,用寒凉轻灵的药物作用于上焦,可以促进浮躁之气收敛,同时恢复肺的宣散作用,辛凉透表,如银翘散,桑菊饮。

我们可以用很少的苦寒药就可以促进气降下去,比如用2g大黄或2g金银花泡茶喝,少量苦寒的药喝下去可以在上焦形成一个很清凉的场,这个清凉的场可以促进上焦的阳向阴转化。当阳向阴转化时,这个阴往下走就可以滋养我们的五脏六腑。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阴向下走就会滋养我们的五脏六腑,并且可以促进下焦的气化作用。因为下焦只有阳没有阴的话,就没法气化了。

肺居上焦,为阳气所居,相对阴分少一些,所以肺为娇脏,很容易受温热邪气伤害。因为温热邪气通过口鼻进入人体后,很容易伤到肺里的阴分,形成燥热之气。

人体胸腔属阳,腹部属阴。妇科B超会发现盆腔会有少量积液,大夫会说你这是生理性积液。因为腹腔属阴,下焦气化不足时,会形成少量积液的,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胸腔存在少量积液的话,医生绝对不会说你这是生理性的积液。因为上焦属阳,阴分少,有积液存在时,病情就复杂了,就重了。

温病学派善用寒凉轻灵的药物,来治温热浮燥的上焦之热。如果你咽喉肿痛,你可能会说你要喝点麻黄附子细辛汤,葛根汤之类的。其实就是阳气郁积在这一块,你就用2g金银花泡水,慢慢的喝。金银花能清热解毒,它形成一个寒凉的场,它可以把上焦的热由阳向阴转化。上焦的热遇到寒凉的药物的时候,会变成阴性的物质,由阳向阴转化,再通过金银花辛凉透发的作用,把表解开,把郁热透发出去。

冠状肺炎1号茶方:苍术3g、金银花5g、陈皮3g、芦根2g、桑叶2g、生黄芪10g

这次冠状肺炎1号茶方开的非常好。金银花5g,桑叶2g就可以起到清理上焦浮在肺里的燥热,芦根2能滋阴,中间是空的,有通的作用。能养胃阴,如果疾病从肺向胃转移的话,由卫分向气分转移的时候,芦根就可以阻断这个环节了。

3g苍术可以燥湿健脾,这次新冠肺炎患者存在寒湿困脾的情况,用伤寒论的方子也可以治。但刚开始发病的时候肺中阴分不足,肺中有燥热,这个时候需要用少量的寒凉轻灵的药把燥热之气收下去,同时启动下焦的气化作用,把寒湿困脾的格局解开,所以这个方子非常好(金银花 桑叶 芦根 苍术 黄芪)。

最近我们临床上用一个方子:乌梅、苍术加冰糖。乌梅和冰糖酸甘化阴,可以把胃中阴分补起来,胃以降为和,酸甘化阴后,胃气就开始向下降。乌梅可以促进肺气下敛,配上苍术燥湿健脾,加强脾的升清。苍术把寒湿困脾的格局解开,乌梅配冰糖把阴分养起来,苍术10g,乌梅10g,冰糖适量,这三种东西熬水喝,对本次的冠状病毒引起的舌尖红,舌头有裂纹,根部舌苔白腻,食欲不佳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三焦辨证也是关于温热疾病辨证的方法,它包括温病的三个部位,即上、中、下三焦病症。

上焦病症的临床表现为身热自汗、口渴、不渴而咳、神魂颠倒、邪入心包等;中焦病症的临床表现为口干咽燥、便秘、腹胀、面红耳赤、小便不利、舌苔黄黑等;下焦病症的临床表现为神倦、口干、舌燥、耳聋、手足蠕动等。

三焦辨证以吴鞠通为代表。吴鞠通在全面研究上迄《素问》、张仲景,下至吴有性、叶天士的相关学说后,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提出将温病分为上焦(肺与心)、中焦(胃与脾)、下焦(肝与肾)三个阶段,即所谓“三焦辨证”的理论体系。

从气一元论的角度理解:上焦阳气受温热邪气,耗阴伤津而成燥热,重者热扰心神;中焦受邪,升降失司,闭而不通,易出现便秘腹胀,面红耳赤,小便不利;病入下焦,人体气化功能减弱,上焦无以受气(阳气不足),所以会出现口干,神倦耳聋手足蠕动等状况。三焦实为一焦,分而为三,合而为一。

病在上焦,用辛凉的药物治;病在中焦,用调脾胃的药物治;病在下焦,用恢复气化的药物治。在下焦的时候,他们用达原饮,来解决三焦的问题。

脏腑辨证主要是根据脏腑的一些生理现象、功能及病变情况,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疾病的正邪盛衰、性质和部位。

脏腑辨证以张元素为代表,他非常重视脏腑辨证及扶养胃气的思想,对李杲创立以“补土”为特色的系统的脾胃理论有重要影响,并最终成为“易水学派”最突出的理论特色。

张元素创制了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枳术丸(枳术丸来源于张仲景《伤寒论》的枳术散),该方具有治痞、消食、强胃的功效。

用白术二两,枳实麸炒黄色去穰一两。同为极细末,用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不拘时日。

白术用量多于枳实,则以补养脾胃为主,兼治痞消食。配荷叶芬芳升清,以之裹烧。又用米饭为丸,米饭可以滋养脾胃之气、水谷精微,与术协力,则更能增强其养胃气的作用。

这个方子很好,很多小孩常见的食积、消化不良,很多成人腹中有包块、肠道有积,都可以用这个方子,张仲景说“腹大如旋盘,枳术散主之”,就是说,腹部大、脂肪多、肠道有积,都可以用枳术丸。

这里有几个东西解释一下,这个“荷叶裹烧饭”啥意思?大家有没有吃过荷叶蒸饭?就是荷叶垫在蒸笼里,然后把米饭铺在上面。如果还不好理解,就用荷叶把米包好捆扎好后用水煮熟,也可以蒸熟,整个的过程,和做粽子的方式差不多。

荷叶饭非常的清香芬芳,有升清的作用,荷叶能够除湿、能够升清。荷叶按照《易经》的取象是震卦,所以荷叶能疏肝、能升清,做出来的饭非常的香。荷叶裹饭,然后跟白术和枳实粉作为丸药,用白汤下,白汤就是白开水,每次喝个50ML左右,这样能够补养脾胃,消痞消食,对肠道有包块的、经常肠积的、消化不良的、小儿疳积的,都可以喝这个药,非常好。

因为张元素非常注重脏腑辨证,而脏腑里面,他认为脾胃是根本,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所以说,如果不从脾胃入手、不从后天之本入手,就不可能把脏腑调好,所以易水学派是补土派,易水学派以注重脾胃为主。

从气一元的角度来理解,因为脾胃在中焦,人体的下焦气化之后,必须要通过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带动起来,气才升的上去,这是一个角度;第二角度,气来自于三块,第一,肾为气之根,气的根在肾,是肾的气化作用产生的。第二,脾胃产生水谷之气,后天之本能滋养这股气。第三,肺主气,能够吸收大自然的清气,三气合为一之后,构成这股气。脾为后天之本,所以脏腑辨证非常重视脾胃,从气一元的角度就很好理解了。

大家如果腹部有包块的,小孩子经常消化不良的,可以考虑自己在家里做枳术丸给家人吃。

经络辨证主要是对中医经典著作上记载的奇经八脉的一些病症的综合,经常错杂于脏腑、气血辨证之中。

经络辨证包括十二经脉病症和奇经八脉病症。十二经脉病症又包括手太阴肺经病症、手阳明大肠经病症、手阳明胃经病症等十二种病症。奇经八脉病症包括任脉病症、督脉病症、冲脉病症等病症。

它是通过经脉来进行辨证的,经脉是气血流经的通道,气能行血、气能生血、气能载血,本身就是混元一气,流行输布。总而言之,下焦气化之后,受到中焦水谷之气的滋养,上焦受到肺气的渗透,这时候构成混元一气。

这个气在体内输布的时候,你可以说是借经络在输布,也可以说借三焦在输布,因为它无处不到,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相对而言是比较主要的通道。

所以,从经络是气的流通通道来讲,也是很好的。但是前提是必须要有气,如果气化都没有了,这股气都没有了,经络辨证也没有用。所以气足之后,下面的气化作用好了后,再借助经脉的流行输布,可以布到全身去,完成一个升降开合。

督脉是阳气的总督,所以气化的阳气肯定要沿着督脉往上升。冲脉是前后左右的中央,可以理解为调和阴阳、调和气血的,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任脉是阴脉之海,任脉主阴,督脉主阳,冲脉调和十二经脉。

气血津液辨证主要是运用气血津液的理论来分析气、血、津液发生的病变,所以,它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气病辨证,包括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和气逆证;

血病辨证,包括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

气血同病辨证,包括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随血脱证和气不摄血证;

津液辨证,包括津液不足证和水液停聚证。

气血津液,本一气所化,在阳为气,在阴为血为津为液,气化不及,输布不畅,自然会呈现出异常。

所以说,从气一元的角度去理解气血津液辨证的话,很好理解。比方说血虚的病人,只补血还不行,要从最下面的肾的气化来解决问题,因为肾的气化是肾精的气化作用产生的。所以你看,肾主骨、骨藏髓,西医讲骨髓就是造血器官,骨髓是造血系统,当你肾精不足的时候,也会血虚。所以整个这个气,从下面的气往上走的时候,气能生血,气能行血,它是一体的。

温补学派,以张景岳和薛己为代表,他们其实也是从下焦气化的角度提出来的。其中肾气丸独得其妙,肾气丸用六味地黄丸来补水,用附子肉桂来补火,水火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气化作用。

所以,肾为气之根,从根入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升阳降,循环无端。所以,温补学派从气化角度很好理解。

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是阳虚,其实单补阳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只有阴阳和合之后,才能产生气化,所以金匮肾气丸是以六味地黄丸补水的药为主,加上一点补火的药,水火共同作用才能产生气化,这才是产生气化的原理。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阴可以向阳转化。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因为整个阳气升到上面之后,上焦是阳,下焦是阴,阳中求阴,只有上焦的气往下收到下面去之后,阳就向阴转化了,阳中求阴,阳能生阴。

阳能生阴,阴能生阳,阴阳互相转化,所以温补学派从肾为气之根、从下焦入手。

很多人喜欢泡药酒喝,喜欢用鹿茸、海马、鹿鞭等补肾壮阳的药,白酒本身就是阳性物质,再加上大量的阳性药的时候,叫做有阳无阴,喝下去后一团烈火,如果没有阴性物质,这个酒喝下去就会不舒服,很多人喝了高血压、流鼻血。

我上次在外面吃饭,有个朋友,他家人喝酒差点喝死了,送去医院抢救。所以,不管是开方也好、泡药酒也好、做菜也好,一定要阴阳相互搭配,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所以,泡药酒的时候,要加入阴性物质进去,这样阴阳相互转化。比方说,泡药酒的时候放点冰糖,口感就很好,或者放点麦冬,麦冬泡酒也很好,用这种阴性的东西再加点阳性的东西,相互转化,整个气化的作用加强。

滋阴派,是朱丹溪创立的,该派治疗以滋阴为主。他创立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重视阴血,认为阴精难成而易亏,强调保护阴气的的重要性,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为倡导滋阴学说,打下牢固的基础。

特撰“相火论”,指出正常相火虽为人身动气,但若因物欲妄动,则可成为贼邪;在治疗上,朱震亨注重滋阴、养血、清热,反对滥用温补和盲目攻邪。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

这个思路很好理解,因为《黄帝内经》讲,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现在的人心很浮躁,人心浮躁不是在现代,从《黄帝内经》成书到现在的几千年都是这样的,这是人的通病。下焦气化作用产生之后,阳气升到上焦,升到上焦之后,最大的问题是,阳不入阴。

我上次写过一篇关于失眠的文章,结果点击达到了27万多人,说明啥意思?失眠的人太多了。失眠就是阳不入阴,阳气浮在上焦,降不下来,阳气浮在上焦降不下来,长期下去就成了邪火,按朱丹溪讲,就需要滋阴降火,因为火浮在上焦,阳不向阴转化,下面就阴亏,气化作用就减弱。阳气浮在上面扰心神,晚上睡觉脑袋就静不下来,梦多,所以说他才用滋阴降火的说法。

从气化角度来讲,下焦相火产生气化作用,阳气蒸腾到上焦之后,必须完成另外一个动作,就是说天气降为雨的过程。

当人心浮躁,思虑过度,这时候阳气就容易浮在上焦,降不下来,这叫久旱无雨,下面阴亏。所以下焦阴亏就会形成相火过亢,所以朱丹溪提出滋阴降火的学说。

那么从气化理论的角度,从当代人个性角度,思虑过度的角度,从不干体力活的角度来看,他的学说是可取的。

其实滋阴降火时,比如说用六味地黄汤,或者左归丸滋阴降火时,可以在上面稍微用一点点苦寒的药。因为在上面用凉药时,就可以帮助完成天气下为雨的过程。长期不下雨,天上云彩都浮在上面,这时候用人工降雨,打一个干冰炮弹上去,冷空气一凝聚,云彩就会变为雨降下来。

那么人体阳气浮在上焦,只需要用少量寒凉的药物,就可以把这股阳气敛降成阴性物质降下来。所以温病学说,温病派用寒凉清热的药物,或朱丹溪滋阴降火,完全可以统一起来,它不是孤立的。两个思路,只是一个是作用于上焦,作用于温热邪气伤肺,从这个角度用寒凉清热的药物入手,一定是用药剂量很轻的药物这方面入手。而滋阴派作用于下焦入手,把阴份提起来,从下焦入手。所以角度不一样,一样的效果。

我曾经治疗一位长期反酸,胃气不降的病人。因为胃气不降,长期反酸,阳气就浮在上面,阳气浮在上面,阳不生阴,我们称之为金不生水。肺与肾叫做金水相生,金不生水,阳气浮在上焦,下面肾阴就不足。下面肾阴不足,这时候就会反酸。

怎么办呢?病人吃了很多药都没治好,最后过来治疗。我们很简单,重用熟地,80克熟地,加上半夏。首先把下面阴液填起来,因为熟地把下面阴液填起来之后,它有几个好处。

第一,阴液提起来后,整个下焦的气化才能加强,因为有阳有阴才能气化。长期胃气不降,阴液不足,整个下焦气化就弱,相火偏旺。把气化作用加强之后,整个五脏六腑的能量就起来了。

然后再用半夏降胃气,这就是金水六君煎的思路,病人喝了几副药很快就好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理解的话,从气化理论来理解,这个滋阴派和温病派,它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它是不违背不相互对抗的。

脾胃派,是李东恒创立的,他以补土为主,也称为补土派。李东恒创立《脾胃论》学说,认为脾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从生,主张疾病从脾胃入手,从脾胃着手治疗。

   他讲这个理论时,当时为战乱年代,老百姓都吃不好喝不好,饮食跟不上,所以后天的水谷精微不够。因为人体的气化作用,除了下焦肾精的气化作用之外,它还需要中焦水谷精微滋养作用,当中焦水谷精微滋养之后,胃主降,脾主升,整个气化就带动起来,水谷精微的滋养,整个气才会足。第三个,还需要大自然的清气。

当今这个社会,下面肾精不够,熬夜,同房,消耗太过,把下面肾精伤了,所以下焦气化不够。而中焦的水谷精微,现在的社会,基本上有吃有喝,脾胃这块吃的好喝的好,它不是虚证,反而是实证,脾胃运化不了。

另外,现在呼吸的空气不好,像北京,河北一带雾霾很重,所以吸收不了大自然的清气。所以体内这个气,一个是下面肾精这块不够,一个是中焦脾胃吃了太多消化不了的食物,比如说大鱼大肉,或很多东西吃了都运化不了。第三个,肺吸取不了大自然的清气,所以是这三大问题导致的。

那么,当今社会,要调的话,一个是早睡觉,少熬夜,清心寡欲,把下面肾精养起来。因为下焦这个肾为气之根,有气化的作用。中焦脾胃这一块,七分饱,多吃素,少吃肉,不是完全不吃肉,让中焦脾胃运转起来。第三个,肺这一块,要到山里住,吸收大自然的清气。这三条满足之后,那么整个体质就提升起来了。

李东恒创立《脾胃论》学说,当时那个条件下,空气肯定比现在好,那时候下面肾精气化还可以,就中焦水谷精微比较弱,所以他认为脾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所以他从脾胃入手。

从脾胃入手还有什么好处呢?从左边图上看,这个左右是阴和阳,前后是阴和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中,是通冲脉的,中焦也对应脾胃,所以脾胃之气能够通冲脉(中脉)。所以说调这个脾胃之气,不仅仅是水谷精微的问题,还能调整个气机的升和降。按照黄元御的说法,土枢四象,中轴转起来后,前后左右的气都转起来了。

那么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如果不知道怎么治病时,就调脾胃,都可以治病。陈修园写了一本书,叫《医学实在易》,这上面写了一个关于头痛的治法。里面提到一句话,叫逍遥散通治所有头痛。

为什么用逍遥散通治所有头痛呢?因为逍遥散是疏肝健脾的。肝和脾调好之后,可以促进整个人体气化,促进清气向上升,脾主升清。肝在脾的带动下向上升,所以逍遥散可以促进下焦的气向上升,从中焦入手,促进升清的作用。当阳升到头部之后,头部自然有抵抗力,正气一足,就可以解表。

现在很多头痛,是因为头受寒之后,表面有寒,这个热郁在里面,所以很多头痛治疗的时候,要用到解表的药物。解表后,正气一足,自然就把邪气排出去了。像李可老先生治头痛时,就用川乌,草乌,一些温性的药,涂抹在头部,同样可以把头上的寒散掉。很多头痛的原因是表面受到寒,里面的热,这个阳气没法疏布出来。只要头一出汗,不受风,头痛就好的快了,所以逍遥散通治所有头痛。

火神派,脱胎于伤寒论,更主张于补阳为主。所以伤寒派以辨阴阳为主的话,三阴三阳以阴阳为主的话,那火神派更主张三阳这块,阳主阴从。

那么从气化角度来看,也是如此,因为只要下焦气化加强之后,整个能量循环起来,把整个带动起来之后,很多病就好了,只是这个着重点不一样。

所以火神派更注重阴和阳这块,在注重阴和阳这块,更偏于阳,因为阳主阴从。所以在干姜、肉桂、附子、麻黄这方面用的比较多。

这里面有个技巧,当用大量附子时,怎么样保证这个火不伤人,这个热气被气化加强之后,怎么样让这个火正常的流行输布,这有一个技巧。所以重用附子之后,会用大量的甘草把这个火伏住,然后再用一些药把这个火从背部升上去,因为背部是阳气的总督。

如果火能从背部升上去,再大的火也无所谓,再多的附子也无所谓。就好像开车一样,在高速上可以开一百八十码,但是在乡间小路上,可能只能开二十码。

那么大量用附子,气化加强后,阳气如果从背部走的话,背部是督脉,是总督,所以都可以接受。但如果火伏不住,不从背部走,而从前面走的话,走任脉从前面升上去,就会出现咽喉肿痛,心律失常。

所以附子它的副作用,导致死亡的话,是因为心律失常,急性心衰导致死亡。只要把附子的火伏住,然后通过中宫的扭转从背部升上去,这时候就好办了。

所以火神派用砂仁,砂仁可以纳气归肾,把气向下收,用甘草来伏火,还有防风。

为什么用防风呢?防风很重要,有人说防风解附子毒,其实防风不是解附子毒的,防风是开天门的,黄芪开启地户。那防风开天门从哪开呢?防风是把背部夹脊关这附近打开,开天门。

  因为当大量用附子,把下焦气化加强之后,在中焦甘草伏着,那么阳气往背后向上升时,如果夹脊关堵住,背部不通的话,这火会通过这些背部的穴位直接渗到心脏中去,向前胸辐射,那么心脏就受不了。

所以防风可以把背部这个地方打开,叫防风开天门,黄芪启地户,这是道家的用法。所以凡是经常背部不舒服的,背部僵硬的,用附子时,一定要配防风。不是防风解附子毒,而是协助附子让体内阳气能够正常运行,是这个作用。

        以上内容摘录自任之堂主人邀您,一起(疫期)学中医第五堂:中医各家学说初探。

        未完待续……

任之堂主人是谁?

        余浩,字任之,网名任之堂主人。任之堂创始人、阴阳九针创始人。著有《医间道》、《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任之堂医理悟真记》、《万病从根治》、《高手过招》、《阴阳九针1》、《阴阳九针2》等。自幼随祖辈学医,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创立任之堂中医门诊,建立医养结合的养心山庄和隐竹斋,普及中医教育的九针庄园,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医村。设立“九针传媒”平台,每周四晚19:00向全球直播中医大讲堂。致力于借术传道,弘扬医道,愿和中医同道携手共进,为传统中医的复兴而努力!

        今天下午16:30继续直播,任之堂主人讲解《中医思维与药物疗法(上)》!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直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