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学》总论之第三章温病的病因和发病

 johnney908 2014-07-16
总论之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和发病 一.温病的病因     1.风热邪气(病邪)——春季→主气风(温暖多风)——风温(冬温)   ①先犯上焦肺(卫),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微渴、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汗(少汗或无汗)。   风邪(阳邪、上行、发散)   ②易伤津液:风夹湿热而燥生,清窍(头部官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主持人体濡润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③变化快:易逆传心包。   风邪(主动,善行数变)   2.暑邪之气——夏季之气——暑病(暑温(流行性乙型脑炎)、暑咳、冒暑、中暑、暑秽、暑瘵)   ①直接入里(,脏、络,咯血;阳明病厥阴,心包、肝,神昏〈厥〉、中风〈痉证〉)   ②易耗伤津气→津气欲脱。   ③易夹湿邪。   3.湿热病邪——长夏(夏末秋初,夏秋之交)——湿温(〈肠〉伤寒、副伤寒、钩体病、流感、沙门氏菌属感染)   ①以脾胃为中心(困阻脾胃):脾→阴土、湿土,主湿恶湿→困脾;胃→阳土、燥土,主燥恶燥→胃热   脾不升清,大便溏;胃不降浊,恶心呕吐。   ②困遏清阳,阻滞气机(身热不扬,胸闷、脘痞〈闭塞〉、腹胀)。大便溏滞不爽,小便不通利。   ③病势缠绵,传变较慢,重浊,粘腻。   4.燥热病邪→秋季主气(令)→温燥(凉燥)   ①易犯肺:发热、微恶风寒、鼻干、干咳。←口鼻→胃→大肠   ②易伤津液:口鼻、唇、咽、舌、皮肤干燥(燥象)。   5.伏寒化温。   6.疠气(致病力强、有传染性、有选择性、并非一种),性质(温热、湿热)。   7.温毒。   阳(风、暑),阴(湿、寒),燥? 二、发病     1.发病的因素   ①体质因素(内因)。   ②环境因素(外因)   ③社会因素   2.感邪途径   ①皮毛而入   皮毛而入→伤寒→皮毛→足太阳膀胱经(主表)卫出下焦   皮毛而入→温病→皮毛→手太阴肺经(主表)卫出上焦   ②口鼻而入   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呼吸道→表→里   口鼻而入→口气通于胃→消化道   中医(六淫、疫疠、温毒)→宏观、直观→审证求因   西医: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螺旋体)   3.发病类型   病变初起→(有、无)表证→新感温病(感而即发);伏气温病(伏而后发,里热为和,邪气从里向外发)   柳宝饴观点:少阴→(阳气不虚)郁而化热→春发于气分;少阴→阴虚内热→春发于营分   春温→冬伤于寒,至春发病→(气分、营分)   伏暑→夏伤暑湿,至秋冬发病→气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