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和温病的“发热”是一样的吗?

 笑瞧流水 2017-05-28

导读:今天继续推送中医对于外感热病病机的认识和治疗原则,看看与你的理解是否相同呢~



4

中医对发热病机的认识



人体对于气候的变化,具有调节之机能,从冬至夏,寒来暑往,人体为适应环境,或开放毛窍以泄汗,或收缩肌肤以保温,所以保持其常温,不使外邪侵入。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语。


若其调节机能有所障碍,则虽遇六气轻微之变,亦可致病。是以六淫为感冒之诱因,而诱因之得以成立,在于调节机能,未能应变之咎。故此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对于伤寒,说是邪从皮毛而入;对于温病,说是邪从口鼻而入。



所谓从皮毛而入,是由于寒为阴邪、寒性收敛,寒邪伤人之后,使人毛孔闭塞,不能发汗及散温,体内温热无法外泄,致卫气集于肌表,故现肌肤发热。


此时体外温度不变,体内温度增高,相形之下,感到体外温度偏低,灼热益甚,越觉肌表寒冷,故病人欲加衣御寒。


解决这种矛盾,只有用辛温之药,使毛孔开放,里热外透,这种方法叫作解表。


毛孔能恢复正常散温、就不发热了。



所谓温邪从口鼻而入,这是从“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说法而来。因为发热之后,并不恶寒,或时有汗出。这说明不是毛孔闭塞。


温邪性热,伤人之后,多有口干、咽痛、咳嗽等症状,口干、咽痛、咳嗽都是温邪犯肺所致


肺主皮毛,肺中郁热,从毛孔散出,故有汗出,但肺热未除,温热散出以后,还继续产生,所以有一面发热,一面出汗的症状。因为温病多有肺系的疾患现象,故说邪从口鼻而入肺。


解决这矛盾,就是要一面清肺热,一面散温,故要用辛凉之药,肺热一平,就不发热了。



本段“特别注意”摘自肖相如《肖相如伤寒论讲义》P22。可见肖师与赵老,英雄所见略同哦: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温病的发热是热性显露,治疗应该清热。


伤寒也有发热,但伤寒的发热是寒邪束表,卫气郁闭,奋起抗邪的表现,治疗必须辛温发汗,散寒以退热。


虽然二者都有发热,但发生机理不一样,治疗方法也迥然不同,不得混淆。



5

中医对发热的治疗原则



我们知道,发热不是一种病,而是某一种病的一种症状,故不能单纯为除热而除热,应当找出它的病因,病因一除,发热也就解决了。


但是病因有的虽然相同,而在不同体质的人体上,反映出的病情也不一样。


中医治病,主要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由于人体有偏虚、偏实、偏寒、偏热的不同,因此调整的方法也就多样化了。


常见的退热方法有:


辛温退热法:如麻黄汤、香苏饮等。

辛凉退热法:如银翘散、桑菊饮等。

清气退热法:如白虎汤等。

和解退热法:如小柴胡汤等。

攻下退热法:如小承气汤等。

清营解毒退热法:如清营汤、清宫汤等。

清热化湿退热法:如三仁汤、三石汤等。

表里双解退热法:如三黄石膏汤,防风通圣散等。


以上只是举其大概,由此可以看出,中医治疗原则,在于调整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的失调。退热之法,名为退热,实系去其病因,一切疾病,莫不如此。


总之,退热要全面了解发热的原因,然后针对主要原因去治疗,所以才有上述各种不同的退热方法。


现在有许多发热病,虽然用科学仪器或检验找出病源,但中医还是要根据整体来辨证施治,这就是中医学的特点。



6

写在后面



发热既然不是一个病,而是一个症状,也就不能以发热为治疗的唯一依据,所以对于发热,必须全盘了解,才有方向可寻。


但发热仍不失其重要性,因为作为人体内的正邪斗争,从发热的情况,可以作为疾病进退的判断,这就是对于发热探讨的意义。



注:本文选摘自《中医临床家赵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