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冒,一定是受寒吗?打破你对感冒治疗的误区

 繁星1 2022-12-02 发布于河南

   本  期  导  读    

怕冷打喷嚏流鼻涕,红糖生姜红枣水跟上……同学,自古以来约定俗成的治感冒土方法,那便一定是对的吗?感冒,从温病和伤寒来看,具体有哪些区别?

图片伤寒与温病

内经上讲: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这是对肺的描述。

所以一个人的肺好,应该长得挺好。这几个字儿特别美,熏肤、充身、泽毛,给人一种润泽、温润的感觉。大家想一下画面:一个江南美女在垂柳之间、细雨之间,款款而来。皮肤润透,如玉一般润的感觉。面色有些晦暗的可尝试调一下肺,让皮肤的光泽变得更好。

肺是娇脏在高位,与我们的伤风感冒,温病有何关系呢?

图片温病-温邪从口鼻入

温是阳邪,蒸腾而上。为什么?

条文说:温为阳邪,蒸腾而上

肺是娇脏在高位,是所有脏器里蕞高的地方。邪必先伤,受邪则郁闭,未阳不能外达。有人问温病不也有发烧恶寒吗?对,因为感冒的几个症状就是发烧、恶寒、流鼻涕、喉咙痛都有。怎么区分它是温病的卫分症还是伤寒的表邪呢?怕冷恶寒不是表邪,它叫做火热内郁之相,不因为着凉,它是因为肺气不宣

肺主一身之气,肺又主一身的水道,肺司皮毛的开阖。肺气不宣,表皮就不宣就会盖住,热闭在里面。

这一点是学习的难点,我们从小到大自己生病的时候,经常是听家里人说:哎呀,你这肯定是着凉了。按照惯性思维着凉才会怕冷、流鼻涕。很难感觉到:因为受了热邪, 流了鼻涕,还怕冷,也是困惑很多人的地方。

图片

在温热病里,发热会比寒邪发热重。之前有提到一孩子发烧39.9℃,持续几天的高温,从发热角度来,它是偏热些,更多一点就是单纯从发热角度,它的热出不去,是因为它的肺气不宣,表皮没有打开。它热是有了,寒却不明显?

但是肺主宣发肃降失常的话,它首先发冷没有明显,发热会比较重。其次,比较容易咳嗽。因为肺主一身之气。肺是在卫分证,赵老的体系把人体分为四层:卫、气、营、血。

图片

卫,主要是在肺,肺主皮毛。温热病是微恶风寒,同时有怕冷的症状,但是程度不会像伤寒冷。伤寒时,会觉得捂着被子你仍然很冷。可能让人家再给你来一床被子,是吧?那种怕冷的感觉就特别强烈。在冷和发热上,大家一定要留意两者的区别。

温邪从口鼻入,它可以感受到疫气传染的病菌,因为它都是从口鼻来的温热之性经气管到肺。现在的疫情,为什么提倡出门一定要佩戴口罩,病菌第一侵入的就是你的口鼻,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它重要的特点:首先它会咽红甚至会咽痛。会同时伴随着口干,可能还会咳嗽。

但是也有(症状)不明显,寒邪也会咽痛、咳嗽,比如说大小青龙汤(证),都是治寒邪咳嗽。在没有十全把握判断是温热的邪气还是伤寒的邪气的时,看一下他的喉咙。如果它是热邪的话,因为咽喉是肺卫的门户,温热病,热盛是伤阴的,它必然是咽红肿、口干,并且是舌红,还伴随着有的时候会小便,大便秘结。范师跟我们讲了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一点,就叫做咽红且痛。

平日可留意正常状态是什么样,红的程度。当你发现咽部的比平时更加红、肿痛,应该就是温病了。有些时候会有口气,小便黄,再问一下他的大便臭不臭。那基本上可能性就会比较大了。

图片伤寒-阴邪从皮毛入

但是伤寒呢?寒其实是阴邪,它是寒邪的阴凝的状态。所以它外伤皮毛,太阳受病,它其实是主一身之表,所以只有伤寒才能叫表证,温病不能叫表证。

温病的来源是从口鼻入,第一步它伤害是肺,因为从咽喉直接进肺了;伤寒是由皮毛来感受风邪或者是寒邪也就是说他们侵入人体、攻击人体的位置不一样。伤寒就是从皮毛入的。比如说你今天空调特别厉害,穿少了,可能就感受了风寒;跟吸进去病毒感受到外邪是完全不一样的。

图片

温病与伤寒的区别-从舌质看:

我们讲:舌分舌苔和舌质两个方面。舌苔主要是卫分和气分的证,舌质是看营血分的症状。人的热有没有到营血分,主要看他的舌质是不是红。

温病的舌质一般是偏红的。舌苔有时有一些黄,有时夹了湿就会有腻。要记住一分黄一分热。热逐渐往里走的话,舌苔黄的程度会不同,它会有糙黄、老黄、黑黄、浮黄、嫩黄、黄罩等等。它会有什么样的症状呢?口干、咽红、咽痛、咳嗽、大便秘结,小便黄,大家一定要记住, 是热。

寒的感冒,舌头一般会是白(舌苔是白),舌质(如果素体就比较偏寒一点的人)会比较淡。整个舌头是有一种滑、润、腻的状态。

脉相也有对应的特质,需要仔细辨证和分析。

图片

图片如何辨证

提到一些温病跟伤寒的区别,但现在特别是成年人,体质已经不单纯了,你可能还会傻傻分不清。当你在舌、症状还分不清的时,其实脉就给你一个终极的指导。所以说脉是个帮你辨证的一个对很好的方法。现在脉法是大医习业的一个入门课,是很有必要的。

我之前学过四位老师的《伤寒论》,比如方症相应、八纲辨证的。但是在我心里面,八纲是属于一个平面的状态,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当你上完范老师脉法课以后,会发现其实八纲辨证里面这四对是有高低的。

图片

我们首先要重视的是虚实,其次表里寒热。每个人都不是按照书来生病的,哪怕你读过1000本医书,真正到了实战的时,也还是不会开方治。但你跟着脉、舌、证、色来开方,即便是你没有背那1000个方子,也有可能组出一个合适你的方子,可能厨房里的小药方就可以帮你解决问题。

症状是一个位置表示它病在哪里。再次强调,什么是温病:脉浮数,数就是温,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渴,午后热甚者名为温病。

所有工具,包括所有的药,包括所有的治疗方法,他们都是一个工具。重要的是辨证。在这里要强烈推荐范老师的脉法课。

图片容易走入的误区

我也是资深的中医爱好者,可能跟很多同学一样,因为爱好中医关注了很多公号。每天碎片化的学习了不少中医知识, 自以为很全面的想要捍卫家人的健康。

图片

面对感冒,很多中医爱好者很容易经历的一个错误过程:要追求出汗,追求毛孔通畅的,发汗要发透,哪怕是特别热,坚持不开空调,甚至还要艾灸。还有天灸在是12点的时候去,同学,现在吃的都是热食,穿的暖和的,住的房子不是破窑,哪儿来那么多的寒?你说的这些坑 ,我都踩过,很惭愧,几年前的夏天我还在那儿火龙灸。

温病是忌汗的,温病最伤的是津液,发汗的过程,津液会反复的被伤掉,所以才会不断的有出完大汗又重新烧上去的状态,津液是非常宝贵的。

中医小白容易说要升阳 、补阳气,有没有想过,阴阳其实是一对,在提升阳气的时,阴气能不能跟上来,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别光是阳,你不想阳是一种行动力,补阳以后会让你精神振奋 ,你觉得好像自己年轻了很多。但你有没有想过:阴液的再生是非常慢的,大多数人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是把阳气等同于正气。

图片

范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年四十阴气自半。你什么也不干,只坐在这儿四十岁已经阴气少一半儿,没有说你年四十阳气自半。而且阳气是相比较好补,不好补的反而是阴损难疗,所以大家要小心。

还有寒邪发汗药,比如麻黄,力量很大 ,它打开了毛孔以后让你出汗。它是把寒邪给逼出去,用阳药把寒邪逼出去。

但是运用温病思维,宣透、宣泄法 ,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发汗,他的目的是为了宣通皮毛。因为肺受到外邪的侵袭以后,皮毛被闭住了。运用于伤寒的那种发汗就太过了,所以宣泄法,热郁在内 ,把毛孔打开一点,宣,不是发汗泄,不是攻里,宣泄不是攻的,它跟我们开门儿一样,它开的是一个门缝,窗户开个缝,门开一个缝,把热散出去就行了。

我们所说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这里讲的是心肺是上焦的郁热。容易犯的错误,像我刚刚说的一个是拼命发汗,人为的让他发汗。还有一个是攻里,我吃清热解毒的药,加大剂量的吃,清热解毒的药,连吃三包。你的热是泄了,但同时把身体的脾阳也给伤掉了,这也是不行的。

所以,温病大家一定要记住,温病伤津液 是伤津液和阴液,病会加重,所以你胡乱的发汗,病情会反复加重。

图片

热在卫分,到了气分,开始口渴、壮热,到了营血分,血里就有热了。血里有热的危害很大,脑子特别容易神昏,这里重要的是舌苔、脉象、面色、症状和舌脉色症。

千万不要把温病的恶寒发热错误的看成是表证,也不要把温病的头痛看成风寒。风寒的痛那是一种特别剧烈的痛。温病的痛 ,是郁热上蒸的那种痛,是闷痛、胀痛。大家如果仔细的来分辨还是容易能够分辨的。

再看条文,你是否有更深的感受呢:

温热病乃温邪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经口咽而至,非邪从皮毛所感受。故温病初起,必咽红而肿,口渴舌红,咳嗽,甚者有痰,或胸痛而喘,始在上焦,虽有寒热,脉必浮数,却非表证,故曰在卫。

伤寒,古人述之甚明。是皮毛感受风邪或寒邪,故脉浮紧或浮缓,称之伤寒与中风,皆是风寒在皮毛,外束于太阳之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颚,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或头痛项强而恶寒,或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方用辛温解表或解肌,以求其汗。两者根本不同,而药亦异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