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庄子如何揭秘你的长寿基因

 释真利 2014-07-16



听庄子如何揭秘你的长寿基因

天下无病:一场养生文化的大革命(9)

上面我们讨论了庄子《养生主》开头几句话:“吾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首先从生命宏观的角度告诫人们生命是如此的短暂与可贵,因此我们不要被无限的知 识或无穷的欲望所引诱,这是养生的第一要务,心一定要定的住,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接下来庄子又落到生活实处,教人们为人处世之道。庄子教我们“为 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为善无近名”这句话比较容易理解,简单理解就是做好事不留名,“做好事不留名”这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永远年轻 的雷锋叔叔,从小学一年级、甚至从幼稚园开始就反复教导我们的行为准则。(尽管有些不怀好意的人酸溜溜的说“雷锋叔叔做好事不留名,只留日记和照片”,但 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内容。)“做好事不留名”这样的行为准则在古代是极受人们重视的,而且古人还专为这种行为起了个学名叫“积阴德”。

比 如宋朝有一个很著名的人物,这个人物之所以著名其实不是因为他有什么了不起的丰功伟绩,在我看来他的著名是因为我们上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时候就读到了有关他 的一个故事:司马光砸缸。是的,这个著名人物就是司马光,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除了司马光砸缸以外还了解有关司马光的其他事迹,比如他组织编纂了中国历史上最 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比如他在宋哲宗在位期间,也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当上了宰相;比如他写了两句很有名的词“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 情”等等。这里涉 及到一个教育的问题,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坐了十几年的冷板凳,学了比牛毛还要多的知识,然后回到现实生活当中一检验: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当然有关教育的 话题也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内容,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庄子的养生观“为善无近名”,我们要学习的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司马光在家训里面提出的很著名的一句话: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司马光想我们做父母的要为子孙后代留点什么呢? 留钱财?钱财再多子孙也未必守得住,而且轻易得来的往往也会轻易失去。留书本?书本再多子孙也未必会读,到最后反倒成了书虫的盘中餐了。思来想去最后司马 光发现留什么都不如多给子孙积点阴德,积阴德就是做好事不留名,就是庄子说的“为善无近名”,多做善事但是不要到处张扬,做完以后也不要总想着别人的回 报,或者只是别人的一句赞扬。这种不图名利不求回报的行善就是积阴德,就符合庄子的养生之道,就会健康长寿。这个长寿不单纯是你自己身体的寿命,更是你整 个家族的寿命,做到“为善无近名”,整个家族都会长盛不衰,这就是所谓的长寿基因。比如宋朝的范仲淹,据传他的家族八百年长胜不衰,其家族之长寿仅次于先 圣孔子。其家族长寿的奥秘我们从范仲淹的文章中便可见一斑,范仲淹有一篇著名的《岳阳楼记》,这是一篇绝世佳作,也是学生必读文章,相信很多朋友上学时候 都背的滚瓜烂熟,尽管毕业以后可能已忘得一干二净。《岳阳楼记》里面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看起来似乎比庄子的 “为善无近名”的境界还要高,也合乎范仲淹先生当年立下的伟大志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管是良相还是良医,都是要一心为老百姓做事,有这样的博大胸 怀,范氏家族能够健康长寿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开启幸福之旅:身心合一8月草原行活动正在报名中,具体日期为8月15日—21日。本期体验营仅招收10名学员,详情请参看博文“开启幸福之旅·身心合一8月草原行”。如果暂时没时间前来参加面授培训,也可以先参加远程教学,详情请参看博文“ 远程教学和面授培训学习内容完全相同”)

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