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心理疏导的钥匙交还老人

 夕阳496 2014-07-16
原创
 

一.计划措施必须与现实相结合

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克服和解决好这些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政府十分重视,连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各种服务机构也纷纷应运而生,但是大家通过为老人服务推行的各项活动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专家,我们为老人服务的工作人员往往为老人们制定了一个又一个服务政策,设想与出台了一套又一套的服务方案,我们自己认为很圆满,考虑的很周全,可是一旦到现实中一推行,往往事倍功半。花了大力气准备的计划,实施后却效果不好。显然原因很多:但是其中主要是政策和计划不是老人制定的,有权制定计划的人没有老人们的经历和体会;有些又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从国外搬到国内。那有不失败的道理。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不断摸索,不断检验,不断修改完善才能逐步接近成功的真理。

我本人在为老年人公益服务的活动中,就遇到过这类的事情。曾经有个社区在人口集中的老小区中,有一大套空置房子,原来准备提供给养老院开一个养老点,由于防火安全条件不达标而改成一个老人公益活动中心。因我当时退休从事公益活动,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有关人员就请我出面办理和管理这个老年活动中心,当时我置办有卡拉ok音响设备,有麻将桌,有书橱和图书,有健身器材,有电脑。完全免费提供给周围居家老人活动使用。在我的想象中一定会吸引许多老人来参加活动。但是开张一段时间,并没有几个人来玩。开始以为是别人不知道这里是免费提供给老人使用的,我便在周围贴一些小广告,进行宣传。也采取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形式:如从网上下载一些老电影放给老人看,并且在活动室门口贴上时间表,以吸引有兴趣的老人参加,来的人依然寥寥无几。再如周围不远处就有私人开的棋牌室,人满为患,室内乌烟瘴气,空气混浊,我这里有一台麻将桌,但是很少来玩,我便向来人打听原因,原来是我这里有规定不让抽烟,不让赌钱。所以来玩的人就认为没有刺激,没有气氛,没有。。等等意想不到的原因;还有我们周围有不少老奶奶,老爷爷,我准备放点老人熟悉的老电影,同时在门口预先贴出电影预告,(当然没有放映室,没有投影仪,只是在大电视上播放,)到放映时几乎没有几个老人来看,看了一会,不是这个要去买菜了,那个要去烧饭了,就是要去接小孩了,很难坚持看完。。。这些都是我们当初没有想到的。更有甚者,我们周围有一个大学与社区联合办了一个老年活动中心,一是方便学校老年服务专业学生,提供实习的活动基地,另外也利用政府的优惠补贴政策,为社区老年居民提供优惠服务。当时调研时了解到有不少空巢和独居老人,单独买菜烧饭有困难,而且人少单独开伙的确挺麻烦,成本也高,所以老人小饭桌需求量很大。活动中心就投办了一个小食堂,专门有人给老人买菜烧饭,实行的服务项目,不仅可以预定到时来就餐,还可以送上门,由于集中采购原料,又是无利经营,销售基本是成本价,其结果完全超乎预计,开张后每天只有几个老人来吃饭,根本无法运转。究其原因,不外呼:一个是众口难调,喜欢咸的淡的;硬的软的;荤的素的;油多油少;另有许多老人虽然嫌单独在家开伙烧饭很困难,但是由于她们以前往往是吃苦,节约惯了,一时还难以考虑接受专业机构为她们制作的营养保健伙食。而要满足各种需求,方方面面都要能够照顾到,一般活动中心的小食堂根本无法做到这些,所以我们周围几个社区类似机构,几乎全军覆没,有的改为为养老院提供伙食,有的不死不活的拖着。

这些事例都说明要想办好老年人服务事业,不仅是凭热情、爱心;也不是靠纸上谈兵,从理论上想当然,就能够取得理想的实际效果的。

虽然老年人按年龄划分属于一个阶层,但是由于各人的经历、收入、文化、知识、周围环境、各地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所以必须要分成许许多多不同的人群,对他们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与方法,才能有效。当然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老人性格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固执,这个体现在老人的方方面面,因为几十年风雨人生日积月累的沉淀而形成的。它已经深深地储藏在人的大脑深处和潜意识中,许多行为与习惯,要想急于改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就不能按照我们理想的模式去要求老人,我们要先顺应老人的习惯与需求,哪怕老人的某些方面存在不能顺应时代要求的旧习惯,也得顺势而为,然后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潜移默化的引导,才能起作用,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否则适得其反。

二.以老助老成效大

我们南京玄武一家圆心灵保姆服务中心,是专门为社区独居老人进行精神陪护与心理疏导的民非组织,在我们多年的社区独居老人服务实践活动过程中,发现和总结了一些有益的体会,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得到了服务对象和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表扬。

我们服务初始,也经历过一段记忆深刻,收获艰难的初级阶段。当初我们筹划活动伊始,想当然地绞尽脑汁,设计了许多套的服务方案,自以为很满意,想必会取十分理想的效果,当我们满腔热情地尽力去推行时,效果却不理想,很受打击,也非常失望。例如我们要为独居老人进行义务精神陪护服务,必须要进入老人家去。我们刚开始工作,由于社会上有许多诈骗分子作案,而造成了有些老人自己上过当或者听周围 熟悉的老人说起上当的情况,加上派出所也广泛宣传,要求老人不要轻易相信不熟悉的人,所以一般老人具备了高度的防范心理,特别是独居老人,更是对于一般不认识的人,是坚决不开门的。就是对我们这些搞公益活动的组织,人家也不敢相信你,往往门都不开,到处碰壁,谈何服务。 

当时我们为了应对这个局面,采取了各种方法和措施:如请社区老年服务社工陪同上门,向老人介绍我们,以证明身份。为打开局面,我们自己也专门制作宣传手册和出版了独居老人专刊(一家圆彩色简报),上门免费发放,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逐步渗透,才慢慢使一部分老人了解我们,接受我们。就是这样还有个别老人对我们送上门免费的资料也不接收。所以公益为老人服务也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坚持,修正,不断完善的计划与措施,才能逐步取得理想之效果。

我们用充满爱心的态度,长期进行主动上门为独居老人进行心理陪护的服务方式,逐步取得服务老人的信任与欢迎。也取得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但是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感觉到,这样一家一家的走访陪护,一家一家的心理疏导,虽然有效,但是毕竟效率比较慢,更主要的是我们在服务中发现,有许多老人的观点看法和对问题的处理经验,十分宝贵,这些对其余的老人应该有所帮助。我们分析认为:相同的年代、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教育,如果相同的环境,具备共同语言的老人群体聚集起来,必然会碰撞出有益的结果。我们从中受到启发,决定为社区独居老人搭建一个相互心理交流的平台,通过平台的聚集可以使独居老人们独而不孤,通过心灵的相互交流和碰撞,汇聚众多老人的经验与智慧,这不仅对于我们了解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同时排解一般老人们恐惧寂寞的焦虑情绪,一定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开始行动,利用社区的资源,组织社区独居老人定期召开心理交流座谈会的形式开展活动。经过我们在社区试验取得了超出想象的结果。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我们组织召集在一起的都是社区的独居老人,平时有许多老人独自在家,没有交流的对象,没有宣泄的出口,往往容易形成郁闷与抑郁的严重后果;有的老人自己认为有不少的生活经验与处世哲学,没有地方展示;也有的老人与外人相处不好,甚至与子女,儿媳妇矛盾较大,不知道任何处理;还有的老人由于年龄大,身体机能发生了衰落的变化,产生沮丧情绪;有的眼看见自己熟悉的老人逐渐离世,日渐减少,不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据此现实存在的这些林林总总的独居老人存在的现象,我们就引导她们在会上谈出自己积压在心中的心结。由于聚集在一起的都是同龄人,而且都经历过许多风雨年代的磨练,积累许多共同的语言,所以大家在一起很容易沟通,只要一个人说出自己心中的积压问题,立即就会有许多老人七嘴八舌的帮助老人分析原因;各自谈出自己的看法与处理意见,这样老人一般在现场都能够得到大家及时的启发和帮助,就是当时心理一时还不完全接受赞同别人的意见,但事后也会考虑为什么大家都这样认为,是不是自己原来的观点有问题,自己固执的心态也会出现了松动的迹象。有的人虽然以前可能没有遇到过别人提出这个问题的处理经验,但他会想到书上,报上对这个问题是如何如何分析的,及时介绍出来,提供大家讨论参考,这样不仅对别人是帮助,同样对自己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也知道如何正确地对待了。图片

在心理交流座谈会上,如果有时会出现没有老人提出自己的问题供大家分析讨论情况,那我们就抛出一套事先准备的,具备老人经常会遇到的、大众化,涉及心理问题的题目供大家讨论,比如“如何处理婆媳关系”“探讨心理与健康的关系”“正确处理代沟问题”“寻找老年生活的意义”。。。。抛砖引玉,任由大家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大家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相互交流和分享各自的生活哲理,推介自己快乐豁达的生活方式。同样我们组织方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提供的机会,将一些书本报纸上优秀经典的、促进心理健康知识的好文章,朗读出来,启发引导大家,这样能够解放老人的思想,拓展新思路,跟上时代的新步伐。同时我们结合大家的讨论,提炼出积极向上的生动语言和新观点,摘录下来将它们登到我们出的独居老人专刊“一家圆简报”上,发放给所有的独居老人,供学习与参考,传播正能量。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盼望着能参与我们的活动,也希望提供更多的机会,大家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也有老人了解情况后,盼望我们的活动扩展到他们居住的新地区,开辟新的交流中心。他们平时通过这种“谈一谈过去,道一道如今”的简单轻松的心理座谈形式,感觉到她们都是这个舞台的主角,是活动的嘉宾,许多人希望通过这个舞台展示自己的才识。也为她们一句话、一个点子、一条经验能够帮助到别人,有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自豪感。这对于老人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当然这也是一种引导独居老人走出家门,冲破孤独寂寞的牢笼。融入接触社会的一种途径。所以也成为“一家圆”坚持月月开办畅谈座谈活动的动力,为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做一个老人们真正需要的心灵保姆。

               三:发挥老人团队的集体智慧

通过老人来帮助和启发教育老人,不仅仅只是召开老人心理交流座谈会的形式,我们在帮助老人的实际服务活动过程中,还发现一种新的形式,充分发挥社区老年志愿者小组的团队力量去解决个别疑难心理问题。

这个发现是缘起于一次社委会网络管理社工,打了一个向“一家圆”的求助电话:社区内有一位老人因为最近身体出现问题,女儿又不能陪护在周围,加上以前曾经因为住房的事情与大女儿闹矛盾,所以在家生气,孤独郁闷,打电话要求社区:请求帮助找精神陪护护工,条件很简单,要求能够像上班一样,上午和下午各陪护23小时,说说话,看看电视。每天4~5小时。一个月自己愿意出600元护工费。这个看似简单,实施却非常困难的苛刻条件难坏了社区网管员,这个条件在城市中找护工,有点天方夜谭,没办法社区只好打电话求助我们一家圆。

一家圆工作人员与社区社工到老人家初步了解基本情况与要求。回来分析研究了老人的情况后,派出了社区老年志愿者小组发挥团队的力量,试行解决。

进门后,老人便向我们又开始流泪诉苦:“老人单位退休人员,大女儿女婿身居重要岗位,经济条件不错,当年大女儿家买福利自住房时,收入并不多,购房款4万元,老人出了2万,大女儿家的儿子都是老人一手帮助带大的,也很有出息。我对她应该很好了。我自己住的房子,是她们爸去世2年后买的,也是我们单位分的,因为小女儿家中经济条件不好,小女儿家的小孩也没有麻烦我,是她自己带的,所以我想我有权利决定把自己住房子的产权直接过户给小女儿。大女儿为这个事情生气,说我不应该在世就把房子给小女儿。为这个事情我们争吵过几次,现在也几年不来了。平时小女儿虽然住这里,但是因为忙她自己家的事情,早出晚归,我都很少见到面。以前我身体没有问题时也到社区参加合唱队集体活动,因为我以前也练过几年唱歌的。最近身体出毛病了,脑梗,眩晕、头昏不敢外出,上下楼怕出意外。

老人在宣泄自己对家里矛盾而苦恼的同时,又拿出全家人的照片,让我们志愿者欣赏家中几代人员的风采和荣誉。在陪护过程中我们强烈的感觉到老人现在的状况,是身体发生意外时没有家人陪护在身边所产生的郁闷、难受与气愤而产生的情绪宣泄,但同时也有向别人自己展示家人风光的炫耀意识。我们的社区志愿者,就随着与老人交流谈话的过程,开始了精神陪护疏导工作。大家围着老人身边,老人开始诉苦时,大家七嘴八舌地纷纷表示同情和理解老人的良苦用心,赞赏老人关心子女的爱心,赞同老人帮助困难子女的做法,取得老人的信任,同时指出做法欠妥之处,将自己房子转给小女儿时虽然有权利这样做,但是最好预先给自己大女儿告之一声。这样也行就不会产生矛盾了。

志愿者们在看照片的过程中,又纷纷表示羡慕和赞赏,你们家是多么有福,条件多么令人羡慕,晚辈多么有出息,我们周围许多老人家的条件根本与你相比,差的太多了。。。,讲的老人很开心,激发老人的自豪荣誉感,也拉近了与老人的情感距离。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针对老人此次出现情绪爆发的关键因素是住房的转让引起的。而且关键是老人自己认为她做的很对,都是子女的错,所以很感冤枉,越想越气,又没处宣泄。正好身体又不适,身边无子女陪护,变本加厉的郁闷情绪大爆发。我们为了彻底消除老人产生情绪的隐患,及时针对性指出:你女儿的做法是对的。现在的电视,报纸,电台都反复谈过老人如果维护自我权益,加强自我保护。许多事例都说明当时虽然好心,但往往事与愿违,不一定能够得到好的结果。到时法律都没有办法帮助你。

这时我们老年志愿者也趁机介绍自己身边的案例,XXX奶奶因为把自己的住房给了女儿,后来由于矛盾,让自己女儿撵出家门,自己最后落得租房居住的结局。你大女人儿是为了你好,为维护你的利益,怕万一有个意外,后悔都来不及,你还错怪你女儿。大家东一榔头西一棒的跟老人交流,老人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错怪了女儿。接着老人又介绍说:小女儿不会要房子的,我们问为什么,老人又透露小女儿曾经在办理住房手续时给自己写了字据,由我在世居住。我们在夸赞老人做事考虑的周道后,又问老人是否把立字据这件事情告诉大女儿啦?老人回答:“没有”。我们接着又批评老人这件事情做得不对,应该告诉大女儿,避免和化解误会。这时固执的老人也跟志愿者承认:“看来是自己错了”。接着社区志愿者们又趁胜追击,请老人主动给女儿打电话,请她们来家玩。志愿者也与老人相约,社区集体活动时陪老人去参加。临走时老人对我们一家圆志愿者一再表示感谢。

事后我们认为对于这种固执而有自尊心又极强的老人,必须发挥同龄老人集体团队的力量相比心理咨询师个人的细致工作,效果要来的快,对于不同的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对症下药的疏导方法是我们所应该摸索的,以便取得更好的服务效果。

从许许多多的事例中可以看到,普通人的 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到人的思想意识的支配,而人的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利用老人来做老人的思想工作,有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他们经过相同的风雨的历程,相同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熏陶,他们之间有共同语言,所以老人之间的距离感小,对一些事情的分析和看法容易产生共鸣。我们经过实践,也取得了一些经验, 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摸索总结更多的案例,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今后的设想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自然现象。大家从社会现实中,四处可见。老年人因为空闲时间相对较多,所以更是如此。例如已经世界知名的“中国大妈广场舞”。就是最典型现象。当然还有拥挤的社区棋牌室,各个健身场馆,也有老年合唱队,健身队….等老人民间组织,四处开花。如果充分发挥老年志愿组织团队的作用是老年工作者研究的对象,有些已经显示明显的成熟功能。有的却需要我们发掘的功能。如何充分发挥老人自发的社会组织的凝聚作用,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是我们一家圆追求的目标和探索的方向。

我们通过社会中这些现象,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组织兴趣爱好小组或者沙龙形式,35个志同道合的老人,经常定期聚在一起,来去自由,不受约束,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交流兴趣爱好,展示各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一起探讨读书体会。

文学写作爱好者如读到一篇好文章,带来读给大家共同分享,滋润心田;自己写了一篇文章,感觉不错,念给大家听听,提提意见和修改一下。

艺术爱好者可以一起欣赏音乐,有好听的歌曲放来大家共同享受,别人想学可以教人家唱。适合的舞步有愿意的可以帮助人家学习。

喜欢画画的、写字的、手工编织的可以一起相互切磋一下技艺,共同提高技能。有些人想吃什么了,自己动手烧来,多余的提供出来,还能起到小饭桌的功能,帮助有些自己行动不方便,不善于动手做菜的老人;

喜爱保健养生的,聚集在一起,整理一些养生保健方法和治疗的秘方,偏方,特别是经过亲身验证的秘方,偏方,交流汇总一下,汇编成册,提供给需要的人;能够救人脱离疾病的折磨,不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吗。

你会写作,你喜欢摄影,那就贡献你的技能 ,让历史的留下一些美好瞬间,成为历史考证的见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总之奉献爱心,发挥老年人的余热,为社会需要的人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助人自助。助人为乐的同时,又能够收获到修身养性,有利自己的身心健康。这样的组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追求的增长。必将逐步开花,结果。现在就需要我们这样的社会组织工作者积极工作,逐步加强引导,创造条件与氛围,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