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玫瑰和白玫瑰,元芳,你怎么选择?

 另一种平静宋霞 2014-07-16

  ---谨以此文纪念和祝贺一个爱的选择、幸福的选择。

 

(一)朱砂痣人生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开始推行标准化试题,绝大多数的考试题目都变为了选择题。现在才知道,从那个时候开始,生活就已经在浇灌我施肥我了。让我明白——生活它就是选择,选择它就是生活。生活得快乐是因为会做大大小小的生活选择题。

青春期的我对张爱玲的小说惊情一瞥,瞥到这么一句话,“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于是就有了哥的拔河猜想:很多男女的一生,是不是都在忙着把一颗颗的朱砂痣,变为一滩滩的蚊子血?

 

(二)反复选择让人降低对选择结果的满意度

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是人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可往往,我们一直在反复选择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反而会失去心灵的自由,增加心灵的负担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关于在有选择、没选择两种情形下人们对选择结果的满意度差异的实验。实验者让每位学生拍了上百张照片后挑出最喜欢的两张到暗房里冲洗成黑白照片。随后每位同学被告知只可以从自己最喜欢的这两张里选出一张保留,另一张要寄到英国某地。第一组学生被告知选定保留的照片以后,如果对选定的还不满意想改变主意,可在4天之内来更换另一张要寄到英国的;第二组学生被告知选定保留的照片以后,另一张照片要立即被寄往英国,无法再更换。结果测试学生对挑选保留的照片的满意度。

结果发现,无论在前四天里还是四天以后,第一组可以重新选择图片的同学对保留照片的满意度,明显低于第二组无法再重新选择的同学对照片的满意度。也就是说,在四天里,可重新选择的权利让同学们一直在挑剔选好的照片,降低对照片的满意度。四天后,有重新选择权利的同学总是更多地担心选择得不对,担心自己把更好的照片放弃了。

这给我们一个启发:当一个人在反复选择的时候,ta会一直挑剔、反驳既定的选择结果,从而降低对选择结果的满意度。而在反复选择以后,ta又会患得患失,因为他增加了承担选择错误的压力,增加了期望值,让自己无法全心去体验选定结果的美好

 

(三)反复选择增加期望值,增加选择错误的后悔

当一个团队准备去旅游,给团队成员很长的时间,去讨论选出两个差不多的陌生旅游地,不如一两天就决定旅游地让大家对旅游更满意。当团队在很长时间里二选一时,大家都会充分攻击两个旅游地的不好之处,还没有去旅游就已经对旅游兴致降温了。等到去旅游了,一旦旅途发生些小插曲,比如汽车抛锚、下小雨之类,就会有声音冒出来,“还不如当初去另一个旅游地。”反对者的意见成了选择的一种压力。

而有时候,这个反对者的压力是自己心灵里的另一个声音,反复撕扯自己、捶打自己、消耗自己、诋毁自己、、、

当一个人长期对两个对象摇摆不定时,其实ta一直在用一个对象的长处去攻击另一个对象的短处,结果,ta对两个对象的满意度都降低。婚后,一旦出现一点可以克服的磨合之处,ta就容易想到没有选择的另一个对象的好,而产生后悔情绪,从而降低现在婚姻的满意度。ta无形中提高了对于对象的期望值,因为ta无形中会去期望选好的人最好具有两个选择对象双方所有的优点

而当一门心思选定一个对象,就会启动心理免疫系统,用人造快乐去给幸福加分。比如,在恋爱之初你看到对方门襟拉链忘了拉你会觉得他没修养;而新婚时你看到对方门襟拉链忘了拉,你会觉得他亲切可爱,甚至是一种性感。因为恋爱之初你还有其他爱情选择,你对他就用挑剔、审视的眼光;而新婚时你没有其他爱情选择,于是你启动了自己的心理免疫系统,防御了对他的不良看法侵入大脑,放大了人造快乐。

 

(四)选择和比较

反复选择带来的负能量,主要在于过分的比较。所谓选择,就是先比较,再取舍只要心灵在比较,就没有爱,而心灵总是在批判、比较、衡量、找出弱点的所在。不去选择,不去比较,你的心停止了制造对立面,就会变得非常聪慧、非常敏锐、拥有极大的热情,因为比较和选择是一种热情的耗散。

拿婚恋的选择来说,根据相互依赖理论,人们对于自己的婚恋是否感到满意,主要不取决于婚恋中两个人的相爱程度,而在于跟以前的伴侣进行比较——现在的伴侣比以前的伴侣好,就会感到满意;没有以前的伴侣好,就会不满意。这是拿现在的婚恋跟过去的进行比较的结果。无谓地比较,让我们感受不到更多的生活满意。婚恋中尽量放下比较,ta人性的美、两个人真情的美才能让人满意。

人们对自己的婚恋是否有依赖感,也主要不取决于婚恋中两个人的感情深度,而在于跟有未来潜在的可能替代的伴侣进行比较——现在的伴侣比潜在的可替代的伴侣好,人们就会依赖这个婚恋,如果没有比潜在的可能替代的伴侣好,那就对现在的婚恋失去依赖感。爱情有个特性叫排他性。当情感聚焦,才能享受到自己美妙的爱恋心灵,那种用放大镜来发现爱人优点、用缩小镜来忽视爱人缺点的心理加工过程。这是人性的光辉。但当一个人只是在选择只是犹豫不绝,你还没有排他,就难以把感情加工成真正的爱情。

选择之蠢来自于比较,选择之痛来自于取舍,所以反复选择是一件即蠢又痛的事。正像《红玫瑰》唱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五)选择越多往往越凌乱

二择一的反复选择对人往往不好,那么选择机会再增加呢?选择机会越多,可能对人的快乐感觉越不利。

万佳德Vanguard是个拥有百万员工、两千多办公地点的跨国汽车公司。给万佳德各地子公司的员工分别提供保险基金来选择发现,给员工每增加一个保险基金的种类,买保险基金的员工人数就反而下降2%;提供50种保险基金比提供5种保险基金的买保险人数反而减少10%。因为选择越多让人越难决定到底买哪一种,最后要么拖延了,要么索性不买了。

 为什么选择机会增加,人们反而享受不到选择的好,反而受选择的累呢?还是因为上述的原因,当你选择机会增加的时候,你无形中可能通过比较增加了对选择结果的期望。A姑娘端庄贤淑,B姑娘性感火辣,C姑娘温柔体贴,D姑娘青春活泼,你会怎么选择呢?你会期望最好有个姑娘兼具ABCD。当你选择机会增加的时候,你可能还会增加错误选择的心理负担。当你只有一个选择,很快选择的时候,你会认为这是天意,而当你有很多选择、并且选了很久还选错的时候,你会感觉很糟糕,更觉得自己蠢,因为选择多、选择久自己还没有选好

很多时候,没得选择比有得选择好,少选择比多选择好。而人们往往喜欢给自己多点选择机会,多点选择时间。为什么?

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实际上很多时候,人都是非理性的,或者“小事理性,大事感性或者非理性”,这是一个社会学和哲学话题了。上述的哈佛大学关于在有选择、没选择两种情形下人们对选择结果的满意度差异的实验还有一个后续实验。就是让哈佛新生自己在有机会或没有机会更换选定照片的两种方案中挑一种。三分之二的学生会选择给自己留有更换选定照片的机会。也就是说,即使像哈佛高材生这样高智商人群,选择让自己满意度低的方案的人数是选择满意度高方案人数的翻倍。人的非理性可见一斑。

正如我写了这篇东西,我认为是理性的,而实际上却是非理性的,因为它可能什么现实都改变不了,却浪费了写和读的时间。

 

(六)尽量减少选择,加快选择

其实我们有时候也是不希望让自己去选择、或者不喜欢那么多选择的,只是我们可能自己并没有留意。

比如,病人看病常会碰到医生问,你希望这样治疗还是那样治疗。然后医生会告诉病人,各种治疗方案或医药的利弊。病人或病人家属往往很茫然,会问“医生,那按照您的经验,您觉得怎样治疗最好呢?”医生想逃避选择错误的责任,病人更不想承担无知去选择的责任,相互推脱。

比如,有些人买服饰喜欢锁定几个品牌、锁定几家商店,尽管从表面看是ta喜欢什么品牌或商店,实际上也是想缩小选择范围。

比如,有些人跟别人一起上餐馆吃饭点菜,不喜欢自己来点菜。因为去比较各种菜肴实在太累,又怕众口难调,别人点什么菜ta都会开开心心吃什么。

这样看来,我们完全可以把求医、买衣、点菜的高效智慧推广到生活中其他的方法面面,尤其是,让我们既选之则爱之只为得到的永远去骚动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