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越来越“丰富”,为什么幸福却越来越难找?

 火火烽 2017-05-03

有机会原创文章

作者:Jing

这是一个“选项无穷多”的世界,而且选项继续增加的趋势一点也没有慢下来的迹象。

从有形的物质——包括食品、电子产品、书籍杂志、衣服鞋子包包、玩具、电器、家具、房子……

到无形的东西——包括专业、事业、投资、旅行、电视电影、网络信息、课程、各种活动、甚至人与人的关系……

许多事物的选项数量都有无限增长的趋势。

现在一般的大超市往往有数万种商品,这真的有必要吗?更别提其他各种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的消费场所了…… 图片来自Pixabay

咋看上去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选项越多,真的意味着生活就越幸福吗?

实际上,尽管我们一定程度上享受着选项增多带来的好处,但是,我们却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挑选”的过程上;另一方面,又因为种种原因而对已有的选择感到不满意,总念想着“当初如果选了__会怎样?”就算终于做出满意的选择,这“满意”也会慢慢变成“习以为常”,不再那么让人心动了。另外,我们也可能因为选择的费时费力费钱,而减少休息、减少与他人的真诚连接,享受生活的可能性随之进一步降低。

选择太多,是要付出代价的。

将生活极简化,是慢慢开始被重视的另一条路。可是,只有知道“极大丰富”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惨重代价,我们才会明白“极简”的深远意义。


巴里·施瓦茨是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他的畅销书《选择的悖论》就提出了“选择越多,幸福越少”的观点。本文分享部分笔记和读后心得。(标蓝色字体的段落均直接引用自本书)

最大化者VS满足者

当你做选择的时候,你是非得选“最好”的那个,还是差不多、足够好就行了?

看看以下这些现象,你是否觉得似曾相似?

  • 我很难买到称心的衣服。

  • 我觉得给朋友挑选礼物是一件难事。

  • 我看电视/听广播时常换频道,即使喜欢现在的节目,也要浏览一下其他台的节目。

  • 我常幻想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生活。

  • 面对选择,我总会想想有没有其他可能,甚至是一些目前无法实现的选项。

  • 我从来都是非最佳不选。

这些都是典型的“最大化者”(maximizer)的做法。最大化者希望确保每个决定都是“最佳选择”,哪怕这意味着要把所有可选的事物都比较一番。对于他们来说,选项越多,选择的任务就越来越艰巨。当外界逼迫、催促他们必须做出选择时,恐惧感就接踵而至。

相反,“满足者”懂得适可而止,虽然也会挑挑选选,但是选到差不多够好的就收手,不去持续地比较和搜寻。

我们都可能在某些方面是满足者,但在另一些方面是最大化者

看到这里,先别忙着判定自己是满足者还是最大化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些方面是最大化者。

拿施瓦茨本人来说,他不喜欢逛商场,很少关注投资收益,对于论文等工作也不过分要求完美。但是一旦面对美食却没了丝毫抵抗力,“当我不得不选择一个时,我就会老想着那些被我放弃的美食。我又陷入了自我怀疑,常常后悔自己的决定,并不是因为结果不好,而是觉得另一个味道可能会更好。”

个人体会是,我原本自以为是地觉得生活够简单了,但其实,我的“简单”也只是在某些方面的简单。——生态食材和天然洗护用品都是直接从最熟识的小店铺购买,很少吃零食、不喝饮料;不追时尚,偶尔买衣物时只从很少的几个店铺中挑选最简单的款式……这些都帮我大大减轻了选择的负担。

但是,当面临某些其他事物时,还是忍不住耗费较多时间精力去选择。比如外出旅行前订酒店,常要对比多家酒店的位置价格好评差评之后再做出选择,去之前还惦记会不会选得不合适。旅行之后常常立刻就盘算着下一次要去哪哪哪,并且幻想着这些没去过的地方有多好,而没有把足够的注意力用来感恩已有的经历。

另外比如当面对阅读或写作,我有时也有最大化的倾向(此处省略三百字)。虽然这初看上去貌似是“勤奋”,可一旦掉进选择过多、期待过多的深坑,同样会带来不必要的焦虑。

总之,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习惯性地遭遇选择困难,只是我们可能还没意识到。

是选项过多导致了选择困难吗?

“最大化者”是怎么产生的?是选项过多造就了最大化者吗?施瓦茨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他认为,从他自己的经历来看,原先对某种事物的选择完全不在意、打算随便选一下就好的人,可能因为偶然看到众多新选择后就变得完全不知所措。

“也许提供大量的选择的确会让人变成最大化者。如果这是真的,那么选择的泛滥就不仅让最大化者的生活更艰难,而且可能会让更多的满足者变成最大化者。”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回忆,比如二三十年前有电影看就很好了,无论看什么都无比满足。现在却挑挑拣拣,看完还要上网吐槽一通。在娱乐活动无限多的时代,似乎“娱乐”这件事却变得困难了起来。过去不怎么需要纠结的日常购物也渐渐变得很麻烦。是我们天生不懂满足吗?还是社会环境在悄悄改变“满足”的标准线?

过多的选项到底有什么危害?

过少的选项无疑是一种束缚,将选项增加到合适的程度,会让我们有生活满意度增加的感受。但是超过这个限度,再往上走,情况就不那么妙了。以下我们来看看,越来越丰富的选择到底是怎么害人的?

1. 容易出错

如果要仔细选择,最简单也得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目标——我到底想要什么?2.列出可能的选项并加以比较;3.选出最佳选项。

这看似很简单,可是在选项极大丰富的现在却非常容易出错。首先,“我到底要什么?”这真不是容易回答的。因为记忆常会有偏差等原因,其实我们并不是像自己认为的那么了解自己,

“无论是预测自己对某件事情的体验,还是我们对过去体验的记忆都不可靠,不能正确地反映事情发生时我们的真实感受。然而,正是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望主宰着我们的选择。”

何况,当面临一些全新的选择时(比如选专业、转行选工作、选一种从来没用过的商品等),很多人既无法准确预测自己可能喜欢什么,也没有过去的亲身经验可以参考,怎么能准确确定目标呢?选项越多,确定目标的任务就越难。

接下来,列出可能的选项并加以比较,这就更头疼了。一旦要比较选项,就涉及到要搜集信息,可惜,选项丰富再加上信息爆炸,使得全面搜集靠谱信息成为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比如关于各种商品,我们搜集信息的一大来源是广告,但大多广告是跟“客观真实”不沾边的。即便不看广告,而是看他人的评论或媒体评测,一是很费力,二是同样没法保证可信度。

更糟糕的是,因为选项实在太多,为了省时省心,我们有时会不自觉地直接放弃挑选,“管它呢,随便来点”,或者是随大流,看别人选啥就选啥。用心选择还很有可能犯错呢,一旦“随便来点”,犯错更是难免。比如对食品的选择,面对“不计其数”的选项,很多人没有耐心去搜集真实信息,而是默默把选择权拱手让给了别人,自己吃下去的是什么根本就不知道。

2. 机会成本

为了做出一项选择,我们会放弃其他机会,这就带来了“机会成本”。

如果我们能把所有选项按照从好到坏依次排序,那么很容易啊,选第一好的就OK,其中的机会成本仅仅是放弃“第二好”带来的损失。可是,生活哪有这么简单?通常众多选项中每个都有独特的优势。

假设我要选择度假地点,地点A风景原始纯净,但要转很多趟车才能到,而且食宿条件简陋;地点B风景一般,游客比较多,但设施齐全;地点C虽然风景设施都很平淡,但是在那可以见到几位好友。要选哪个?这真不是容易排出一二三顺序的(况且真实情况一般不止三个选项)。可能我最终选了B,却放弃了更美好的风景以及跟朋友见面的机会,于是在B旅行的经历对于我来说显得并不是100%的好,尽管B本身客观来讲还是很不错的。

“如果机会成本会让最佳选项的整体吸引力下降,而且机会成本与我们否决掉的众多选项息息相关,那么选择越多,机会成本就越大。而我们意识到的机会成本越大,被选中的选项带来的满足感就越低。”

更糟糕的是,

“多项选择的存在让我们更容易想象出实际上不存在的选项——一个结合了所有选项的优点的完美选项。我们越沉浸于这种想象,对最终选择的满意度就会越低。因此,选择越多,我们就越难受。”

比如上面的那个例子,我去了B之后可能还会幻想:怎么就没有一个地方,风景又美、交通方便、设施又好,还能见到朋友?如果我不自觉地把B跟虚构的“完美选项”相比较,那么对B的满意度又会下降。类似的困境,你的生活中出现过吗?

3. 懊悔

做决定之前和之后,我们都有可能产生懊悔的情绪。

决定后懊悔:假设我刚买了一台电脑,没想到过了几天店家突然降价。于是不自觉地后悔:“要是我没那么快下手就好了”。这还只是很小的事,一些重要选择之后的后悔,会让人难受得多。请自行填空造句:“如果当初我没有___,现在就不会___。”

预期性懊悔:还没做决定呢,就已经预料到可能有更好的选项等着你,这不仅让人觉得不满意,还会让人觉得自己无能,迟迟下不了决心。这样的“预期性懊悔”既会让人降低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同时也陷于长期的迟疑之中,很难做出对自己有益的决定。

“无论事前还是事后,选项越多,就越容易感到后悔。这可能就是增加选项不会让我们感觉更好的主要原因吧。”

4. 习以为常

就算我们提醒自己选完别后悔,“别想那么多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但我们最终的选择还是不会让我们感觉有多好,因为人们对积极体验的热情并不能持久。

“‘享乐适应’可以是因为‘习惯了’某个东西,也可以是因为得到新体验而改变了参照点。”

习惯:比如第一次吃到某个高档餐厅的料理,感觉100%的兴奋,但第二次的兴奋度可能只有50%,第三次更是降到了20%。如果一路降下去,可能不会再光顾这家,而是寻找其他更新奇的餐厅,但是享乐适应的循环会不断重复。

标准的改变:新鲜事物可能改变我们对一件事的评判标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选项增多跟“享乐适应”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我们会暗自假设:“选项那么丰富,我也花了这么多功夫,选出来的一定是我会一直喜欢的!一定可以让我开心很久!”但是实际上,“享乐适应”现象决定了,这种“喜欢”和“开心”往往没那么久。当热情减退时,我们就倾向于自责,“我怎么那么傻?费那么大劲选了这么个玩意?”

5. 比来比去

上面说到自身的新经历导致享乐标准水涨船高,而在我们生活中,往往不只是拿自己过去的经历为参考标准,而是同时充斥着其他各种比较,包括:跟希望得到的体验相比,跟预期中的体验相比;跟他人的体验相比。

不管是物品、娱乐、还是事业、爱好等等,选项越来越丰富,让各类比较的可能性都暴增。于是越比越觉得——现在的生活好像不咋地?

这里特别说说跟他人的体验相比,即“社会比较”。最大化者更容易关注社会比较,比如更留意别人买了啥、去了哪、做了什么……社会比较一定有害吗?并不是,但凡事都有个度。几十年前人们的比较仅限于身边的小圈子,但现在随着媒体、网络的发展,以及人口的聚集,社会比较的参照标准已经变得无限丰富。

“如今,我们每天都能无数次地看到那些富人过的是怎样的生活。我们就像在一个巨大的池塘里游泳,想象着自己也可以过上别人的生活。这样一来,即使生活质量实际上得到了改善,这种不切实际的高比较标准也会降低中低阶层对生活的满意度。”

另外,因为各类事物的选项都很多,我们无从选择时,会想要参考看看别人是怎么选的。尽管这个行为最初的目的仅仅是“参考”,但却可能让我们无意识地把自己跟别人比,结果……

6. 失败时的自责

在选择极大丰富的社会,人们却并没有变得更幸福。比如抑郁症的发病率呈爆发式增长,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大概有7.5%的美国人在14岁前就经受过抑郁的困扰,这个比例数字比10年前多了一倍。

当选项越丰富,越造成这样一种氛围:这是个自由的世界,你可以选择任何你想要的生活。人们满心期待能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不受外界的束缚:既然可以自由选择,那么我一定可以选到最好的。但事实真那么美好吗?

“高度的个人主义不仅意味着我们希望所有事情都完美无缺,也意味着我们希望是自己使这一切完美无缺的。而当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其实根本就不可能做到),我们就会把失败归咎于自己,而不是别的一些更普遍的因素。也就是说,这种文化设立了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因果解释方式,促使我们在失败时责怪自己。正是这种解释方式使我们在面对失败时增加了患抑郁症的可能。”

图片来自Pixabay

7. 连接的断裂

当我们把越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选择上,就把越少的时间留给自己和亲友。我们缺乏跟自己内心的沟通,也没法经常回家看看,就算真的跟亲友聚在一起,也常常讨论跟“选择”、“比较”有关的话题(甚至一起购物!?),却难得真正地去倾听和理解彼此。

正如施瓦茨所说,“我们为了增加财富和自由付出的代价,就是降低社会关系的数量和质量。”

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是决定我们是否幸福的关键。我们却忽略了这个事实,转而去外界的极大丰富的选项当中寻找幸福。这种做法可能的确会带来短暂的享乐,却无法持久。当兴奋减退,我们误以为只有在外界寻找“更多”才能持续地享乐,却忘了回头看看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我们该怎么办?

总之,选项更丰富,不等于生活更幸福,原因有很多,包括选择越来越费时费力,常常选错,我们还会在懊悔、比较、适应中降低对生活的满意度、减少人与人的真诚相处,等等。

“在习惯了千百万年的简单选择后,我们的生理机制并没有为现代社会涌现出的种种复杂选择做好准备。”

人类绝大部分的历史中,选择都是受到极大限制的,自耕自食,不用考虑“买什么车”或者“今晚去哪家餐厅”,儿女安于做跟父母同样的事。“极大丰富”的生活,只不过是最近几十年才普及开来。暂且不说生态破坏,“无限增长”对于我们的内心来说,也是扛不住的。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要过回选择贫乏的生活,而是要更有意识地判断事物的重要性,别在太多的事上纠结于无穷多的选项,这样才能给自己留出享受生活的空间。

在《选择的悖论》一书结尾,施瓦茨提出一些建议,这里举例其中一部分:

  • 在重要的事情上仔细选择,在不重要的事上别太追求完美;

  • 必须认识到,我们对一个事物究竟满不满意,往往取决于主管感受而非客观结果,而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主管感受;

  • 做个满足者,而不是做最大化者;

  • 学习感恩,满足现在所拥有的,感恩其实是一项技能,是人人都可以通过练习而获得的;

  • 我们得知道“适应”的存在,一件事给我们的愉悦感不会很持久,为此做好心理准备,才不会过于失落;

  • 学会避免社会比较;

  • 给自己定一些限制,并且把限制看做解放而不是束缚。

要做到这些,说难很难,说简单也很简单。幸福不等于极大丰富、无限增长、无克制地追求新奇,而是需要我们更懂得知足,安于当下,留出空间来给真正有意义的事。下篇将跟大家聊聊如何让生活更简化的更多心得。如果你有一些好的经验,也欢迎留言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