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

 WHC超级英雄 2019-02-20

关于作者

巴里·施瓦茨,美国顶尖文理学院沃斯莫尔学院的社会心理学教授,曾经四次登上TED的演讲台,有将近1000万人在网上观看了他的演讲视频。施瓦茨教授是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之后,又一位将心理学与经济学、决策学结合的心理学家。

关于本书

选择的悖论

本书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是一本涉及心理学、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的跨学科著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称赞这本书,用引人入胜的笔触介绍了选择和幸福感方面的心理学研究。

核心内容

施瓦茨教授认为,当选择过多时,人的满足感反而会下降,也就是不仅很难做出明智的选择,而且选择之后也常常会感到后悔。要想做到明智的选择,需要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并且学会做一个满足者。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选择的悖论》,这本书大约19万字,我会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和你分享这本书的精髓:为什么选择过多时会令人满足感下降以及怎样才能明智地选择。

有一个词叫“选择恐惧症”,说的是有些人面对选择,会感到特别困难,犹豫不决,他们在选择面前宁愿逃避。现代社会朝着“更多物质”“更多选择”“更多信息”和“更快节奏”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别说对于选择恐惧症患者,就是普通人,都难免纠结。选择的过程是艰难的,那么结果呢?我们是会更加满足,还是会更加不满?

本书作者是巴里·施瓦茨,他是美国顶尖文理学院沃斯莫尔学院的社会心理学教授,曾经四次登上 TED 的演讲台,有将近1000万人在网上观看了他的演讲视频。施瓦茨教授是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之后,又一位将心理学与经济学、决策学结合的心理学家。这本《选择的悖论》就是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是一本涉及心理学、经济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的跨学科著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称赞这本书,用引人入胜的笔触介绍了选择和幸福感方面的心理学研究。而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则直接说,这本书告诉了人们如何走出选择的困境。

今天我们将深入分析两个问题,让你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选择过多时,人的满足感反而下降。第二个问题是,面对如此丰富甚至过剩的选择,怎么才能做到明智选择。下面,就为你一一破解。

第一部分

当选择极大丰富时,人们更难做出明智的决策。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按照直觉,选择越多,越应该有机会发现最适合自己的,也应该越满意。答案就是,你的行为不完全由你决定,而是受到了很多看不见的因素的操控。

有这么一个实验,给被测试的人听两段令人难以忍受的噪音,第一段噪音持续8秒钟,第二段噪音持续16秒钟,其中前8秒和第一段一模一样,后8秒虽然也很刺耳,但是相比之下,稍微温和一点儿。听完之后,让被测试的人选一段噪音重听。你觉得他会选择哪一个呢?按照常理,应该是第一段,因为只有8秒钟,需要忍受的时间是第二段的一半。可实际上,大部分人选择重听第二段噪音。这背后的道理就是“峰终定律”。也就是人们对一段体验的记忆,并不是全面考虑整个体验的感受,而是只跟“高峰”和“终结”这两个关键时刻的感受有关。第二段噪音的高峰和第一段噪音的一样,但是终结处的感受却好了一些,所以在峰终定律的影响下,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二段噪音。

再举个例子,一家商店销售一款279美元的面包机,过了一段时间,商店又上架另一款更高端的面包机,售价429美元。结果呢,这款高端面包机没卖出去几台,但是原先那款279美元的面包机销量却翻了一番。这背后的道理就是“锚定效应”,也就是人们在评估和决策时,常常受某一印象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思维固定到某处。有了这款高端面包机做锚,人们就会觉得那款279美元的面包机非常实惠。

再比如说,你是一名医生,在一个贫困乡村工作,村子里有600人都感染上了一种致命疾病。你面临两个选择:第一个是只能救活200人;第二个是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救活所有人,但还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性是一个人都救不活。你会怎么选呢?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一个方案,就是救活200人。

现在稍微改变一下,依然是村子中600人感染了致命疾病,你还是面临两个选择:第一个方案会造成400人死亡,第二个方案是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所有人都活下来,但还有三分之二的可能性是每个人都要死。你会怎么选?这时候,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二个方案。

从理性角度,前后两种情形,实质完全一样,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第一种情形中是救活200人。大多数人都选择这个,宁愿救活确定数量的一群人,也不愿意冒着每个人都死去的风险。可是第二种情形中,大多数人却宁愿冒着没人生存的巨大风险,也不愿意选择让400人死去。前后差异背后的道理就是“框架效应”,也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会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当说法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人们会格外敏感,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有“损失厌恶”的心理。死亡400人是巨大的损失,人们要极力规避,而同样的事实,换成救活200人,听上去就好多了。同样的道理,当刷卡消费需要收取手续费而现金不需要时,精明的商家绝不会说“刷卡需要另收手续费”,他们会说“付现金打折”,这就是应用了“框架效应”,从而去左右消费者的套路。

除了刚才说到的“峰终定律”“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消费者行为学还有很多的发现,在此不一一介绍。你的选择场景其实经常是被精心设计和布置过的,你的选择行为会受到很多看不见的因素的操控,这就是为什么做出明智的选择格外的困难。

在选择增多的时候,人们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做选择前的准备工作。比如你需要买一个蓝牙耳机,你可能会咨询朋友的建议,也可能会留意到最新的广告,当你在网上搜索时,琳琅满目的商品介绍会让你眼花缭乱,当你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挑选一个看着还不错的,网上又会给出相关推荐,也就是查看这款耳机的人通常还会查看的其他商品,你不愿意错过可能的更好的选择,于是没有结束购物信息的搜集,反而进入到更多的信息比较和筛选中。有数据说,美国人平均每天要看3000条广告。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除了睡觉的时间,每小时要看200条广告,每分钟要看3条以上!在这样海量信息的包围中,可想而知,选择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总结一下,商家利用了消费者行为学去精心布置选择场景,以看不见的方式左右消费者的选择。而人们也不能总是用理性的方式去分析和选择,再加上受到海量信息360度无死角的全天候轰炸,想要做出明智的选择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第二部分

当选择过多时,人们经常会为自己做出的选择后悔。这听上去简直是匪夷所思,完成了那么复杂的信息收集、比较和筛选,在众多的选项中才选出自己的“心头好”,怎么回头就后悔了呢?

比如说,你现在有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薪水不错,福利待遇也好,工作环境舒适,可惜的是上升空间不大;而另一个机会是薪资一般,基本没有福利,但是行业发展快速,可能会有很大的个人上升空间,如果公司发展得好,也会有更好的回报。这样的选择会让很多人感到纠结犹豫。不论最终选择什么,你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放弃了一些东西,内心感到不舍甚至是痛苦,而自己选择的那个机会看上去也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这就是机会成本的影响。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做出一个选择,而丧失的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机会成本会让我们所选的那个“最佳选项”的魅力下降。上面的那个例子,只有两个工作机会,假设有三个、四个工作机会呢?选择越多,机会成本就越大,我们也就意识到自己放弃的越多,导致被选中的选项带来的满足感越低。

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收入又好,环境又舒适,发展空间又大的工作呢?是的,人们经常在脑海里虚构出这么一个集合了所有优点的选项,越沉浸于这种想象,对最终选择的满意度就越低。

机会成本的存在迫使我们必须对每个选项进行反复权衡,在这样的权衡中,我们越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损失,心情也就越发不好。那这种坏心情对选择的过程有没有影响呢?当然会。消极情绪会导致我们的注意力范围缩小,经常会卡在一两个因素中,而忽视了全面考虑。同时,消极情绪也会让我们分心,把我们引入对情绪的关注中,从而忽略了选择本身。也就是,消极情绪对思维和选择都有危害,相对应的,积极情绪会让人的思维全面而敏捷,从而能做出更好的选择。选择需要人保持积极情绪,但是选择的过程又是如此复杂,需要反复权衡,在权衡的过程中,因为机会成本的影响,人们的情绪又会不知不觉转入消极,从而又对思维和选择过程产生不利影响。这简直像是一个死循环。

有两个巧克力商店,一个只卖6种巧克力,而另一个却有30种巧克力可供选择。结果,只卖6种巧克力的商店,销售量更大,顾客满意度也更高。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机会成本在作祟。30种巧克力带来的是巨大的机会成本,消费者在反复权衡的过程中,心情会越来越糟糕,下定决心也越困难,因此销售量和满意度都低。

刚才说了,被放弃的选项使得被选中的选项吸引力下降,现在我们聚焦到被选中的选项上,看看选择后悔的另一个因素——适应性。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坐飞机的感受吗?我们发现飞机上竟然有餐饮供应,再也不用像坐火车一样背一大堆水和吃的,能吃上热食,还能在多种饮料中选择,太满意了,简直可以称得上惊喜。然而,这种幸福感和满足感过不了一段时间就会下降,飞机上供应餐饮被视为理所应当的,你开始抱怨为什么这些餐食永远都不换花样,太让人没有胃口了,简直没有选择。

这就是知觉适应和享乐适应。知觉适应指的是当人们持续体验某种感官刺激后,对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减弱。这就是为什么你第一次觉得飞机餐还不错,而现在却觉得毫无胃口。享乐适应指的是人们会逐渐习惯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恢复到平常的快乐水平。也就是对飞机上供应餐饮从惊喜到司空见惯,视为平常。

一个关于享乐适应的著名实验是,让一群人来评估自己的快乐程度。这群人中包括了一年内从5万到100万美元不等的彩票中奖者。最终的结果令人惊讶,彩票中奖者并不比没中奖的一般人更加快乐。当然,在刚中奖时,他们会比一般人快乐很多,但很快就适应了,快乐程度也会恢复到正常水平。

类似于享乐适应,人也会有满足适应。于是,对于千辛万苦做出的选择,很快产生适应。不管在做选择时觉得这个选项有多么好,时间长了,也会认为不过如此。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人们会越发觉得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做选择,是不值当的,从而产生后悔之情。

总结一下,机会成本会使得人们关注被放弃的选项,这不仅使得选择过程更加纠结,还会影响人的心情,也使得被选择的选项在对比之下显得不那么好了。同时,在满足适应的心理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做出的选择会越发失去光彩,让人觉得花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去决策很不值得。这就导致了选择中的后悔。

在刚才的分享中,我们讨论了为什么选择越多,人们越难做出明智的选择。接下来,就为你详细介绍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施瓦茨教授给出了明智选择的11个方法,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津巴多对此给出了高度评价,说这11个步骤会帮助人们在更多的时间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

第一个方法,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没有选择会造成人们的无力感,但是选择过多,也会造成人们幸福感下降。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抓大放小,放弃一些选择,只关注对生活来说最重要的选择。当然,面对有选择机会时,主动放弃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毕竟人们有“损失厌恶”的心理。这有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帮你聚焦到重要的选择上。先回顾自己最近所作的所有选择,大到工作、婚姻的选择,小到穿什么衣服,买什么餐具。然后逐项列出这些选择采用的步骤、花费的时间以及选择过程中的焦虑程度。最终问问自己,花这些工夫去做选择,到底得到了什么。这个方法就是帮你用理性的过程区分选择的重要程度,减少不知不觉地被操控。

第二个方法,成为选择者,而不是捡拾者。选择者知道什么是重要的决定,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该选择,什么情况下该放弃选择,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寻找新的选项,也知道该如何选择。而捡拾者在海量选择的冲击下,只能像进入自动化程序一样,被动地从给出的选项中选择。我们要努力做一个选择者,去作出主动的选择。在上一个练习中,你已经审视了自己进行的所有选择,找到了那些真正重要的。接下来,你要少花时间在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上,这就是为什么乔布斯和扎克伯克总是穿同样的衣服,因为穿衣服对他们来说就是不重要的事情,不值得花费时间。用节省下来的时间思考一些真正重要的问题,比如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如果现有选项都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可以去思考怎么才能创造出更好的选项。

第三个方法,做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这涉及选择的目标。你的选择目标是非得找到最好的那一个,还是足够好就行了?如果只能接受最好的,你就是最大化者;而如果足够好对你来说就可以了,那你就是满足者。最大化者会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选择,同时,他们也更容易感到后悔。虽然最大化者总是朝着“最好”努力,但几乎永远无法对最终的选择感到满意。在选择过量和时间不足的社会里,最大化者会受更多的苦,而满足者会有更多时间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因此,最大化者可能更容易成功,但满足者更容易幸福。学习成为一个满足者,就是要学会拥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比如,你可以回忆那些曾经足够好却很满足的时刻,想想当时是如何选择的,问问自己是不是可以把这方法应用到其他的选择上。

第四个方法,别太在意机会成本。全盘考虑所有选项没错,但机会成本也会给我们带来干扰。为了对抗这种干扰,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减少看那么多的选项。比如,除非真的很不满意,还是买常用的那款。进行网购时,直接打开购物记录,选择以前买过的商品,而不是打开新的购物选择页面。在琳琅满目的选择诱惑之下,很容易花费过多的时间,并且在比较了更多商品后,也会更在意机会成本。商家总是有“新款”面市,注意不要轻易被所谓的“新款”迷惑,聚焦在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商品的功能上。

第五个方法,做不可逆的选择。很多的商家都提供免费退换货服务,鼓励顾客先把东西买回家,不满意还可以反悔。然而施瓦茨教授建议我们尽量不要给自己留退路。因为当一个选择是不可逆时,我们就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提升满足感,以维护自己的决策正确性。而当选择是可逆的,这种心理机制就不存在了,人们对所做选择的满足感会降低。人生做出的最重大的选择之一就是婚姻,而婚姻的反悔成本很高,促使人们在婚姻遇到困难时,去努力调整和经营,而不是随意地反悔。

第六个方法,培养感恩之心。我们对事物的评价很容易受到比较的影响,比较的对象甚至可以是虚构的。如果我们总是跟更好的对比,就会对选择感到不满意,而当我们去跟更差的选项比较时,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相当不错。有意识地使用感恩之心,能帮助我们看到积极之处,让自己心情更好,积极情绪能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培养感恩之心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5件好事法”。每天临睡前,在本子上记录一天里发生的值得感恩的5件事。大到升职获奖,小到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这些都不一定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持之以恒,我们会意识到哪怕看上去最普通的日子也有很多事情值得感恩,从而对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满意,不必要再挖空心思寻找更好的选择来改善生活。

第七个方法,告诉自己不后悔。后悔有两种,一个是决定后懊悔,就是知道了决策的结果之后产生的后悔;一个是预期性懊悔,就是做决定之前就已经后悔了。决定后懊悔让人对所作选择的满足感下降,而预期性懊悔就更糟糕了,不仅让人不满意,还会让一个人丧失能力,不敢做出决策。这两种后悔,都会让决策者付出更多的情感代价,生活满意度更低、更悲观、更忧郁。常见的后悔情形是这样的,如果当初我买的是另一个楼盘,现在会获得更多的升值;如果当年高考时我再多考5分,就会被更好的大学录取,现在的人生会大为不同;如果我刚才开车出门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现在就不会堵在这里了。这其实是构建了一个虚构的场景,使得后悔更加痛苦,严重者甚至陷入其间不能自拔。为了减少后悔,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采用“足够好”的标准,不要执着于找到最好的选择。在做决定前,减少选项的数量。多想想所作决定的优点,不要纠结于不好的方面。

第八个方法,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满足适应,让我们感觉到一段时间后,被选择的选项没有那么好了,再回想到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更加感觉不值。虽然我们不能减少满足适应带来的满意度下降,但可以为此做出更加充分的心理准备。比如提醒自己关注现有的事物有多么美好,而不是关注他们没有以前感觉的那样好了。另外,也可以少花些时间去寻找最好的选项,减少了选择的时间成本,也会减少懊悔和失望之情。

第九个方法,控制过高的期望。俗话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一个期待已久的著名景点,等到亲身体验时,经常会感到名不副实,原因就是我们经常在各个场合看到被美化的照片,在心中造成了很高的期望,亲眼所见时,会感觉到还不如自己心中的期望。而不经意间路过的一个不知名的小景点,反而经常会带来惊喜。降低期望对提升满意度常常很有帮助。

第十个方法,避免社会比较。网络放大了人们所能接触到的范围,也使得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比较对象。在过去,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跟自己的同学比较;而现在全校、全区、全市乃至全国的数据都在网络上,尽管你是全校第一,通过数据,你发现自己在全区只能排到几百名,考第一的喜悦也会被冲淡很多。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女人对自己的身材感到不满意?因为她们比较的对象已经从邻居,变成了那些被精心美化,无处不见的明星宣传照。我们需要学会更少地关注他人,更多地关注让自己感到快乐以及让自己生活有意义的事物。少一些比较,多一些满足。

第十一个方法,把选择的限制看成解放而非束缚。要减少选择带来的负担,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决定什么时候做决定,什么时候不需要做决定,这就是“次级决定”。什么时候我们可以不做选择呢?比如有明确的规则或者个人形成的习惯时。开车系安全带就是一条规则,我们每次上车时不需要再去想,目的地这么近,是不是就不用系安全带了。如果已经养成了晚上十点睡觉的习惯,就不用每天再花时间考虑什么时间该去睡觉了。次级决定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能量消耗,让我们专注在真正需要选择的事情上。

总结

今天的内容说得差不多了,让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没有选择,会造成人的无力感,影响幸福。可是选择也不是越多越好,当选择过多时,人们反而很难做出明智的选择,并且会更多地后悔。

这背后的第一个原因就是,选择的过程很难完全做到理性,消费者会受到看不见的因素的操控,比如说峰终定律、锚定效应、框架效应。第二个原因是收集、比较和筛选信息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会导致人们身心疲惫,甚至超出了所能承受的负荷。第三个原因就是,机会成本使得人们很难忘记自己所放弃的选项,选择越多,机会成本就越大,痛苦就越深。第四个原因就是,适应性使得人们对于所选择的选项满足感会下降,也会对当初投入的巨大心力感到后悔和不值得。

要想做到明智的选择,施瓦茨教授建议了11个方法,它们是: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主动而不是被动的选择;成为满足者,足够好就行了;不要太在意机会成本;做不可逆的选择;有意识地感恩;告诉自己不后悔;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控制过高的期望;减少社会比较以及利用规则和习惯帮助自己减少选择。

说起来,这本书里所讨论的话题,其实属于“决策学”的范畴。决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被广泛应用在组织中,帮助组织在复杂的条件下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个人一生中面临大大小小无数的选择,却并没有受到相关的指导。而到了信息爆炸、物质极度繁荣的今天,过多的选择已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造成了“选择恐惧症”。不管是什么选择,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是多门学科、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选择的悖论》帮助我们知其然,也就是看到各种经济行为;同时也让我们知其所以然,也就是看到这些经济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从根源着手,才能做到真正明智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