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欢女爱

 激扬文字 2014-07-16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古时的爱情,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可总有些春情萌动的男男女女,

私下交换信物情定终身,

无论信物为何、价值几许,

犹如呈上了自己的心愿,终身不移。

我们以一首魏代繁钦的《定情诗》为例,

盘点中国古代男女的定情信物:

一、缠臂金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早期臂钏多现于北方,

通常将金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圈状,

所盘圈数多少不等,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八圈,镂刻花纹的称“花钏”,素而无纹的称“素钏”

无论什么角度,所见都为数道圆环,

“钏”字中的“川”字即象形而来。

二、戒指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戒指定情并非仅为西方传统,

这一习俗在我国同样由来已久。

戒指原有避忌的含义,魏晋后渐有婚恋的含义,

《太平广记》里有:

“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

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

戒指是定亲之物,古代未嫁的女子并不戴。

三、耳环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耳饰在很早以前叫充耳,

有告诫佩者自重自律的含义,

“悬当耳旁,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

古代女子很早就用耳饰打扮自己,

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

“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

唐代张籍《节妇吟》有曰: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耳环似乎已成为定情的主流物品。

四、香囊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香囊乃随身之物,

恋人们便常把它当做信物以表衷情。

张祜《太真香囊子》一诗:

“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

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说的是,此香囊为玉环生前随身之物,

垂垂老矣的玄宗赌物思人,当年骊山欢乐犹在,

如今伊人何处寻觅?

五、手镯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手镯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

最初出现似乎并非单纯为了装饰,

而是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有关。

隋唐至宋朝,女子用镯子装饰手臂已很普遍,

戒指、手镯等都有拴住女子不让其逃跑的隐喻。

手镯有很多的叫法,如“跳脱”等,

古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

仙女萼绿华赠羊权金和玉跳脱。

六、同心结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同心结一直是古人表达情感的信物,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

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都蕴含其中。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七、簪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

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

唐宋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

明清,发簪式样十分丰富,变化多集中在簪首。

簪是男子赠心仪女子的首选礼物,

女子也常将之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情人。

八、钗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

钗不仅是饰物,它更是一种寄情的表物。

古代恋人或夫妻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

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

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

待到他日重见再合二为一。

纳兰容若有诗:

“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

九、裙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古代的绢称为纨素,

古时布帛门幅狭窄,

一条裙子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

因有“裙”的名称,裙,群也,连接群幅。

武则天一首《如意曲》: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霸气比天的则天女皇,

尚且泪洒红尘,以裙传情,相思绵长,

还有什么比纨素更能表达情愫?

除《定情诗》中提到的外,还有很多表达情怀的定情物

十、玉佩

“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

古人爱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君子讲究恭敬平和,温润悠远之爱,

用玉来作为定情物,显得节制有礼。

十一、头发

“指间清风斩青丝,相会何期只梦中”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送给心上人,

表达无以复加的爱意,

女子常会剪落一束青丝赠送给情人做定情物。

十二、对半之物

“山一程,水一程”

将胭脂盒、镜子等一分为二,

一半赠与出门远行的恋人,

常担心路途遥远,一去多年,

回来已是物是人非,

所以这类定情物往往做为寻子认亲的物证。

古人定情的物品还有很多,不再一一累述,

那些年代,他们用信物见证情怀,

现在而今,我们用金钱丈量各方,

还有什么是始至不渝的?

情比金坚?

笑话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