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一世一双人,且看古人是如何定情的?

 昵称70965419 2020-07-29

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爱情的浪漫传说,这些脍炙人口故事都包含了中国古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憧憬。现如今,我们有情人节、七夕节等等节日来帮助男女更直接的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意,但在礼教森严的古代,人们大多腼腆害羞,很多情意都不能直白的告诉对方,只能通过爱情信物传情达意。

那么,古人究竟是靠哪些定情信物来许下白头偕老的诺言呢?今天,小编就趁着西方情人节之际,为大家盘点下中国古代那些浪漫而精美的定情信物:

一 | 香囊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一行人仓皇西狩,马嵬坡六军不发,唐玄宗牺牲了杨贵妃的生命,让她独自去承担酿成国家战乱的责任。杨贵妃自缢后,尸体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复西京以后,唐玄宗派人悄悄将她的遗体移葬,办事宦官发现贵妃的遗体只剩下莹莹白骨一架,唯有临死时佩戴在胸前的香囊还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复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见到香囊睹物思人,当年骊山歌舞的欢乐宛在,伊人的浓爱却只留下眼前这只香囊!他把香囊装入衣袖,不禁老泪纵横。八十年过去后,诗人张祜感叹此物此事,写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诗:“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二 | 戒指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的信物,所以这个小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极重的。这一种传统哪怕流传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让心爱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者幸福的戴一辈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

《太平广记》里说,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已忧思而死,二人遂神会于王氏宅中。

三 | 手镯


手镯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和位于山东曲阜西夏候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均发现了陶环、石镯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从出土的手镯实物来看,有动物的骨头、牙齿,以及石头、陶器等。手镯的形状有圆管状、圆环状,也有两个半圆形环拼合二成的。

唐宋以后,手镯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有了高度发展,有金银手镯、镶玉手镯、镶宝手镯等等。造型也有了圆环型、串珠型、绞丝型、辫子型、竹子型等。及至明清以后,手镯的款式多以金银镶嵌宝石为主,并且盛行不衰一直传承至今。

四 | 缠臂金


缠臂金,或曰臂钏。早期臂钏实物多出现于北方地区,通常将金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八圈,并有花、素之分。镂刻有花纹的,称“花钏”,素而无纹的,称“素钏”。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所见都为数道圆环,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一般美丽。

苏东坡《寒具》诗虽然是写一种叫馓子的食物,但诗中“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的句子更让人联想到一个戴着缠臂金的女子于浓睡未醒中,带出几许醉意的妩媚,由此也可见臂钏为古代女性容色起到增辉的效果。

五 | 钗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信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亡妻分离的痛楚。

古代的人们用各种各样的信物来见证他们的爱情,上文尚未提到的爱情信物也有很多,然而不论是哪一种信物,它们都被赋予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时至今日,我们谈起时仍然津津乐道,神往不已!

那么你和TA的爱情故事又是怎样的呢?当年你们定情的信物又是什么呢?赶快在底部留言,跟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爱情甜蜜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