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主要累及大、中动脉的全身性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声学改变,即超声标识,主要有两种征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atheromatous plaque)。近年的研究表明,IMT增厚的改变早于斑块的发生,并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2]。本研究中134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内中膜增厚,用药后治疗组内中膜厚度较用药前减小,用药后治疗组内中膜厚度较对照组亦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中发现有不均质或低回声斑块,这种斑块内部含较多脂质核,并有大量炎症细胞侵润,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较少,纤维帽较薄,部分斑块内部还伴有明显的新生血管形成或斑块内出血,这种脂质斑块对与局部血流动力学有关的机械力比较敏感,斑块边缘的高切应力导致斑块破裂,继而血栓形成,随之脱落出现脑栓塞,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根源。我们通过对134例患者的不均质或低回声斑块用药后进行观察,在治疗组中部分病例原血管内的斑块缩小或消失,斑块积分较用药前下降,用药后斑块积分较对照组亦下降。治疗组中有1例患者用药前左颈总动脉分叉处至左颈内动脉起始部长约1.3cm 范围被低回声充填,彩色多普勒显示无血流信号,提示完全闭塞,在用药后第15天复查彩超发现原闭塞之血管有细小血流束通过,1个月再次复查时,则原细小血流束又消失,说明血管再通后又闭塞。国内有学者对312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复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经12~18个月的随访,其中61例复发,复发率约为20%。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狭窄程度以及溃疡斑与复发成正相关[3]。国外研究认为严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即使在药物的干预下,复发率仍为15%~20%。因此,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复发,必要时应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此时,超声作为药物治疗的监测及随访检测均不失为一种可靠的手段。 综上所述,动脉硬化是脑血管病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可推迟脑血管病的发生。无创性超声技术对动脉检测的准确性与脑血管造影的符合率高达90%[4]。我们体会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超声检查干扰小,易于观察、易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关键是斑块性质的识别,从而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为观察药物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微小变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