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宁玛教徒的学府—白玉寺 白玉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城西南的白玉山,为康藏地区三个最大的宁玛派喇嘛庙之一(另两个是白玉县的甘拖寺和德格县的竹庆寺)。为德格土司供养的五大家庙之一。 白玉寺依山而建,始于清康熙年间,有“灵鹫莲花院,人间明镜台”的美称。 白玉寺在清康熙14年(1675)选址建寺。,由根绒协绕大师创建.已历12代活佛主持。寺址四周地形具有吉祥之相,故命名'吉祥尊胜菩提洲',藏语全称为'白玉朗杰绛秋林',一般称白玉寺,其中'白玉'意为'吉祥之地'。红教寺庙。 白玉寺的金顶是按照宗教里坛城的模样修建的。上面一共三层。底层是莲花生,中层是四壁观音,三层是释迦牟尼。宗教文化,藏族的建筑绘画,就会接触到这个名词——坛城。坛城,藏文“接额阔”,“接额”是中央,“阔”是周围。于是,坛城是佛菩萨的净土,是周围本尊和周围眷属的法座和居所。在显教中称为净土,在密宗里则称为坛城。在藏传佛教中,坛城无处不在,有平面的,有立体的。圆形循环,无始无终。 从光绪末年起由乔智.加华吉贝多杰接管寺务,迅速发展成川、甘、青交界地带规模最大的宁玛派寺院,寺僧多达1200人,下辖70多座属寺,有活佛40余人,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四川白玉寺母寺。 1958年前有大经堂、讲经院、禅修院各1座,活佛府邸8处,僧舍400间,活佛18人,僧官2人,僧众700余人,马、牛、羊近万头(只)。1980年重新开放,新修大经堂、灵塔殿、讲经院、禅房各1座,嘛呢房6间,嘛呢长廊两排,活佛院6处,僧舍480间,全寺占地面积1000余亩,住寺僧众300余人。 十、安多四宗之—阿琼南宗寺 阿琼南宗寺亦称“安穹南宗寺”、“安俊寺”、“南尊寺”等,藏语称“南宗桑俄合丹吉林”,意为“南宗密咒教法兴旺洲”。位于县治马克唐镇西北部,在今坎布拉乡南南宗沟5公里的小溪东岸台地,去县60余公里处,是青海地区古老的宁玛派寺院。 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西北的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藏语名南宗桑俄合丹吉朗,意为南宗密咒教法兴旺洲,是宁玛派古刹,也是青海少有的几座尼姑寺院之一。当地风景秀丽,历史上是藏语系佛教僧人的著名静修地。 公元9世纪中叶,来自西藏的三贤哲和贝吉多杰以及安多地区许多名僧都曾在这里静修过。清康熙年间,康区佐钦寺创建者班玛仁增来此修持,主持扩建了南宗寺,又先后建南宗尼姑寺、南宗峰度母殿等,这个风景区随之成为宁玛派宝地。后由古浪仓活佛主持寺务,住寺尼姑最多时达500余人。 十一、安多四宗之—赛宗寺 也称智改赛宗,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桑当乡,是青海近代修建的最大格鲁派寺院。寺院所在的赛宗山松柏苍翠,洞窟遍布,历史上是藏僧闭关修持的著名静地。 1913年,同仁隆务寺第三世阿绕仓活佛洛桑隆朵丹贝坚赞来此初建,得到当地阿粗乎、夏卜浪等部落和刚察、祁连、果洛等地藏族部落头人、群众的鼎力支持,经30年的发展,成为一个佛教文化中心,建成经堂、文殊菩萨殿、大经堂、弥勒佛殿、护法神殿等,设有显宗学院,佛像、佛经、佛塔之多,与格鲁派六大寺齐名。 1958年全寺有大小殿堂和佛塔18座,活佛院15处,僧舍1086间,住寺僧众619人,其中活佛28人,僧官1人,引经师2人,管家8人,干巴11人。1982年7月重新开放,新修大经堂、弥勒佛殿、阿热佛殿、菩提塔、八大灵塔以及活佛院、僧舍等建筑。现住寺活佛3人,僧众377人。 赛宗寺地处白岩猴崖,每逢藏历猴年,果洛、玉树、海西和黄南等地数以千计的信教群众来寺朝拜。 十二、史诗英雄的寺院—达那寺 达那寺是西藏唯一一座格萨尔岭国寺院,也是目前西藏仅存的一座藏传佛教叶尔巴噶举派寺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藏语全称为“达那僧格南宗”,汉译为马耳狮子天堡。因为坐落处有一岩山,形状酷似巴耳得名。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由藏传佛教著名高僧帕竹噶举创始人帕摩竹巴的高徒桑吉叶巴·意西泽巴创建。 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吉尼赛乡境内的达那山,初建于宋代,早期为本教寺院,后由桑结叶巴.益希则巴改为叶巴噶举派寺院。 公元20世纪50年代有僧300余人,殿堂6座,供奉有帕摩竹巴灵塔、益希则巴的药泥身像以及本教祖师敦巴辛饶的镀金铜像等。当地相传,藏族著名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格萨尔王信仰叶尔巴噶举派。在达那寺建有格萨尔殿,内塑有格萨尔身像,并保存有格萨尔及其部将的兵器等,在达那山顶有两处格萨尔及其部将的墓葬塔,因此也称达那寺为岭国寺(岭国即为史诗英雄格萨尔王之部)。现有僧150多人。 十三、噶玛噶举名寺—禅古寺 禅古寺,因修建和管护文成公主庙而享有声誉,该寺位于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南4公里处的禅古村,距文成公主庙16公里,始建于公元12世纪,海拔3700多米,分上下两寺,相距约70米,初有下寺,后建上寺,放下寺为母寺。 位于玉树县结古镇南禅古村所在的禅古山腰,始建于公元12世纪都松钦巴初创噶玛噶举派时期,为原拉达、布庆、扎武、拉秀、文保等百户部落群众所信奉,最盛时期寺僧达500余人。 寺内原有禅来坚贡、斯日仓和噶玛洛舟三个活佛系统,其中寺主活佛禅来坚贡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在玉树地区认可的四大坚贡(救世者)之一。公元20世纪50年代有僧450人,建有殿堂9座,存有经卷3万余卷、大小佛像3000余尊。现有寺僧74人,活佛2人,主要建筑有经堂和10座白塔。玉树著名的文成公主庙属该寺。 十四、青海最早的萨迦派寺院—尕藏寺 尕藏寺是称多境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萨迦派寺院。尕藏寺藏语称“尕藏班觉楞”,意思是“善缘富乐洲”,位于称文乡境内,距县城5公里。 尕藏寺是称多境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萨迦派寺院。据传,公元1265年八思巴返藏,途径玉树地区,在嘎哇隆巴(今称文乡)讲经灌顶,聚信徒一万余众。 由八思巴弟子噶阿宁胆巴始建于1268年,八思巴曾亲临该寺讲经传法,赐佛像、经卷、佛塔、法器和保护寺产法旨,并向噶阿宁胆巴赐象牙、檀木图章,授命管理当地政教事务。元代最盛时寺僧多达1900人,噶阿宁胆巴曾任元朝帝师,通称胆巴国师。 公元20世纪50年代有僧450人,建有大小殿堂10座,活佛拉让6处。 十五、玉树康区的萨迦派大寺–结古寺 藏语称“结古顿珠锣”,意即“结古义成洲”。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北木它梅玛山,为当地原扎武部落的萨迦派寺院。 据传,这里很久以前有一座本教寺院,到元末,本教寺院已不存在,而是两座属噶玛噶举派的小寺(其中一座为尼姑寺),另建有扎武头人的红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西藏萨迦派大喇嘛当钦哇·嘉昂喜饶坚赞(1376——?)来此传教,得到扎武头人的支持,原有噶举派二寺僧尼被迫迁往别处,当钦哇在屈来建筑的基础上建成结古寺。 较出名的如喇嘛囊嘎,著有《般若波罗蜜多释》等5部著作,喇嘛才江是当代玉树名医;喇嘛日霍,擅长历史,著有<<大日如来佛堂志>>及〈〈西藏文物志〉〉等。 目前青海省内最大的萨迦派寺院。历史上以建筑宏伟、文物丰富、多出名僧而闻名西藏,整个寺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有桑舟嘉措经堂、讲经院、弥勒殿、大昭殿、嘉那和文保活佛院等,明清鼎盛时期寺僧多达千余人,有扎武迈根、嘉那、文保坚贡等转世活佛系统。附近新寨村有省内最大的嘉那嘛呢石堆,誉为世界第一大嘛呢堆。 十六、果洛的发渊地_–阿什姜寺 青海最早建成的觉囊派寺院。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江日堂乡的亚日堂滩,故亦称“亚日堂寺”,当地古称“阿什姜”,是果洛藏族的发祥地。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西藏噶丹彭措林寺住持阿旺丹增南杰移建附近宁玛派古刹智格果寺而成。寺僧重视时轮传承和六支瑜伽修习,专门设有禅院。1958年有僧125人,活佛10人。原有经堂2座,佛塔14座,现修复经堂和3座石塔。石塔各高30米,底宽14米,下部周建佛堂,门楣彩绘,塔顶绘有佛眼,式样奇特,别具一格。 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江日堂乡的亚日堂滩,故亦称亚日堂寺,当地古称阿什姜,是果洛藏族的发祥地。是青海最早建成的觉囊派寺院,而且是现存仅十余座觉囊派寺院之一。1717年,西藏噶丹彭措林寺住持阿旺丹增南杰移建附近宁玛派古刹智格果寺而成。 寺僧重视时轮传承和六支瑜伽修习,专门设有禅院。原有经堂2座,佛塔14座,现修复经堂和3座石塔。石塔各高30米,底宽14米,下部建佛堂,门楣彩绘,塔顶绘有佛眼,式样奇特,别具一格。 十七、海西蒙古族的主寺—都兰寺 都兰寺全称“噶丹桑阿玉仁佩林”,意为“具喜密宗增益洲”,因位于都兰河畔故俗称都兰寺。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世祖元年(1271年)。据说当时有位叫阿嘉措的禅师隐目在塔延森林中坐禅,相传他很有法术,信仰藏传佛教。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铜普乡,是一个以海西蒙古族为主要僧源的格鲁派寺院。1583年由道希汗禅师初建静房。1644年,由霞巴丹津扩建成正规寺院,以西藏噶丹寺为母寺。1725年,清朝划定蒙旗,都兰寺属和硕特蒙古西前旗。1736年,该旗札萨克多罗郡王衮楚克达什于寺内兴建四合院王府。此后,青海蒙古左冀各王公台吉相继设置行署,都兰寺成为左冀蒙古各旗的政治活动中心和互市之所。 寺主霞巴丹津在清代封号丹津呼图克图,至今共历九世。最盛时僧侣多达千人,属民200余户。青海解放初有大经堂1座,时轮经堂1座,佛塔3座,活佛院和僧舍200间,住寺僧人136人。寺僧注重密法修持和医术学习,建有曼巴扎仓(医学经院),为群众医治疾病。 十八、艺术宝库–吾屯寺 吾屯寺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藏语叫热贡)隆务镇附近,坐落着吴屯上下庄、年都乎、尕赛日、郭麻日等四个自然村,又称“四寨子”,这里就是遐迩闻名的“热贡艺术”的发祥地,故被人们称为“热贡艺术之乡”。 吾屯寺座落在同仁县隆务河东岸的吾屯村,分为上庄寺和下庄寺,离县城7公里。该寺藏语称“噶丹彭措曲林”,意为 “善园满法洲”,与年都乎寺、郭么日寺、卧科寺并称“隆务四寨子寺”,该寺是收藏热贡艺术品最集中、最典型的寺院,许多热贡艺术精品存于该寺。 寺中的壁画、堆绣、彩绘和雕塑造型生动,工笔精细,色彩艳丽,充分表现了线条的流畅和节奏感、图画的立体和动态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旅游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吾屯上下寺是青海省留存珍贵文物较多的寺院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