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个活法 应对“空巢”

 tuzididie 2014-07-17

随着高考录取工作的有序进行,高三毕业生将陆陆续续开始收到录取通知书,这也意味着他们将开始全新的大学生活。此时,那些曾经“一切围着孩子转”的家长,该如何面对孩子不在身边的生活呢?如何提早应对随之而来的“空巢期”呢?

喜忧参半 失落上心头

笔者采访中发现,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家长在谈及孩子即将远行上大学时,在高兴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内心的惆怅与失落,可谓喜忧参半。

河东区王女士的儿子今年报考了四川大学,录取结果出来,一家人很高兴。在儿子出去参加同学聚会的晚上,夫妻俩坐在客厅商量完谢师宴的细节,一股失落感却涌上心头。

“以前儿子是家庭的中心,每天的工作都围绕儿子展开,做饭、洗衣、嘘寒问暖,为他的生活学习做各种准备。现在,孩子即将出门读书,我突然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心里空落落的。一想到他就要离开我们,独自一人去外地生活,不知道能否适应,我这心里老揪着……”

王女士说,儿子还没走,她就已经有一种失落感,晚上睡不着觉,“儿子即将出远门读书,到时候就剩夫妻两人在家,觉得生活中少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就像天塌了一块……就连我和他爸要是吵架了都没个居中调停的。”

乐得轻松 重回二人世界

刘女士家住滨海新区,夫妻二人均是大港油田的技术和业务骨干。

今年高考的女儿赵江雪成绩并不理想,虽然超出一本线十几分,仍与心中理想学府失之交臂。刘女士与丈夫耐心安慰、开导女儿,在老师的分析、帮助下,理性填报了高考志愿。

之后,刘女士帮女儿报了一个欧洲游学旅行团,把女儿送出了国门。一来是为了让女儿去国外见识历练一番,开阔眼界,锻炼口语,提早熟悉国外的风土人情,为以后的出国深造早作打算。二来也是为了让女儿出国去散散心,尽快从高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及时调整心态、做好规划,为即将到来的大学新生活做好准备。

刘女士自己也没闲着,先是跟同事去韩国玩了一趟,回来之后又拉着丈夫一起去报了个交谊舞培训班,还办了张健身年卡,每周都要跟赵先生一起去锻炼几次,说是“一定要瘦下来,等女儿回来给女儿一个惊喜!”

刘女士说,为了孩子的教育,夫妻俩可谓是耗尽了心血。平日家里明确地规定什么时候该起床,什么时候运动,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可以看电视,什么时候可以开电脑……为了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夫妻俩以身作则,与女儿一同遵守这些规定。

“其实我是个挺有个性的人,也挺会享受生活,骨子里是个追求浪漫的人。女儿读书这些年我都没有自我了。”刘女士半开玩笑地说。“等九月份女儿上大学了,我要好好犒赏一下自己,把自己的小日子安排好,比如每周与丈夫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去吃顿西餐什么的,重温新婚时的二人生活。”

共同成长 老妈陪我去进修

小吴是耀华中学的高三毕业生,在高考前,妈妈就对她考上大学后的生活有了详细的计划,现已被国内某知名高校提前录取。

小吴是家里的独生女,妈妈原来有一份医院的工作,后来生了小吴后,妈妈的工作时断时续,高三整一年,妈妈就干脆专职在家照顾孩子的生活,陪同女儿备考。录取结果下来后,妈妈也松了一口气。

等到小吴上大学后,妈妈打算进修中医学、营养学之类的课程,继续年轻时的医生梦想。小吴说很支持妈妈去进修,“妈妈今年只有四十几岁,十几年来她为我付出了很多,往后的岁月还应该更年轻、更精彩。”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母女俩打算互相鼓励,在各自的学业上继续奋力拼搏,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本地就读 一周一聚更温馨

天津人格外恋家,因此很多考生在报志愿时全部填报本地高校。这部分家长表示,“周末可以回家团聚,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家庭感情,更珍惜在一起的时光。”

被天津音乐学院录取的赵涵说:“以前为了练琴、为了高考,没少跟父母吵架。虽然知道父母是为我好,但是压力之下难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造成一些伤害。上大学平时住校,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周末回家,陪爸爸下盘棋、帮妈妈刷次碗,亲子关系一定会渐渐融洽起来……”

“孩子脾气很倔,一说她两句就顶嘴。”赵爸爸说,孩子在家的时候会说“眼不见,心不烦”,可孩子真上大学去了肯定会又想她。

“聚少离多的生活反而有利于改善我们的关系。”赵涵认为,经常见面可能更容易有磕磕碰碰,在学校待一段时间,见不到父母却更想家了,周末回家也觉得更温馨。无论是父母还是自己,对彼此都会更加宽容、更加呵护。

珍视“空巢”契机 重找自我

天津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组长、带过三届高三毕业班的天津市十佳青年教师董彦旭,一直以来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潜心研究实践与学生心灵互动式的课堂教学,还经常与家长真诚沟通、深度交流,及时了解掌握家长的心理轨迹,适时帮助分析调适。董老师刚刚又送走了一批毕业生,面对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他提醒家长要做到三个转变、四个相知、五个共通。

三个转变即孩子由少年向成人的转变。少年期的特点是孩子缺乏主见,对父母存在过多依赖,而成年人则走向独立自主,独立性较强。这时,父母对孩子应从凡事包办代替转变为放手让孩子独立生活。另外,孩子是家庭生活的单极视界中心向家庭多元关注的多极视界转变,基础教育阶段所接受的教肓以促进孩子成长向大学阶段所接受的教育以成材为标志的转变。孩子考上大学既是以前所受教育的质变,更是学习的升华。作为家长,更应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人生的三种转变。

四个相知即父母对子女的爱大都起源于相离(以分离为起点),加深于相聚,融洽于相商,巩固于相守。好男儿志在四方,“距离”产生美。但要避免父母的担心和牵挂,应不断要求自己追求自觉,学习自主,人格自立,挫折自省,操行自察。

五个共通即目前我们处在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社会,与过去“君在长江头,我在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情形彻底告別了,取而代之以高铁飞机助直通,微信短信增互通,电脑网络能沟通,QQ视频常联通,家庭亲情心相通。只要做到以上五个相通,孩子大学深造仍然可以“时时晤其容,日日闻其言”。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中年空巢”更是一种“心理空巢”,其根源在于一些父母的育儿观念。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学专家晋利珍教授对此解释道:“我们在长期与学生、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注意到,那些从小就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父母,当孩子长大出巢,他们的心里落差感就少些;而那些从小包办孩子事务的家长落差感就强烈些。原因很简单,前者早就习惯了孩子独立自主地生活,在孩子离家后,对孩子外出比较放心,因此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生活乐趣。而那些‘孩子离不开父母,父母离不开孩子’的家庭,在‘空巢’时刻到来之际,所产生的问题会比前者多得多。当孩子去外地求学,家长也应该开始新的‘学习’——关注夫妻感情,关注工作乐趣和交际圈子,或者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去充电、旅游、享受生活,找回自我,是缓解‘中年空巢’最好的良药。”

奚 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