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作业,教师又该布置什么样的作业?作业的批改中,都有一些什么样的注意事项?试卷之类的特殊作业,又该如何讲评才最具实效?本节文字,将分四点探究这些问题。 一、目标明晰,富有针对性 作业泛滥成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学目标的迷失。一节课的核心目标是什么,作业便应该指向什么。作业的价值,要么在于发现核心教学目标,要么在于强化核心目标。 课前预习作业,是学生与教材内容第一次对话的产物。指导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时,通常只需要关注三个问题:我读懂了的内容,我没有理解的内容,我对这些没有理解的问题的推想。已经读懂的内容,要求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总结出来;没有读懂的内容,必须是各种辅助性资料中无法获取准确信息的内容,同样需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而对这些未曾理解的内容的推想,则不必形成完整的文字,只需分条呈现出思维的路径。 课后作业,是将具体的知识转换成实际的能力的关键。所有的课后作业,从目标上看,首先应该瞄准教学内容的核心目标,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应该瞄准教学活动中学生暴露出的思维盲点。一般而言,这样的作业,半个小时之内即可大体完成。 当然,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反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针对前一阶段的某一重难点问题进行适当的练习巩固,也是确保知识形成体系的重要手段。只是,这样的强化复习,必须依照合理的复习计划而展开,任何脱离计划的随意性安排,都必然会加大学生的作业负担。 时下的教学活动中,用作业来抢占学习时间的事,屡见不鲜。为数不少的教师,原本并不需要通过大剂量的课后作业来消化、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但又担心自己不布置作业,其他学科的教师便会用作业将课余时间悉数抢占过去,学生便没有时间完成该门学科学习内容的自结与自习,于是,不管学习目标是什么,先找一些题目,让学生忙起来。似乎学生做了作业,便等于完成了该学科应有学习任务。这样的心态,着实可悲又可叹。 比学科教师间比拼作业量的行为更令人悲叹的,是学校的集体性比拼作业量行为。当下,总有一些学校,担心闲暇时光消弭了学生的斗志,便力求将学生拉到书山题海中,用无休无止的作业,磨掉学生的一切棱角。这样的学校,每一个双休日,都会用大剂量的作业填满学生的每一寸光阴;每一个假期,都会用大剂量的作业将学生牢牢锁定在书桌上。遗憾的是,这些作业,基本上只停留在抢占时间这一最无价值的目的之上。这样的目标,跟服务于生命的终极发展需要的目标相比,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二、形式多样,注重实效性 单纯应试环境下的作业,形式也相对单一。以应试能力的养成为最高价值诉求的作业,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试题的代名词。做作业就是解题,就是在书山题海中厮杀。 作业和素质教育联姻后,形式便趋于多元。贴着素质教育的标签的作业,除了常见的试题,还包括研究性学习中的问卷调查、研究报告,校本课程中的专题研究小论文,德育活动中的给父母洗脚、学雷锋做好事、义卖,美育活动中的参观、体验,体育与健康活动中的俱乐部训练等。此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社会化作业,比如文明城市创建问卷调查,平安城市问卷调查等。 立足于素质养成的这类作业,每一种形式,都有存在的意义。就作业布置的初衷看,也确乎关注了生命成长的需要。然而,当这些作业累积到一起,并和常态化的应试作业共处于同一时空之内时,问题便开始出现。 最大的问题,在于相当数量的素质化作业,并非出自完整的人格培养计划,而是纯粹的应景之作。比如研究性学习中的若干作业,起点处的研究目标往往就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过程中又缺乏深入而持久的指导与探究,部分教师甚至暗示学生编造问卷调查数据。如此作业,哪里还能培养出真正的素质。 最难解决的问题,则是两大类作业中的时间冲突。无须争辩的事实是,常态类的试题性作业,早已占据了绝大多数的课余时间,稳居各类作业的第一把交椅。素质培养类的作业,既然无法撼动这把椅子,便只能退居某个不重要的角落,充当可有可无的点缀。此种现象成为作业“定式”时,学生面对两类作业的态度也便有了差异。 真正意义上的作业,其实全部应该指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就是说,此处探究的所谓常态类的试题性作业与素质培养类作业,本不该属于两个对立的阵营,只该属于素质养成中的不同作业形式。两种或者更多种形式的作业,应该纳入完整的教学活动计划中,共同构成完整学习链的组成元素。 三、方法多元,凸显及时性 全批全改的作业批改模式,最常见,却未必最有效。此种作业批改法之所以盛行,根源在于评价标准。长期以来,以教师的劳动代替学生的学习,似乎成了普遍性认同的价值共识。只要教师全身心去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讲评作业,便做到了尽职尽责。至于精心钻研教学艺术,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反而会被误读成放松要求,教学不扎实。 更具价值的作业批改形式,在于因势利导,方法多元。预习类的作业,承载着发现困惑、形成核心教学目标的重任,便需要对作业中的困惑之处格外关注,对已经读懂的内容大体浏览。巩固类的作业,旨在验证教学效果,查漏补缺,便应该重点关注不同学力的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体现出的认知差异。这两类作业,重点题目全部批阅,重点学生全部批阅,其余内容抽样批改,便能够达成教学目标。 对于综合性作业,与其耗用三四天的时间精批细改,不如将作业分解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都做到即练即改。这里的“改”,也不必由教师进行,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分解后的作业片段后,立即组织学生自主批改自己的作业,则完成作业时的思维路径都还清晰地保存在大脑中,有利于及时发现思维的错误,及时总结作业中的得失。当然,在组织学生完成自我批改后,教师再将作业收集到自己手中,研究一下存在的共性化问题,也很重要。 同伴互助式作业批改,用在假期作业上最为适宜。眼下,部分学校采用集中返校提交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假期作业,其行为不但无知,而且无耻。无知体现为无视作业批改的及时性,无耻体现为非法剥夺师生的法定休息时间。假期作业要想真正有效,完全可以采用同伴互助的批阅方式。学校可建议并帮助学生组建假期互助学习小组,共同探究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并在作业完成后,通过互助式批改,及时纠正存在的不足。 四、提炼适宜,强化概括性 作业讲评的重心,只能落在多数人存在认知缺陷的那些内容上。 面对错误率较高的作业内容时,讲评的重点,应该放在该知识信息的整合与重组上。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该题目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提炼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体系化框架,整理出该类知识常见的命题呈现方式,归纳出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详细路径。如此,讲评才有价值。 作文之类的特殊形式的作业,讲评时,应该更多凸显正面的引导,而非展示负面的缺陷。语文教师讲评作文时,应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优秀作文的鉴赏评析中,要促使学生学会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教师讲评作文,需要更多关注宏观性的选材、立意、构思等问题,少在细枝末节上耗费时间。另外,优秀作文一定要安排作者诵读,要让作者谈自己的创作体会。至于涉及到学生隐私的优秀作文,另当别论。 抽样批阅的作业,讲评时还要注意归纳发现新问题。作业未被批阅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准确理解教师讲评作业时阐释出的观点与方法,也便很容易在讲评过程中形成困惑。这样的作业讲评,需要给这部分学生留一段咨询与消化的时间,要能够有效组织课堂上的发问、讨论与解疑。如此,学生的作业才能发挥应有的功用,学生以及家长才能认同抽样批阅的作业批改方式。 当然,作业讲评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化错误为能力”。要在这些原本出现错误的知识点上,形成应对同类型问题的新的能力,就必须强化讲评过程中的自我总结。任何一节作业讲评课,都应该留有充足的时间,组织学生消化吸收讲评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行适量的拓展性训练,借以巩固讲评成果,促进能力的养成。(来源:《师说》2014年第5期 作者:江苏省仪征中学 刘祥 阅读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