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赏石”“观赏石”与“奇石”─“石头”称谓之我见

 今世缘829 2014-07-17

本文所称的“石头”,当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作为中国赏石文化的载体,自古至今人们所玩、所赏、所藏的对象的那种石头。为了行文简略,文内凡加引号的“石头”,均表示这种“载体”与“对象”,望读者诸君知之。(笔者认为,在一篇讨论“石头”称谓的文章里,用作者自认为正确的称谓来指称“石头”是不合适的。所以,本文暂用带引号的“石头”来指称这种载体和对象)

玩石、赏石、藏石这种文化活动,古来便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我们称之为赏石文化。我国是赏石文化的发源地。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赏石文化早已越过国界,成为一种世界文化,这也是中国文化的骄傲。在国内,适逢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赏石文化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赏石文化的载体,人们所玩、所赏、所藏的那个对象——“石头”——如何称谓,在赏石文化的故乡,却越来越陷于混乱之中。目前“石头”的称谓五花八门,如奇石、观赏石、赏石、玩赏石、石玩、玩石、美石、雅石、友石、文石、艺石、巧石、韵石、郎石、灵石等等。

在诸多称谓中,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奇石”,其次是“观赏石”,第三当数“赏石”。以笔者浅见,在这三个称谓中,称“赏石”不如称“观赏石”好,称“观赏石”不如称“奇石”好。分述如下。

 

一、称“赏石”不如称“观赏石”

 

说称“赏石”不如称“观赏石”,是从语言文字使用的角度来说的。“观赏石”词义明确,单一,专用;“赏石”语义不明确,不单一,不能专用。

显然,作为“石头”的称谓,“赏石”是由“观赏石”减缩一字而来的,但这一字的减缩实在没有必要,反而添乱。

 “观赏石”是一个名词,特指“可供观赏的石头”,是指物的。它的语义是单一的,除了指“可供观赏的石头”之外,再无其它语义,所以它也是专用的,语义十分明确。

“赏石”如果作为称谓,则它也是一个名词;但它本来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短语(或叫“词组”)。作为短语是它的“正职”,作为名词不过是它的“兼职”。它的“正职”与“兼职”所含语义不同。那么,它的“正职”语义是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赏石”这个短语是由“赏”和“石”构成的。“赏”是动词,表示观赏;“石”是名词,指石头。“赏石”表示观赏石头,或曰对石头进行观赏。这种表示动作、行为的语义,叫做“表事”。稍加观察即可发现,在我们的语言中,这种由一个单音节动词加一个单音节名词所构成的短语,绝大多数都是表事的,例如“走路”“看书”“打球”“购物”“下雨”“刮风”等等。常识告诉我们,这些短语都不能指物,只能表事,例如“看书”不是指“书”这种物,而是表示“看书”这件事;“下雨”不是指“雨”这种物,而是表示“下雨”这件“事”。“赏石”一语,本来也同此理。

在赏石文化圈内,“赏石”作为一个表事短语,它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在许多关于赏石文化的记述和论著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短语和语句,例如:“赏石界”“赏石者”“赏石家”“赏石流派”“赏石倾向”“赏石心理”“赏石风格”“赏石对象”“赏石过程”“赏石目的”“赏石活动”“中国人赏石”“西方人赏石”等等。在这些短语和语句中,“赏石”都是被作为一个表事短语来使用的。这种用法,用得自然,听来好懂。这说明,本来,作为表事短语,“赏石”的词义也是明确的。

可是,现在我们硬要给它一个“兼职”,叫它指物,一身而二任,则它的“身份”就变得复杂了,词义变得不明确了:有时候它是表事的,有时候它又是指物的,而有时候,则难于分清它是表事的还是指物的。例如:

a、“李先生一门心思迷恋赏石”;

b、“赏石给了我乐趣”;

c、“赏石使人明哲,使人康寿”;

d、“一块赏石……”

谁能断定,在以上语句中,“赏石”一语是表事的还是指物的呢?也许你对第4句满有把握,认为那当然是指物的了。且慢,还有下文呢!请看我把下文续完:“一块赏石,一块吟诗作画,一块谈古论今,我和他成了忘年之交了。”你还能说“一块赏石”是指一块“石头”吗?

更有甚者,某些概念,例如“赏石文化”“赏石观”“赏石著作”“赏石理论”“赏石形式”“赏石素质”“赏石审美”“赏石知识”“赏石多元化”“赏石空间美学”“赏石大省”“现代赏石”“原始赏石”等等,其中的“赏石”到底是表事的还是指物的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既然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其内涵就难以取得共识。不言而喻,这为我们的思想交流设置了障碍,更为我们的理论探讨与理论建设增添了困难。

如果我们给“石头”一个其它的称谓(例如“观赏石”“奇石”),使“赏石”专用于表事,从而使我们头脑的“信息库”里不存在一个指物的“赏石”,那么,诸如上述四个例句表意不清的麻烦,诸如“赏石文化”“赏石观”“赏石著作”……这类概念内涵不明确的弊病,就根本不会发生了。

概念是灵魂,语言文字是躯壳。“石头”现成的称谓很多,为什么放着现成的“躯壳”不用,非叫两个“灵魂”挤在一个“躯壳”不可呢?所以说,“石头”,称“赏石”不如称“观赏石”好。

 

二、称“观赏石”不如称“奇石”

 

有人研究得出结论:在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石头”的几十个称谓中,“奇石”是含义最宽、使用最多、流传最广、历史最久、影响最深的一个称谓1。然而,为什么至今“奇石”这一称谓还是名不正言不顺呢?

据介绍,给“石头”以“观赏石”的称谓,是19977月由原地矿部、旅游总局在北京召开的首届观赏石观摩与研讨会上决定的。此决定理由何在,我知之不详。看过一些文章,给我印象较深的有两个理由,其一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其二是认为称“奇石”会造成误导,误导人们追求怪异,丢掉文化。果真如此吗?

 

1、关于“接轨”论

对于“接轨”论,已有专家、石友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评述,本文不拟赘言,只想引用两段话:

加拿大华人藏石家夏成钢先生在谈到赏石文化术语译名问题时,主张采用音译,不采用意译,夏先生说:“(从)历史上看,赏石艺术起源于中国,其术语也应以中国语言为准,才能顺理成章,意译不能反映历史特点,也会出现混乱,所有赏石术语都应采用音译,如:雅石为“YASHI”,台座为“TAIZUO”,博古架为“BOGUJIA”等等。在一切对外交流的书刊、展览中统一使用,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尽管目前这些词在欧美并不通行,然而作为赏石艺术的发源地,作为有200万的赏石人口,再确立一套完整严谨的赏石系统,最终必能取得国际上的认可。”2夏成钢先生说的虽是赏石文化的术语译名问题,但完全可以回答“石头”称谓的所谓“接轨”问题。夏先生这段论述,其意旨就是,应该坚定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自尊心。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贵州王在卉先生也说的很好:“他们说‘因为国际上只知道赏石,不知道奇石’,我认为,这并不要紧,因为一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12亿多人口、5000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外国人及华侨不知道的事还多着哩!这是暂时的。随着国际间文化活动交往的增多,这种‘不知道’只是个‘时间差’的问题。不能为了急于与国际接轨,连‘老祖宗’都不要了,去‘改名换姓’‘削足适履’,值得吗?”1

 

2、关于“误导”论

对于“误导”论,我想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说一说。

“误导”论者认为:“奇石”这个称谓会误导人们追求怪石,怪石等于奇里古怪的石头,追求怪石等于审美层次低下,“下里巴人”,不要文化。

持此论者,我以为原因有二。其一,是对“奇、怪”二字含义不了解,尤其是视“怪”为贬义;其二,是自诩高雅,却对“石头”的表里关系不明白。

不错,“奇”会使人想到“怪”,这实在不“奇怪”,因为“奇、怪”二字是一对同义词,“怪”即“奇”,“奇”即“怪”。不过,“怪”的含义,并非如一些人所理解的,只表示奇里古怪,或者只表示“妖怪”“鬼怪”,让人产生一种可恶、可憎,避之惟恐不及的“怪”念头。其实,“怪”不是一个贬义词,是个中性词。它的本义是“奇异”“罕见”(《汉语大词典》);“奇”的含义则是“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现代汉语词典》)。“奇、怪”的这些含义,用于“石头”,不正是我们赏石人之所觅、所求、所赏的吗?所以,我们玩石者不应该羞于宣称,我们玩的就是“奇”石、“怪”石!不奇、不怪就是普通、平常;普通的、平常的石头到处都有,可以用火车拉。那样的石头难道值得玩、值得收藏吗?有哪一位赏石家把一火车建筑材料拉回家去“观赏”呢?

有人说,我玩石玩的就不是石的奇奇怪怪的外观,什么猫呀狗呀的,我都不追求,我追求的是石的内蕴,是意境、情趣、神韵,这才叫高境界的赏石。此话咋听不错,其实大谬不然!石的内蕴──意境、情趣、神韵──从哪里来?难道是赏石者凭空给予的吗?不是!对同一块石头,固然不同的赏石者可以读出不同的内蕴,这种现象,我们都解释为是由于赏石者素养不同造成的,这当然没有错,但内蕴绝对不是赏石者凭空给予的,如果是凭空给予,那就成了胡说八道。石的内蕴,必须凭借石本身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石的外观,包括石的质、色、纹、形四大要素。一块石头,四大要素中必有若干要素是属于不普通、不平常的,它才能具备一定的内蕴,才能算作“石头”。所以,有一定内蕴的石头都是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换句话说,有意境、有情趣、有神韵的石头都是“奇怪”的。几乎每一位赏石家、每一位石友都在感叹好石难觅。有人说自然界中大约只有万分之一的石头可以算作“石头”,其实这个估计太高了,实际上可能只要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甚至更少。“石头”,何等罕见!何等特殊!何等非常!何等“奇怪”!古今人们所求、所觅、所玩、所赏、所藏的“石头”,不是“奇石”“怪石”又是什么?

不过话说回来,“怪”这个字眼在人们的印象中,确实不像在词典里那样简单,那样“干净”,甚至“怪石”一语还会稍显不雅,所以,作为称谓,我们还是不提倡采用“怪石”。

 

3、“观赏石”称谓之不妥

 “观赏石”,从字面上理解,意为“可供观赏的石头”。虽然专家们为它规定了定义,强调“观赏石”应是天然石,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人,包括圈外人,也包括圈内人,甚至包括专家学者,把“观赏石”的内涵扩大到非天然的石品去了。例如有专家就把文房石也列入“观赏石”的范围。至于一般未入石圈的人们,把人工雕琢的石质工艺品也视作观赏石,那就更多了。你没有理由认为是他们把“观赏石”理解错了。有什么错?“可供观赏的石头”嘛!我们只能承认,是我们对“石头”的称谓错了!

 

4、“石头”,还是称“奇石”好

“奇石”被作为“石头”的称谓,在目前尚属“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下还是占着绝对的优势。据统计,已面世的书、刊、报中,称“奇石”的有16种,称“观赏石”的3种,称“赏石”的只有13。在各种赏石活动、赏石文章中,“奇石”之称也占绝对优势。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以笔者浅见,这起码说明,“奇石”这个称谓确实已经深入人心,为广大赏石家和爱石者所喜闻乐见,深深扎根于中国赏石文化的沃土之中,成为中国赏石文化不可割舍的一部分。究其原因,除了它在各种称谓中历史最久、应用最广、影响最深、文化底蕴最丰厚之外,还有两点:

其一,“奇石”意寓“天然”  人工施于物,是有意识、有目的、为着创造某种价值的行为。虽说“人工巧艺夺天工”,人工之巧、之精,堪可赞叹;但只是有人叹其巧、叹其精、叹其秒、叹其美,却无人叹之为“奇”的。天工造物,是无意识、无目的、不为创造任何价值的自然现象。石头天生;造化无心,却造出一些具有审美价值的石头来,这才叫做“奇”。这个“奇”字,是有意识的人对无意识的大自然专门的赞叹。所以,“奇石”之称,不必加以任何说明,它本身就包含一个要素:天然!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了。

其二,“奇石”包容度适宜  “石头”称谓,并非包容度越大越好,关键是要适宜,恰到好处,能够包容应该包容的,拒绝应该拒绝的。“奇石”的包容度由一个“奇”字作“卡尺”,凡“奇”咸蓄,非“奇”不收。各种造型石、纹理石、色彩石、矿物晶体石、陨石,凡有“奇”者,均属其中。但所谓“奇”,上文已述,它意寓“天然”;非天然的石品,如文房石、玉石工艺品等,均被拒之门外。

 

    综上所述,在“赏石”“观赏石”“奇石”这三个称谓中,“赏石”“一身二任”,内涵不明确;“观赏石”“无意间”包容了工艺美术石,内涵过宽。以笔者之见,“石头”的称谓,还是“奇石”最好。□

 

注:【1】《赏石文化》总第4期王在卉致《赏石文化》编委会信。

    2】《雅石共赏》1998年第1期《从欧美赏石文化的发展谈中国赏石界亟待解决的课题》。

3】《赏石文化》总第4期刘清明《“奇石”称谓亟待统一》。

                                                         2000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