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玩的审美取向(石玩,也是以美为“贵”的)

 文香阁 2022-12-04 发布于河北

《文艺研究》一九九四年第三期登载了一篇署名顾森的文章,题目是:《物性·灵性·品性·情性》,副标题:——中国石文化的认识演进。文章开篇有这样一段话:“石在中国文化的结构中占有一个很独特的位置。追踪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形迹,可发现石写的历史,也能成为独立的中国文化史。”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玩石,也具社会审美功能。

图片什么是石玩和玩石呢?笔者的答案是:具有赏玩价值且用于赏玩的石,叫做“石玩”;其赏玩行为,即为“玩石”(或曰“赏石”)。有些石,因缺乏赏玩价值,始玩终弃,因此就不成其为石玩;还有更多的石,赋存于大自然中,可能具有赏玩价值,但是还没有为人们发现,那些石,就还没有成为石玩。一枚石,能否成为石玩,还须经由赏的过程和评判。当然,标准可以各异,档次可以高低,但总要能够进入赏(玩)主体的接受范围,换言之,要符合人们玩石赏石的审美取向。

图片

图片

一、玩石是人类回归自然的又一块精神乐园

   石,是大自然最普遍常见之物,玩石而亲近自然,是最便捷也是最经济的活动。现代人玩石,是以自己的行为皈依“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理念。读《黄河石友》,见一位兰州石友说:拣石头,远离了城市的暄嚣和污染,所以是,捡一次石头,做一回神仙。实际的情况是:“很多人发自天性,由爱好大自然而寄情于赏石,不仅在此中产生情趣,也由赏石之经验过程中,悟出许多道理,与大地生态之和谐相通,也与人生修养心路相通。……赏石人士把观赏石一一陈列居室,营造石头与人类相融相悦之气氛,达到安静、放松和舒适。这一连贯之艺术活动,为石头安身立命,也为自己安身立命,安顿心灵世界。”这是台湾赏石艺术家黄忠胜先生在《赏石艺术就是安顿功夫》一文中表达的“赏石心路”。玩石,既可让人优游其间得可居可游之兴;也可使远观近看,悟石之气韵天趣;又可手摩身倚,感石之材质和肌理之美。所以,孔传野在为《云林石谱》所作序文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仁者乐山,好石乃乐山之意。居士之好古雅,蕴千岩之秀,大可列于园馆,小或置于几案,如观嵩(山)少(室山),而面龟蒙(今山东龟蒙顶),坐生清思。”可以多少填补一些向往自然的渴求。

    石玩之美,是美在自然,不沾一点人工痕迹。根据高尔太先生的命题:“人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是真,客观实际符合人的思想是善”(高尔太《论美》,甘肃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一版第310页)。石玩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天然艺术品,人们发现它的美的过程,是求“真”的过程;石玩的“真”,就是石玩美的天然性。无须加工打磨,那石玩,捡起来是啥样就是啥样;也无须作专门的训练,只要有一颗爱美之心,到大自然去,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寻找到一颗美不胜收的石玩。所以玩石,是最具广泛性的大众审美实践活动之一。

   现代人玩石而提出回归自然,多数的动机和目的,是希望享有自然。唐代白居易玩石,以石自比,是“表明返归自然清白其身的志趣”(顾森先生文)。但是,白居易也不是那么“纯粹的人”。他也有享有自然的动机。我们看他为牛僧儒建园写的那篇《太湖石记》,就表露了这种想法:“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为公适意之用”,就不为香山居士“适意之用”吗?否则,就不好解释白居易有那么些好石,还因未得到一块好的太湖石发出“共嗟无此分,虚管太湖来”(《奉和思黯相公》诗)的感慨。唐·李德裕玩石,就把这话说明白了:“名山何必去,此地有群峰”(《题罗浮石》诗)。不仅把大自然比拟,完全是把大自然代替了——足不出户,无舟车劳顿,心猿意马,已作三山五岳之游。

图片

图片

     二、石玩形式美的基本要素:质、形、纹、色、势;奇、巧、怪、美、韵

    大自然中有很多的石,哪些石才具有赏玩的属性和价值呢?虽然有“仁者见仁”的石玩审美差异,也不乏“智者见智”的石玩审美观点。本文作其中一说。

    石玩的石,是天然地与母岩剥离,并经自然风化或水流冲击磨砺成形,在这些自然外力的作用下,出落为一颗颗具有赏玩价值的石玩。

       (一)

    作为一种自然物,石玩不同于其它的,是其质的区别。石玩的“质”,是它的质地、质料,外在的说是质感,地质学上讲的是结构和成份。简言之,是“石质”而不是其它。关于石玩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即综合指标是硬度,在地质学上,使用的是摩氏硬度,从一至十级,级位越高硬度越大。作为石玩,硬度高,密度大,则质感越好,赏玩价值越大。可是,石玩讲硬度高不及宝石,低了又不值得把玩,因而石玩的质是在一个受限的范围,在一个被规定了的区域内——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石玩的硬度区域”——存在。这个区域的下限大致的认识是4度,特殊的也有下降1度的。在此“区域”内求其硬度高者概括为一个“坚”字。石玩质坚,给人的质感是:细、润、光、洁。石玩的质,还可以讲一个“透”字,地质学上讲的透明度。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情况。石玩的多数,是不透明的。

   石玩的“形”包括了绘画所讲图案的两种类型:平面的和立体的。前者如绘画,后者类雕塑。前者,石玩讲图形(图画、画面),后者,讲的是造型,并由此分类为图形石和造型石。形石类,一个重要的分支是象形石,是玩石搜奇觅珍的主要对象。什么是象形石呢?象形石是天然生成的,以其“形”再现了自然的和人类的及人类异化的、生物的与非生物的影像的石玩。这样定义象形石,首先见于《收藏》一九九四年第三期《象形石的品位及鉴赏》一文。从已有的关于象形石的发现和收藏情况来看,从类别上讲,世间所有的物像,都能够在象形石上找到它的图案。归纳起来说,有人物象形石、动物象形石、植物象形石、景物象形石、器物象形石及文字、符号等象形石。那些高品位象形石的栩栩如生之貌,“就像一个高明的艺术家于不经意间创造的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杰作”(《文汇报》1992年2月27日,《奇石——大自然的杰作》语)。所以,人们观象形石而叹服“天工造物,鬼斧神工”的奇迹。

    形石方面,抽象石也是很值得玩味的,也是石玩界讲得比较多的话题,是分歧比较大的方面。总起来讲,笔者倾向于上海蔡畦先生提出的“以艺术的眼光玩石”的观点,玩抽象石,也要能给人以美感和美的享受,并遵守“物以稀为贵”的原则。

石玩的形,在“形貌”上的标准,最著名的当是宋·米芾提出的“瘦、皱、漏、透”四个字。直到今天,石玩家们还十分喜欢嵌空玲珑、光怪陆离、变化万千,或窈窕多姿,或千姿百态的“怪石”。 

关于石玩的“纹”,我在《石玩标准及其确立的逻辑层面》(刊《中国花卉盆景》一九九七年第一期)一文中有句话:“说到纹,它的一只脚早已踩到'形’里面去了。”一种情况是,由纹成形,绘而为画;一种情况是,纹表现形的变化,而本身,即是一种美。从其“形式”,“纹理石”已被作为石玩的一个类独立门户。象形石中的文字和符号,一类,就是石之纹“写”出来的。纹理石最能表现石趣的就是它的自然流动状,最原始,最质朴,最能体现大自然的天造神工。

   人们关于石玩“色”的喜好大致是走的两个极端──单色和多色。喜欢单色的注重色的纯净、清润(这同时也与石玩质的纯净密不可分),这在深色调的倾向性上,则是追求石玩的凝重、古朴、深邃、悠远、含蓄等方面的意境。多色的方面有绚丽多彩的彩石,比如台湾的玫瑰石,柳州的草花石等等,最著名的当然要数南京的“雨花石”了。彩石色彩丰富,也鲜艳美丽。色的变化会构成图案,当然是多色才会有多样性的变化,才会有更加丰富和美丽的图案。但是多色,也要讲究对比度和色的反差。

   石玩之“势”有外在的和内在的两重因素。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石玩形体的存在方式,即石玩的“形相”,是石玩的立体几何图形。石玩外形的基本要求是完整性和完好度以及形相的端庄丰腻,匀称得体,比例协调等等。整体性地看,是不少也不多。不少者,形体要完美,画面要完整,无残次破损;不多者,若取其中一部分,其它也并不多余,中者还能配合,上者,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石玩之“势”还有其内在的方面,基本地说是该石玩透出来的韵味,或灵秀、或顽朴、或凝重、或沉稳,或意韵生动,或形态典雅,或气质高贵,或内涵丰富。既要有“尽精微”(精妙的细节)的涵养,还要重“致广大”(磅礴的气势)的风度。关于石玩“势”的把握,难度在这“本质方面”。

(二)

   如果说,质形纹色势是石玩形式美的硬件,那么,奇巧怪美韵就是石玩形式美的软件了。玩石,就是在质形纹色势的方面,去品奇巧怪美韵的味。

    奇,从字义上讲,是说的事物的稀有性。在我们抬头不见低头便可见的这类事物中,“可玩的石却是稀有的。所以是“变幻莫测”、“出人意料”,使观者感到惊奇并视为珍奇之物。这样的石头很有特殊性,耐人玩味。大众化称呼的“奇石”不完全是这么回事。应该说,石要有“奇”的特性才可以叫做奇石。奇石的称谓,外环境的影响是其姐妹品类的“奇花异草”的称呼,所以奇石又有“珍奇异石”的叫法。从前提出“异石”概念的玩家,其实又是奇异不好分家的。如《续墨客挥犀》一书讲:“朝议李芬好奇,有异石……”字面上解,“奇”与“异”的义,有共同的指向,所以到现在,石玩界已不再使用“异石”的称谓,归入了奇石类。理论上讲,奇石与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随石玩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奇石没有固定不变的属性,奇石所固有的,是天然性。

   巧石的称谓也是古已有之。据《素园石谱》记载,唐宣宗年间宰相李德裕家败落后,丹阳郡王李守节得其名园平泉庄,“发土得巧石,前后几千块,多有骇世者。”几千块“巧石”,后人也没见着,都“巧”吗?当然,石玩可能出“巧”,但是,石玩不都“巧”。从事物的特殊性认识,巧石自应该有“巧”的特点,也才好与其它类石相区别。比如《中华奇石》(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十一月第一版)第285枚名“其父其子”的一对石玩,那一大一小形似的图案,由大自然演绎了一出“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亦步亦趋的“喜剧”。其“组合”,就是既奇又巧。因为巧石多有趣,所以又有“趣石”的称谓。当然,玩石生趣,不只谈的“巧石”一类,那是从形式到内容的话题。至于人类最初的玩石动因是不是源于玩石生趣,那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怪”字最有文章可作。怪模怪样,是从形上讲的;怪头怪脑,是从属性方面讲的。前者,传统方面有米芾提出的“瘦、皱、漏、透”四个字,后者,还没有定论,大致可归结为“怪异”。怪异,就是奇了。在怪石也奇的范畴,于是把它们合为“奇形怪状的石头”来定义。应该说,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它们是没有分别的,超越一定的时空范围,比如,奇怪的石头发现多了,怪则怪,奇就不奇了。再则,除了形的因素,石还会因其它因素而出奇,比如纹、色、质及其综合因素。所以,奇石与怪石,仅在形的范畴,也是变化中的合与分的关系。关于怪石,还有很多的称呼,典型的比如“丑石”、“拙石”等等,现有的认识,也还不完全同意归为一的叫法。或认为,“拙石”更重内,而“丑石”,是怪石的升级。

   美石的称谓首见于《山海经》。就其以后的使用,主要是取其综合因素。比如宋·苏轼作《怪石供》称:“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没好分别是奇是怪是巧是秀,总而言之:美。奇巧怪的石是美的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有的石玩,说不上奇巧怪,但是也能表现一种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美石,是“综合地表达”石之美的共性的概念。至于对石玩美的个性的侧重和偏好,亦即是该玩家赏石的一种审美取向。从归类的意义上讲,现代赏石使用频率很高的“雅石”名称,笔者认为,可以看作是挖掘美石内涵的称谓。

   根据玩石的取向,有人整理列出了几十个名称,实在有很多的雷同和不必要。人们也早就在寻求统一的称谓,就其侧重,在其内的倾向性上,大致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字:雅(石)、寿(石)、水石(注:“水”字与石结合,实在不能分离了来讲)、禅(石)、意(石)、灵(石)等等。这些取向,是要着意于石玩的内在精神。但是没有外,又如何入得了内呢?根据笔者的玩石实践,认为,能求其石玩内在精神的石玩外部表征可以归结为一个“韵”字。从这个门进去,石玩的美、气、意、禅、情等韵味都可以寻到,于是,各自就可以到自己喜欢的景点去,品尝自身偏爱的石玩韵味。

    美,在上面一段已经讲了。接着我们看看什么是石玩的气韵。借用南齐画家谢赫《古画品录》“六法”中的气韵说,依钱钟书先生的话:“气韵,生动是也”(见《管锥篇》)。分析谢赫“六法”所讲气韵,是对绘画作品审美的最高要求——它要求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这种要求与东晋人物品藻的重神和顾恺之的“传神”密切相关(参见《美学向导》,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一月第一版第99页)。石玩审美亦然,既讲气韵——石玩表征生动;也讲神韵——能传达内在精神。意,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字眼。玩石着“意”,是不好就在意境、意蕴、意象等概念上予以限定的。有人说,玩石近乎禅。玩石而能止息杂虑,是一种境界。至于“禅石”,并非“和尚打坐”一类。说到情字,我们还是进“门”去,看看“里面的世界”。

图片

图片

 三、情动于“中”,是石玩内在美的秉性

   顾森先生指出:“中国石文化的最显著的特色,是从无象之石中看到有象的人生,从无情之石中引出有情的人生。”顾森先生关于“中国石文化的认识演进”,正是通过中国人对石的从物性、灵性、品性、情性这几个阶段的升位来“演进”的。现在石玩界,有一句流行的话:“玩石悟性”。通过历史的分析,我们看看,玩石,应该悟的是什么性?据顾森先生研究,中华玩石赏石,到宋代,形成了高峰。这其中起了举足轻重作用的典型人物是苏轼和米芾。并且,宋及宋以后,都没有越过苏东坡的认识和苏东坡米芾二人所开创的境界。他们二人开创了什么境界呢?我们侧重看看苏轼玩石,是突出一个“情”字。其中,不仅山水之情,更有着深深的思乡恋乡的故园之情。把这种感情和志趣与石融为一体,这就是他不惜“留意于物”而向当朝驸马王诜力讨“仇池石”的“内因”。从“仇池石”上,苏东坡看到了家乡的景致——这还不是家乡的石(“仇池石”得自扬州),就已经表现出难舍难分的亲和。于是,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对于那些“游子”,故乡的土尚且要捧上一把,如果是故乡的石,不就更值得作永恒的纪念吗?从物的形态上讲,石是山之骨,是游子们的精神支柱。近年,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从大陆购置了不少石玩去,有长江的、黄河的,当他们在赏玩这些石玩的时候,能不激起他们深深的故乡之恋吗?通过石商们的搭建,大陆石玩,还在源源地流入他们的居室、厅堂,流入他们的血脉。

   再往上溯,在三代(夏商周)诸多的以石言理中,以《周易》“介于石”、“以中正”这一说法对后代影响最大。这话是对“豫”卦第二爻的解释。爻辞对石的特性认定为“坚确不移”(“介”)。“六二”在下卦居中,阴爻阴位得正,故这一爻的品性是“中正”,正好与石的特性相符。作为行动的指导原则,其一用于修养,君子应在任何环境中处变不惊,坚守中正,如石一样坚确不移;其二用于处事,凡碰上如石头一样不可改变的情势,君子要及时采取应变措施,才能避免祸害。顾森先生还认为,石的“贞介”与“中正”之性,一直是后世对石的认识中最根本而又最经典的定义。从晋代陶渊明“介介若人,特为贞夫”,到清代郑板桥“介如石,臭如兰,坚多节,皆《易》之理也,君子以之”,及呼石为“大人”、“先生”等,多少代的有骨气文人都用石的这一贞介、中正之性来表露心怀。今天,我们玩石,首谈对石玩质的要求,内里的含义,也是要继承中华崇石尚石的这份传统。

    在自然界唾手可得的材料中,石是最坚硬的。石以其坚硬的特性广泛地为人类所利用,石也以其坚硬的特性最为人们所熟知。在管仲、苏秦,以石言理,已将石之“坚”比喻为人事。如管仲称支持国家最最基础的人群为“石民”,苏秦称感情深厚、牢不可破的友谊为“石交”。

   石玩的再一个重要的审美功能,在唐代,有了一个著名的范例:在唐代政坛上,有过有名的牛李党争,发生在唐穆宗至宣宗年间(821—859)。牛僧儒与李德裕作为各自政治势力的首领,而同时又都是玩石名家,并且,在玩石这一点上,他们二人又都是白居易的好友。为此,顾森先生的评语是:这个例子不能再好地证明中国文化中玩石对精神的净化作用。我也玩石,深深地希望有这功能。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