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害怕亲密

 另一种平静宋霞 2014-07-18

人类碰到的最大一个恐惧就是对亲密的恐惧,害怕深入一段关系,害怕对爱敞开。


                                                                                                                          ——哈瑞夏《生命的教导》


                                                        一、绿子的爱情蛋糕

 

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描述了女主人公绿子的爱情梦想——

“我追求的是一种单纯的真情,一种完美的真情。比方说,现在我跟你说我想吃草莓蛋糕,你就丢下一切,跑去为我买!然后喘着气回来对我说:'阿绿!你看!草莓蛋糕!’放到我面前。但是我会说:'哼!我现在不想吃啦!’然后就把蛋糕从窗子丢出去。我要的爱情是这样的。”绿子的草莓蛋糕的梦想,让男主人公渡边感到错愕。


你是否感觉自己有这样的心态,一直很希望有一份美好纯真的爱情;但当爱情就在眼前,就像绿子的草莓蛋糕就在眼前时,你却犹豫了?你会给自己寻找种种借口拖延爱情的到来;你会紧紧抓住亲情和友情来对抗爱情的“入侵”,即便亲人要求你专注爱情,即便友情需要你保持距离。

你的内心到底怎么了?明明自己非常向往亲密关系,为何行为和初衷有时会出现相悖呢?明明非常渴望亲密,为何会对亲密隐藏着不易察觉的恐惧呢?

   

                                             二、我们为何逃离亲密?

 

我们的心有三层结构,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中间一层是伤痛,而最深处一层是真我。保护层太厚,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共同问题,因为这个厚厚的保护层,我们触碰不到自己的真我,也触碰不到别人的真我。结果就是,我们不仅常常感觉到要命的孤独感,我们也无法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因为真正的亲密,是两个人真我与真我的相遇。

保护层之所以太厚,是因为有太多伤痛。我们惧怕这些伤痛,不敢去面对它们,于是使用了紧紧抓住亲情和友情等种种自欺欺人的办法,将这些伤痛包裹起来,并由此形成了保护层。


在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中,常会浮现出两种基本创伤和恐惧,我们一生的亲密关系可能就在跟这两种基本创伤和恐惧作博弈。第一种心灵创伤称为遗弃创伤,对孤独有恐惧感;第二种心灵创伤称为吞没创伤,是对亲密有恐惧感。这两种心灵创伤和恐惧是相互对立的。

弗洛伊德曾说,人的两大动力是性与攻击。弗洛伊德的这个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反驳,而现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客体关系理论将其修正成,人的两大动力是亲近疏远。与人亲近,尤其是与自己喜欢的人亲近,是我们一大动力。但同时,有时适当地与人疏远,保持一种孤独,给自己一个空间,这也是我们一大动力。如果亲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产生创伤,就是遗弃创伤。如果疏远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同样也会产生创伤,就是吞没创伤。

这两种创伤都是在婴幼儿时期形成的。

遗弃创伤是极其常见的,因为婴儿出生后想与妈妈亲近的需要普遍没有得到满足。孩子们对与妈妈的分离极其敏感,如果妈妈不见了,他们会非常恐慌,因为在他们看来,妈妈暂时的不见就意味着彻底消失,所以妈妈暂时的分离会造成相当的创痛。如果3岁前妈妈与孩子分离达两个星期以上,由此造成的创痛是不可逆转的

妈妈与孩子的关系太疏远会给孩子带来创伤,而太亲近也一样会带来创伤,就是吞没创伤。假如父母对自己极亲近,那么孩子一方面会很喜欢这种感觉,但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被吞没了,就像用力拥抱孩子时看不到孩子的真实存在,所以这真的是一种吞没。对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过于亲密且父母溺爱孩子,将孩子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个孩子就会有窒息感,就要和这种窒息感对抗,就会有吞没创伤。

 

有遗弃创伤的人就会无比渴望爱情,并在爱情中时时刻刻都渴望亲密,这样的人在爱情中不明白什么是个人空间。

相反,因为有吞没创伤,一个人在爱情中反而会特别留意自己是否有空间,他会随时为自己保留一片天地,有时是独处,有时是保守一些秘密,有时则是将注意力从爱情中转移到别处去,甚至是背叛。而在建立亲密关系之初,会出现逃离亲密的迹象,而寻找种种借口拖延爱情就不难理解了。

有些人既有遗弃创伤又有吞没创伤,他们在爱情的表现上就会出现既渴望爱情又躲闪爱情的交错心境了。

 

                                                            三、两种恐惧的强化

 

孤独恐惧和亲密恐惧,不仅仅是在婴幼儿期留下的暗伤,而且还可能在成年时后得到强化,并且一种恐惧会泛化成两种,变成双重创伤。

在婚恋中被抛弃的人,或者意外失去爱人的人,幼年时的遗弃创伤被重新唤起了,会有很强的孤独感,他们更渴望真爱和亲密;同时,他们对亲密也可能产生恐惧,因为曾经的亲密和曾经的失去被大脑错误链接了。所以一想到亲密,潜意识里就蹦出对亲密的恐惧来,潜意识里怕再次失去。一方面,他们更渴望真情;另一方面,他们会有“不得到就不会再失去”的念头,想得到又不敢得到。

同样,成年后再次经验吞没创伤的人,一方面很渴望自由和独立空间,就像很多恋爱中的人想放弃恋爱、婚姻中的人有离婚念头或出轨念头一样,另一方面,被吞没的感觉虐待惯了以后一旦重获自由也会不适应,从而引发孤独恐惧。“被虐待”是一种被需要、被依赖,有一句话“虐待狂和被虐狂总是成对出现的”也说明了吞没和被吞没之间的相互需要。

 

综上,成年以后的情感经历如果不顺,都容易强化婴幼儿时期留下的孤独恐惧和亲密恐惧。并且,成年以后强化的孤独恐惧,容易伴随亲密恐惧;成年以后强化的亲密恐惧,也会唤起孤独恐惧。

 

                                                  四、觉察自己的分离攻击

 

遗弃创伤表现出对分离的焦虑,而吞没创伤就会表现出分离攻击,即当觉得关系太过于亲近时,会发出攻击性的信号,以此与对方暂时保持一定程度的分离。

分离攻击会有很多形式,比如有时会对爱人的爱情故意反应冷淡或争吵、寻找异性知己、寻找一夜情等等,目的都是为了拉远与爱人的心理距离,保持自己的心灵空间。

当我们了解了困惑自己的心灵陷阱,觉察了自己对亲密的恐惧,就领回了我们内心那个流浪的小孩。我们害怕被彻底了解、被无限亲密、被心灵敞开,我们害怕轻放亲情和友情去径自奔向爱情,原来我们内心都是受伤的小孩,我们需要被尊重、被释放、被疼惜,用我们自己喜欢的距离。

 但我们知道,这其实只是一个心灵的自我骗局,跟爱人彻底亲近并不会给我们带来不安全,爱人不会窒息我们、不会吞没我们、也不会嘲笑、冷落、看不起我们,只是我们心灵有了伤痛以后的错觉让我们有时想逃而已

 

经常有人说,婚恋中折腾是一种境界。因为折腾,浪漫滋生;因为折腾,感动丛生;因为折腾,可以让人一等再等、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折腾的背后,其实隐藏的就是我们对亲密的害怕

勇敢地跟爱人进入更深一层的两人世界吧。对,就两个人的神秘世界,不是一个人,也没有别人。

 

你,还会像绿子的爱情蛋糕那样再折腾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