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印章的制作

 真友书屋 2014-07-18

【壹】印章的形制和类别

1.白文印、朱文印、朱白间文印

玺印文宁或图像有凹下与凸起两种形式,凹卜‘的通称“阴文”,凸起的通称“阳文”,但古代却是就印下的封泥而言,其称呼与此正好相反,因此,篆刻家为避免误会,通常称阴文为“白文”,称阳文为“朱文”(或称“红文”)。有些印章一面之中并有白文、朱文者,则称“朱白问文印”。

朱文印“古桃洲”

朱白间文印“任昌国印”

白文印“桃花书屋”

2.私印、官印

玺印有官私之分。官印刻官职乞称,私印刻私人姓名、字号等。私印也有连官职铸刻的,其性质仍属私印。

官印“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朱关防”

私印“张九私印”

3.方形印、圆形印、长方形印、椭圆形印及其他形制

官私玺印通常为方形,也有少量圆形、长方形和椭圆形印。圆形印和长方形印在古玺中已有。汉官印也有长方形的,印而大小相当于方形印之半,或称“半通印”或“半印”。此外,有扁方形、上方下圆形、三角形印等,后世又有连珠形、瓢形、葫芦形、秋叶形、钟形、鼎形印等,但都不多见。

圆形印“金”

长方形印“雷口”

长方形印“钱府”

扁方形印“安阳乡印”

上方下圆形印“敬事”

4.铸即、凿印、蟠条印

金属玺印,不论官私,一股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失蜡法冶铸而成,名为“铸印”。古代印章大多是连印文一起铸或的。非金属玺印如石、王类不能冶铸,只能凿刻。也有金属玺印先铸成印形然后凿刻印文的,一般称为“凿印”。

唐代官印通用朱文,享画用小铜条盘绕而成,遇有枝笔,用币条焊接上去,称为“蟠条印”,后世很少采用。

凿印“周党” 凿印“扬威将军章”铸印“营军司马丞” 蟠条印“金山县印”

5.名印、字印

名印,或只著姓名,或加“印”字,或加“之印”、 “私印”、“印信”等字。以两个字为名的,称“二名”,多采用到文法。三字名印,姓独右,名俱在左。四字名印, “印”字放在姓下,二名仍俱在左,回环读之,以防误看。

字印,亦称“表字印”。汉晋时期字印必连姓,后世则或连或不连,无定法。

名印“司口之玺”

名印“上官建印”

字印“傅阑”、“字公子”

6.两面印、多面印、子母印、带钩印

私印有两面刻字的,通常一面刻姓名,另一面或刻字号,或刻“臣某”(男子用)、 “妾某”(女子用),或刻吉语、图像,也有的印章一面刻吉语一面刻图像,统称“两面印”。两面印不能有纽,只在中部凿一小孔,以便穿带,所以又称“穿带印”。

印章有六面刻字的,称为“六面印”;也有只刻五面的,名为“五面印”。传世的早期五面印一面只刻一字,五字连读。

大小两印或两印以上套在一起以便携带的,名为“子母印”,亦称“套印”。

铜制带钩,钩身连铸一个印,便于佩带,名为“带钩印”,简称“钩印”。

六面印“刘耽之印”、“刘耽”、“刘耽白笺”、“臣耽”、“刘耽言事”、“刘耽”

套印“张君宪印”、“张捐之印”

两面印“魏会”、肖形印

7.印纽、印绶

印背高起,有孔可以穿带,名为“纽”。早期玺印纽形制拙朴,只铸成凸起的形状,横穿一孔,后人称为“鼻纽”。后渐趋美观,制作益精,雕成各种动物或器物形状,种类繁多,并有官阶的区别。印绶,就是印纽上的穿带。秦汉以来,官印印绶的颜色按等级有一定的差别,不得僭越。

印纽(龟纽) 印纽(鼻纽) 印绶

8.边款

边款亦称“侧款”,为刻于印侧的题记。隋唐以来官印四周刻有治印年月、编号及释文等。明代以后篆刻家在印侧或印顶端刻年月、姓名,甚至刻诗和图像等,多为阴文,也有阳文。

边款起源于隋唐,当时工匠只是在一些官印周围刻上治印年月、编号和释文等,称不上艺术,但已是边款艺术的雏形。正是有了这些简短而又草率的原始边款,明清乃至当今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边款艺术才得以发展起来。

边款艺术的发展与石质印材的发现、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隋唐宋元时期,官印边款之所以文字简短,可能与使用质地坚硬的金、玉等印材有关,也与当时印章仍以实用为目的有关。至明清时,印章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品,艺术性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边款艺术的出现几乎与印章流派的兴起同步。明代的文彭、何震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邓石如、丁敬之后,篆刻家在边款创作中各显神通,这一时期的边款创作水准之高,堪称空前,并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成了边款艺术史上最光彩夺目的一页。

边款在形式上有阳款与阴款之分,在用刀上有单刀、冲刀、切刀及冲切兼用之别,在书体上融真、草、隶、篆于一体,在风格上雄强与婉约并存,在内容上则由作者单纯刻治印年月和署名,发展为或有感而发或叙事、抒情、考辨,涉及面极其广泛,这样,边款就成了一门集书法、绘画及文学、史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钱松“胡震长寿”(连款)

【贰】纂刻工具

1.刻刀

篆刻用刀一般为平口刀刃,刀有一定的厚度,刀口的出锋角度;240度至20度为宜。刻刀可以备大小不同的两三把,便于刻大小不同的印章。另外,刀的长度也要适中,过长与过短均不利于运刀。在刀口尾端可保留四方的硬角,以便最后敲打印面,作残损效果用。为防滑手,需在刀杆上缠裹些线绳,使握刀时手更能着力。斜口刀、圆口刀不能作篆刻刀具。

2.印泥

印泥是篆刻的“墨色”,以杭州、苏州、上海、漳州等地生产的较好。印泥从印色上区别,有朱砂、朱膘印泥,还有深褐色的仿古印泥及其他颜色的印泥。好的印泥必须油迹不外渗,有厚度,有很强的覆盖力。印泥宜放置于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印泥

3.印床

印床有木制、金属制等多种。木制印床用坚木一段,中凿大孔,锯去其上部中间三分之一,使其呈凹状,凹处配置若干厚薄不等的木片。用时以木片将印章轧紧,使不动摇,便镌刻。印床是固定印材所用的工具,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一般篆刻家不使用印床,而是左手按石,右手执刀,这样操作起来顺手而方便。初学者用印床便于动刀,以便按石之手灵活转动,配合受刀。

印床

4.笔墨纸砚

笔一般以五号、六号笔为宜,墨以砚台研墨为好。复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等,钤印可用连史纸、薄宣纸。

笔、墨、砚台

5.棕刷

刷即“棕老虎”,为拓边款时使用的工具。

棕刷

6.印规

印规为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用角尺,可自制。一般将厚约0.5厘米的坚硬小木片锯成曲尺形,磨光上漆即成。使用时印章紧贴曲尺形内侧二边钤下,可使印不歪斜。

印规

7.砂纸

砂纸为打磨印石时使用。可先将印石在废砂纸、水泥地上磨至基本平整,再用砂纸(可备铁砂、水砂两种不同粗细的)仔细打磨至细洁光滑。

8.印筋

印筋作搅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旧塑料牙刷柄,不可用金属的。

印泥与印筋

10.拓包

拓包为拓边款时使用的工具。将一团棉花外包呢绒,裹上纺绸,扎成圆形即可。

拓包

11.印材

印材即镌刻印章用的材料,有金属、水晶、玉、兽角、象牙、竹、木、石和化学制品等。石章主要有昌化、青田、寿山等种类,质量因地而异,但一般都松脆爽利,容易镌刻。昌化石因产于浙江昌化而得名,有红、黄、褐等色,以灰白色居多,是常用的治印材料。其中质地略为透明,状如熟藕粉者,名“昌化冻”;石身有鲜红斑块,状如凝结之鸡血者,一般含有杂质,名“鸡血石”。有大量红色斑块而石质纯净的鸡血石极其名贵,为印材中之上品。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色彩丰富,以青色居多,是制作印章及工艺品的常用材料,色青质莹的“白果冻”及“兰花冻”较为名贵,是印材中之上品。寿山石产于福建寿山,色彩丰富,是制作印章及工艺品的常用材料,石质晶莹如羊脂者称“白芙蓉”,晶莹而带黄色者称“田黄”,遍体呈萝卜纹者尤为珍贵,是印材中之上品。

水坑桃花冻、高山冻、结晶性黄汶洋、田黄

金石篆刻的技法经过数千年漫长的演进和发展,形成了篆法、章法、刀法三大技术体系,任何一方印章的创作都需结合这三方面而成。

【叁】篆刻技法

1.篆法

篆法是对刻印文字的间架结构和笔法的规律的安排,如掌握篆字的方正平稳、笔画匀称、上覆下承、左顾右盼、收放结合。字的结构有方、圆、长、欹、正、分、合、穿、插等变化,有收尾、曲直、逆顺、疾徐、粗细、转折等不同。字的变化不能强行为之而使人感觉怪异。

2.章法

章法是字体的配合,贵在气、势、情、韵,在于字画的分朱布白,在统一文字体势的基础上求变化。做到平稳均衡、减增合宜、伸缩自如、主客相亲、参差有致、变化中求统一,须疏密相间、轻重调节、欹正合度、朱白相济、方圆相参、挪移礼让、聚散开合、巧拙适宜、刚柔并济、险夷结合、虚实相生,章法依印面形状而定,讲究在边格上做处理等。

切刀、冲刀

3.刀法

刀法指镌刻印章时操刀的技法,是使篆刻取得较高艺术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刻者的艺术观和刻刀大小、厚薄、利钝,以及运刀的方向、角度、快慢不同而形成各种刀法,前人有“用刀十三法”之说。主要可归纳为切刀与冲刀两大类。

切刀:运刀由右向左,由外向内,先将刀锋切入石内,使刀杆顺笔画方向摆动,一起一伏地切刻前进,如人在沼泽地行走,一步步拔腿向前挪动,这样切刻出来的线条留有逐步移动的痕迹,显得沉稳泼辣。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泠八家”丁敬等人的朱文印。

冲刀:运刀由右向左,由外向内,或者向身体反方向冲去。刀锋入石后,掌握一定的深浅度,力量要匀,运刀速度略快而义能把握住,即虽然是一刀顺势冲去,但到该停处就停住,小会冲出刀外而划破于指。这是个基本功,就如驱马奔跑,然到悬崖处,缰绳一勒就能戛然而止。典型的例子要数齐白石的“中国长沙湘潭人也”白文印,内含一股冲劲。

切月与冲刀有时也可结合运用,即冲中有切,切巾有冲。

篆刻笔画一般总是用两刀完成,朱文自不必说,白文也是如此。篆刻不似书法,如一刀刻了之后感到不太埋想,可以复刻一刀。运刀妙在刀锋,但刀面也有作用。在运刀时应有以刀作笔的意念。

执刀有两种姿势:一是用执毛笔的方法,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执刀,小指抵住无名指,刀口向右,刀杆倾斜,运刀必须是向左推进。二是像握拳一样五指握刀,大拇指在外面,运刀是由外向内冲切。第一种执刀法较灵便,适宜小、中印及工细风格的印;第二种执刀法力量较强,但不太灵便,适宜大印及粗犷风格的印。

4.刻款

先将印章要刻的一面用墨涂一遍,便于看清用刀的效果。如刻一面边款,应当是刻在印面的右边,盖印时其款就在左边,这样只要根据边款方向即可避免印章位置盖颠倒。

具体刻法:用刀角切刻下去,点以刀锋侧势切刻,横以刀锋由右向左下行刀,下刀时略重,竖下刀时亦略重,转折一般单刀刻,转折处分两刀完成,有时看起来像一刀。

边款的创作应注意两点:一是文字可记事、记时、记兴,也可抒发艺术体会与见解,但文句要清雅有味;二是边款的章法与形式要考虑与印面搭配的效果,相得益彰。

5.拓款

先将印款面擦干净,然后用毛笔蘸水涂石面使其微湿,水中也可以加少许浆糊,再将连史纸(或薄而匀的宣纸)蒙在石上,正面朝上,这样纸贴石面部分全湿。之后将拷贝纸覆盖在连史纸上,用棕刷在拷贝纸上刷。开始要轻一些,不能令纸湿透。换纸覆在上面按擦,使连史纸完全陷进边款字口内,锋芒清楚。然后用拓包上墨,其墨必须是新磨的墨或新鲜的墨汁,不能用宿墨。拓包要少蘸墨,受墨须平均,可先在纸上试一试(墨不可太浓),然后在纸上快速拍打(不能平拖),使墨色逐步加深。墨色浓厚发光的称“乌金拓”,淡墨浅浅地匀拓的称“蝉翼拓”,但都以字口清晰为要点。拓好后等墨干即可将连史纸揭下,拓款就完成了。

6.钤印

先以刷子除净粉屑,然后在印面上蘸匀印泥,盖在纸上。钤印时下面垫纸厚薄宜适当,用力须均匀,以免失真。

来源:中国西泠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