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学讲堂】印材与印色

 文山书院 2017-09-11

汉代海昏侯墓墓主人遗骸腰部位置发现的刻有“刘贺”名字的玉印。(资料图)


卫宏《汉宫仪》载:“秦以前民皆……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传世战国官私印绝大多数是铜质,亦有玉印、石印,但犀象尚未见过。秦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印章仍旧用在封泥上,最多见的也是铜印,间有玉、金、银、铁、铅、水晶、滑石、陶泥等。


官印印材各时代都有一定的制度,不能僭越。其等级次序,玉最贵,金次之,银又次之,一般官员都是铜质。私印印材则未闻有何种规定。

隋唐以后,官印钤盖在绢纸上,印型渐大,印材亦有一定的制度,一般官员仍是铜质。宋代官印有用瓷的,则是新兴印材。私印印材有黄杨、檀香、竹根、玛瑙、琥珀、花乳石……,取材更广,但主要印材元以前是玉、牙、角,以后则是花乳石。


明郎瑛《七修类稿》说:“图书,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王冕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果温润可爱也。”朱彝尊《王冕传》亦有“始用花乳石治印”的话。 用花乳石作印材,确是一个大发明。明、清以来印学的昌盛,与花乳石的应用有密切的关系。花乳石质地不十分坚硬,易于运刀。我们看到王冕书画作品遗迹,所钤各印,大都奏刀从容,胜过前人。


明季文彭治印,起初也用牙角,可见那时花乳石的应用还不普遍。后来无意中得到大量的花乳石印材,方才弃去牙角,专用冻石,而冻石之名也因此大著。周亮工《印人传》卷一《书文国博印章前》,有这样一段故事:


“余闻国博在南监时(文彭官南京国子监博士),肩一小舆过西虹桥,见一蹇卫(蹇卫是驴子的别称)驮两筐石,老髯复肩两筐随其后,与市肆互诟。公询之,曰:‘此家允我买石。石从江上来,蹇卫与负者须少力资,乃固不与,遂惊公’。公睨视之曰:‘勿争,我与尔值,且倍力资。’公遂得四筐石。解之,即今所谓灯光也。下者,亦近所称老坑是。


【“谷”+“共”字】中(汪道昆)为南司马,过公,见石累累,心喜之。先是公所为印,皆牙章,自落墨,而命金陵人李文甫(石英)镌之。……自得石后,乃不复作牙章。【“谷”+“共”字】中乃索其石满百去,半以属公,半浼公落墨,而使何主臣(震)镌之。于是冻石之名始见于世,艳传四方矣。盖蜜蜡(冻石一种的名称)未出,金陵人类以冻石作花枝叶及小虫【“虫”+“喜”字】,为妇人饰。即买石者亦充此等用,不知为印章也。”


花乳石是一个总名。产自各地,因地得名,品目繁多。主要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等。浙江青田刘山产量最丰富。佳者半透明,世称“冻石”,并有“灯光冻”、“鱼脑冻”、“蜜蜡”等各种不同名称。寿山石产福建福州城北六十里芙蓉峰下,多白色,亦有黄色,世称“田黄”,最名贵。昌化石是浙江昌化产品,青浆中带红块,如鸡血,故亦称“鸡血石”。以上三种印石最有名,他处产品亦多有,不一一详述。


寿山芙蓉石(资料图)



隋唐以后印章通用“印色”,也称“印泥”。这里所称的泥,与前一时期的封泥,完全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印色,主要是朱色。但最初用墨色,后来通行朱色,也偶然用赭色、青色。唐时官印有称“朱记”者。桂馥说:“唐时印泥非一色,印文曰朱记,以别于他色耳”(《札朴》卷八“唐留后印”条)。戴启伟说:“印泥用硃,此大凡也。宋儒在制中有用墨者,元人则有用青者”(见《啸月楼印赏》)。今所见五代及宋人钤印,如唐韩干《牧马图》册页所钤南唐后主的“集贤院御书印,五代巨然《秋山问道图》挂轴所钤“蔡京玩赏”印,都是墨印。晋人(?)曹娥碑墨迹卷后所钤元“柯九思”、“乔氏篑成”等印,也是墨印。明季篆刻家胡曰从自刻印谱,有全谱用墨印者,题曰“玄赏”。以上所见墨印,恐未必都是居丧关系。现在到处通用朱色,墨印极少见。


印泥·西泠印社制(资料图)


印色的质地,宋代一般是用蜜调朱,使用时将手蘸朱,粘上印面,然后钤入绢纸。元人多用水印,即是用水调朱。明朝初期开始有用油印泥者。以上根据徐森玉先生鉴古的经验,与明人曹昭《格古要论》所记基本上符合,但曹氏未说明确切年代。





责任编辑:朱小雨、易晔




您的转发与点赞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