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味横生的鱼文化

 寒江读舟 2014-07-18

鲤鱼的历史

  历代典籍中都有关于“鱼作为祥瑞之物”的记载。
  上古时候,作为吉祥物的鱼,除指普遍意义上的鱼外,常特指鲤鱼。所以,从一开始就作为鱼类的“形象大使”并与我国文化结合起来的就是鲤鱼。《诗经·陈风·衡门》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这是以黄河的鲂、鲤喻齐、宋两地的女子,将食鱼与娶妻联系起来。这样说是因为鱼多仔,繁殖力强,生长迅速,象征着家族兴旺、人丁众多。
  春秋战国时,越国大夫范蠡著有我国第一部《养鱼经》,其中提到鲤鱼是最早养殖的品种。
  从这些记载来看,我国应该是鲤鱼的故乡。

鱼崇拜

  在我国许多母系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都绘有或刻有鱼纹,反映的是一种古老的鱼崇拜现象。这些鱼纹只是一些很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并不很形象具体的鱼形,因此也称不上什么美感。但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和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他们当时是临水而居,鱼是他们的食物和生活的保障,没有鱼就意味着死亡。因此这种感觉决定了他们对鱼的崇拜,并把它作为美的象征。这是对鱼崇拜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前面提到的鱼多仔,繁殖力强,生长迅速。在母系社会,人们的寿命普遍偏短,而大量繁衍是人类得以延续的重要方式,所以人们渴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于是鱼便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后来人们创造了新的崇拜对象——龙,但龙有鱼的特点,那就是全身布满了鳞片。所以有人认为,对龙的崇拜其实是对鱼崇拜的延续和变种。而且在古代的故事中,鱼龙可以互相转化,鱼是龙的另一种形态。而“鱼龙”也因此常常并称,并成为一个常用的名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就有“鱼龙潜跃水成文”的美妙诗句。

孔子与鲤鱼

  鲤鱼是吉祥的象征,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这源于史籍上的“鲤鱼多是龙化”及其引申出的“鲤鱼跳龙门”之说。古书中记载,孔子的妻子生了儿子后,鲁昭公赐以鲤鱼,孔子感君恩赐,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期望儿子能“鲤鱼跳龙门”。后来成为习俗,有人生子,亲朋好友往往执鲤前去祝贺,或馈赠鲤形的礼物,寄意新生儿健状如鲤,不怕艰险,搏浪成长。于是,“鲤”成为“弄璋之喜”的珍品。

鲤鱼与书信

  一首名为《饮马长城窟行》的汉乐府中,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的情形。其中有四句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的“双鲤鱼”,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中间夹着书信。“烹鲤”则借指解绳开函。这种鲤鱼形信封沿袭了很久,后来“双鲤”就成为书信的代称。于是便有了“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使君扶侍赴唐州》)、“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李商隐《寄令孤郎中》)等优美诗句。

唐朝的鲤鱼

  从战国到秦汉,鲤鱼作为中国人最早的家养鱼被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一道美食。当然,鲤鱼的命运也是相当的凄惨。
  但是到了李唐王朝,鲤鱼的命运彻底发生了改变,一下跃居为鱼类中的“九五之尊”。人们不敢再宰杀鲤鱼,更不敢烹食鲤鱼,而这一切都是沾了它名字的光!
  原来,唐朝皇帝姓李,而鲤鱼的“鲤”与“李”同音,虽然世人养鲤成风,鲤鱼又是美味佳肴,但食“鲤”就等于食“李”,所以要避讳。故民间不得不改称鲤鱼为“我鲜公”。
  除了避讳“鲤”与“李”同音这一点,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叫做“道不食鲤”,这与李唐王室推崇的先祖老子有关。“道不食鲤”原本是道家的规定。道家认为,鲤鱼是崇拜太阳的,能成龙,而吃了鲤鱼就要遭到上天的惩罚。李唐王朝说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代,李耳又被道教奉为祖师,所以就奉行这一规定。
  基于以上原因,于是李唐王朝制定了一条规定:得鲤鱼不论大小,只准放生,不得杀食,敢卖鲤鱼的人要遭六十杖责。这条规定使得唐朝的鲤鱼免去了“煎炒烹炸”之苦,使得它们比任何一个朝代的鲤鱼都活得幸福!
  这个规定让当时的人们以鲤鱼为鱼中之贵,上至皇帝、官吏、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崇尚鲤鱼。“鲤鱼”自此登上“龙门”,成了皇族的象征。皇帝和达官显贵,身上都佩有鲤形饰物。兵符也改用鲤符(雕木或铸铜为鲤鱼形,刻字其上,剖而分执之,以为凭信)。
  然而唐朝灭亡后,一度走上神坛的鲤鱼又再度回到了老百姓的案板上。沾不了皇帝的光,美味的它们自然也逃脱不了凄惨的命运。

跟鱼有关的习俗

  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鲤鱼一直是吉祥物和吉祥语、吉祥图案的内容,很早就被赋予了特殊而丰富的文化色彩。
  最为经典的传承,就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必然有鱼,但那一餐,沿袭千年的习惯是不吃或不吃完,人们只为图个“年年有余”。在喜闻乐见的年画里,最常见到的就是一张一个穿红肚兜的胖娃娃抱条大鲤鱼的年画,名曰《年年有余》。这都是采用了“余”和“鱼”的谐音,以示吉祥如意。
  我国民间习俗,常把鲤鱼视为“财神”。每到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乡间里就有人在黎明时分挑着担子,在盒里盛着小鲤鱼,一边走一边敲着小锣鼓,嘴里喊着“财神爷来了”。于是家家户户赶紧把门打开表示欢迎,送给来人一个红包,对方就送上一条活鲤鱼。这种习俗在年画里多有体现。有的地方在农历年初把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作为祭品,号称“元宝鱼”。有的地方还把供后的活鲤鱼拿到江河放生,寓意“财源茂盛”。
  因为“鲤”与“利”谐音,“鱼”与“余”谐音,所以鲤鱼与商业也结上了不解之缘。在商业吉祥图案“渔翁得利”、“富贵有余”、“吉庆有余”中的纹图都是鲤鱼。近年来,许多地方的公司、酒楼开张或者乔迁等,都习惯恭敬、端庄地摆上一缸锦鲤。每群锦鲤里,必然有一至数尾全身乌黑、肚皮金黄被称为“铁包金”的,锦鲤有“进利”之意,“铁包金”自然是肚里有黄金,即意味着发财。
  总之,鱼尤其是鲤鱼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吉祥美好的祝愿,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趣味。

鲤鱼跳龙门

  含义:“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龙门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来到龙门的北山脚下,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这时,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一样纵身一跃,一下子就跳到半天的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这时,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大红鲤鱼被烧掉了尾巴,都吓得缩在一起,不敢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跳不过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还在一首诗中描述了这件事。诗曰:“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