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科普之--降糖药,用还是不用?

 老庄. 2014-07-19

        受邀在糖友网答疑,有位糖尿病病友的问题很具代表性,有必要在这里铺陈展开、和大家聊一聊。

        【提问】:我今年55岁,发现血糖升高2年多,严格控制饮食、坚持运动,但一直没有用药。目前人越来越瘦(BMI18.5),血糖也不高(空腹6.5、餐后8.2、糖化5.6%),很纠结到底要不要用药?

        糖尿病前期(或早期)、通过生活方式控制血糖达标,这样的情况下,降糖药,用还是不用?

        对于处在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如果不做任何干预,几乎所有人都会进展为糖尿病(而不是之前学术界曾以为的2/3),但有效的生活方式管理能够大大降低这一风 险。著名的“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给出证明:同样都处于糖尿病前期,生活方式干预组的糖尿病发病率下降了43%、平均推迟发病3.6年。

        因此,我们提倡首选生活方式干预的办法来预防糖尿病,而非首选药物。干预的方法也已经不仅仅是少吃、多动这么简单,还需要政府牵头的社区推广,营养师、运动指导师、心理指导师等专业卫生人员的培养和资格准入体系的建立。而目前我最看好的,是以各种健康管理app为代表的移动新医疗的普及,它们在糖尿病预防和 管理中起到的作用将至关重要、未可限量。

        以上是些大道理,对于个体病例,还需要个体分析,比如这位病友,需不需要使用降糖药?

        归功于严格的饮食和运动管理,这位病友疾病进展的势头被有效遏制,血糖处于自身代偿能力的管控之下。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代偿是一种暂时、脆弱的平衡,而且由于他过于苛刻的限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体形消瘦,这会带来新的问题。

        我的建议是适当增加摄食总量、改善消瘦状态,在此期间,如果出现血糖明显波动,可以应用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

        合适、必要的药物是我们对抗疾病的有力助手,但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医生巴不得让你多用药,他们才好拿回扣。”坚持这种观点的读者,就不要再往下看了,夏虫不可以语冰,多说无益。

        对于疾病,我们所作种种,目的是重获并保持健康。可总有人会忘记最初的发心,反而舍本逐末,偏执、顽固地把“不用药”当做终极目标,可以忍饥挨饿、甚至饱尝苦痛,但建议其吃药、尤其是长期用药,却比什么都难。

        我能理解人们对药物存在顾虑、认为“是药三分毒”,我也很认同“能不吃药就不吃”这个观点,但有些时候,当用药之利远大于弊时,实在没必要刻意排斥医生指导下的合理用药。

        还有一个常见担心是“糖尿病吃上药就不能停、必须终生用药了。”这几近荒唐,药品又不是毒品。导致糖尿病患者必须终生用药的,其决定因素是疾病本身,而不是药物。反而是在很多时候,由于“早用药”改善了病情,最终能实现“少用药”、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不用药”。

        总的说来,疾病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对于糖尿病,我们可以推迟它的发生、延缓它的进展,甚至短期逆转、康复。但如果把糖尿病放在漫长的时间跨度里,从宏观、大处着眼,它一定是呈现从无到有、由轻到重的趋势。

        我们要做的,是顺应当下的状态,依势而为,而不是干螳臂挡车的傻事。



(作者:张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