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圈子

 tnj660630 2014-07-19

拜谒虎丘

一棋子  2014-7-19 10:40

『好在有你i』 谒 拜 虎 丘

一 棋 子

江南第一名丘当推虎丘,苏州第一胜迹亦为虎丘。虎丘的幽清静谧,悠远神秘,早令我馨香祷祝,心弛神往。

怀着朝圣、膜拜的心境去访谒虎丘。车子驶入苏州的地界,远远望去,一尊斜斜的塔影突兀在一座矮丘之上,在蓝天白云的衬映下,那般地雄浑、庄端、凝重和沧桑。塔的四周:绿水抱山、绝岩耸壑、茂林郁郁、竹篁幽幽,窄径蜿蜒、清流潺潺。优雅的景色,秀出一派江南的隽秀和柔美。这就是虎丘,是我魂牵梦绕的虎丘。 车外的塔影,越来越高大;矮丘上的景致也越来越清晰;自己脑海中的思绪,也终于定格在平板笔记本上的那页文字上:---“春秋末期,吴王阖闾命令伍子胥建起了阖闾大城,即现在的苏州城,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将其葬于阖闾城西北郊海涌山,就是当今的“虎丘”,入穴三日后有“白虎蹲其上”,从此“虎丘”这个名字便昭然于世。晋代司徒王旬和弟司空王珉曾在此建造别墅,以后又舍宅为寺,名曰“虎丘山寺”;唐时因避太祖“李虎”之讳,曾改名“武丘报恩寺”;五代末,增建虎丘塔,宋时改称“云岩禅寺”;清康熙时改为“虎阜禅寺”; 但人们约定熟成,仍然称其为“虎丘寺” ……”

虎丘的山门,称为“头山门”,为三开。左右门额分别题写着“山清”和“水秀”,殿内悬挂着康熙皇帝的御笔“虎阜禅寺”竖匾,壁上嵌有多方关于虎丘的古碑。穿过头山门,仰头可见“吴中第一山”的匾额。白色匾额上的字迹遒劲、古朴、典雅,是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的手迹。惊为天人,一种心悦诚服的心境不禁油然而生,为这位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的美籍华人的书法功力而叫绝。 二山门系元代建筑,称“断梁殿”。因殿中“正梁”(承重梁)是由两根木料拼接而成,且全部建筑不用任何金属构件紧固,只用竹、木钉嵌接;建筑手法上,采用了菩萨顶、棋盘格、琵琶吊、斗拱等工艺,起到了顶力和吊力的作用,分担了屋顶对大梁的压力。断梁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仍然坚固如初。“断梁殿”里悬挂着两方白色的匾额,一方为“大吴胜壤”,传说为南朝太学博士顾野王书。另一方为“含真藏古”,是梁漱溟先生九十三高龄时所书。这四个字出自东晋画家顾恺之的《虎丘序略》中:“虎丘山者含真藏古,体虚穷元。”一句。梁老先生用这四个字为虎丘书匾,是在喻示世人,虎丘有古墓、古泉、古寺、古塔;有真山、真水、真人、真事。静中见真境,淡中识本然,“含真藏古”怕是对虎丘最精准的写照吧。

过二山门,沿着通往虎丘山顶的石级慢慢缓行。你会感到自己正在意会着一种返璞归真的超然,你会感到一种古朴清幽之美已经悄然袭上你的心头,你会感到自己的心脾皆爽,仿佛沉浸在陶然无我的境地。 山路两侧的景观令人目不暇接,这里的一块石头,一眼清泉,一座石亭……,总要衍生出一则美丽的故事。虎丘在这里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人们呈现出一帧帧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融山水和历史于一体的秀美画卷。这些知希之贵的文化瑰宝,令我心倾神驰,敬畏自然,敬畏历史,敬畏“真”,敬畏“古”的情怀也油然而生。

山道的西侧有一口很神奇古井。相传是一个憨厚小和尚发现了这口水井,并用此井之水治愈了自己失明的眼睛,故曰“憨憨泉”, 据说此泉通海,一年四季井水不枯。山道东侧,有一块褐色椭圆的石头,中间有一条缝隙,断面笔直光滑。传说春秋时期干将和妻子莫邪铸成了一对雌雄宝剑。把雌剑交给吴王阖闾,阖闾见这把剑寒光闪闪,连声称赞,手起剑落,将身边的一块巨石斩为两段。后人就将这块石称为“试剑石”。再前行,山道的左侧有“枕头石”,相传晋时高僧生公曾在此枕石而眠;还有一种说法,为唐伯虎携秋香来游虎丘,走累了,就枕在大石上小憩。“枕头石”旁置有一桃形石块,上刻“仙桃”二字。传说,这石桃乃是孙悟空所盗之“蟠桃”。 前行数步,矗立着一座石亭,石亭筑在高出地面近两米的台基上,亭中立有一石碑,碑上有“古真娘墓”四字。贞娘为唐代名妓,不甘污辱而自尽,像钱塘名妓苏小小一样,贞娘也倍受着文人墨客的青睐,唐朝诗人李绅、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均有诗颂之。“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自己虽不是什么文人墨客,亦在真娘墓侧默立了许久,为这位洁身自好的薄命红颜而悲悯、而叹惋、而默悼。真娘墓近处的“孙武子亭”,是建国后在孙武子祠遗址上修建。传说,孙武曾在此演绎了怒斩视军令如儿戏的吴王二宠妃故事。

山道忽然开朗,迎面一盘陀石突起,平坦如砥,宽达数亩,气势恢宏。相传阖闾墓筑以后,夫差怕泄漏天机,把千余工匠杀死于此,鲜血浸入石中,变成了暗紫色,遂称“千人石”。我不喜欢这个充满杀气和血腥的说法,而对晋高僧竺道生在此讲经说法的故事情有独钟:生公在此说法,石上千人列坐聆听,连旁畔白莲池里的一块顽石,也豁然确斯,点头称是。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就源于此。站在“ 千人石”上四望,但见松柏蒼郁,危岩陡壁,轩阁迭连,古塔巍峨,但更令自己惊采绝艳的,是那些或铁划银钩,或腾挪跌宕,墨酣四溢的历代文人、名士的摩崖和记游题刻,它们以独有的气势和艺术魅力,与悠古、浑穆的虎丘完美地结为一起,馈与人们一种自然的、和谐的、超俗的,绝美的享受。

虎丘的名人摩崖主要分布在前山的剑池、白莲池、第三泉一带,那些不同历史年代的摩崖,弥山跨谷,比比皆是,赏阅着那一面面精美的刻石,就是对虎丘壮丽奇景的绝好释读。如北宋绍圣年间吕升卿所书之“憨憨泉”三正书大字;清两江总督范成勋所书的“铁华岩”三字;明代苏州知府胡缵宗所书的“千人坐”三字篆书;唐代李阳冰手笔的“生公讲台”四个篆字;署名“芝南”,未知何许人手书的“第三泉”行楷大书;还有“山水之曲”、“蛟龙听法”、“山高水深”、“白莲开”等,端整古秀的摩崖大字……。

众多的摩崖中,最具影响的当推“月洞门”旁“虎丘剑池”四个擘窠大字,字径一米,朴茂沉着,刚劲方正。其右上隅为明人马之骏于万历甲寅(1614)所书题跋,明确了“虎丘剑池”四字为颜鲁公书。也有传说:----因岁久剥蚀,“虎丘”二字为后人摹补,因此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 跨入月洞门,只见两侧石崖陡起,石崖上布满苔藓,蔓枝。石壁中间是狭长的一泓清泉,宛似一把平放的宝剑,散发着熠熠冷光,丝丝寒意,令我感受到了一种阴森、肃杀而神秘的气氛,这就是所谓的“古剑池”。史载:“阖闾葬其下,以扁诸、鱼肠等剑三千殉葬,故以剑池名”。 两千多年来,人们出于各种动机,挖空心计觅寻阖闾墓,越王勾践来过,秦始皇来过,三国孙权也来过,都是空手而返。明正德七年,苏州大旱,剑池干枯,唐伯虎和辞官的王鳌同游虎丘,在剑池发现一个三角形洞口,“千年神密,一旦露显,可悼也已!”这是发现墓门的首次记载。1955年,为了保护斜倾的虎丘塔,工作人员在疏浚剑池淤泥时,亦发现了三角形洞口,和唐伯虎的记载相符,考虑到虎丘塔的安全,最终没有进行发掘,因此墓穴的真伪,规模,藏宝等,至今仍是一个谜团。望着剑池迎面石壁上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风壑云泉”四字大字,我硁硁之愚,偏执地认为:岁月消逝,烟云事散,吴王阖闾的尸骨怕早已化成了灰烬,干将、莫邪等利刃也怕早就失去了锋芒。“平坐游览遍天下,游之不厌惟虎丘”, 其实,对我们来说有“虎丘”的真切、有“剑池”的悠古,足矣了,我们无需解开那个神秘,深邃、扑朔迷离的谜团,还是让阖闾墓之谜永远萦绕在世人的心头为好。

我们循着石级而上,经“可中亭”,过“解脱门”,跨 “双井桥”,双井桥高悬在剑池上方十数米处的崖壁上,建于南宋,为单孔拱桥,桥面由块大青石板铺就,桥上有两个并列的圆孔,可以用吊桶向剑池提水,是虎丘著名的历史景观。过桥西行便是驰名于世的虎丘塔,亦称“虎丘云岩寺塔”。虎丘塔为七级八面,塔身全为砖砌,屋檐为仿木斗拱,飞檐起翘。虎丘塔现高47.5米,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近300年来,由于基础的原因,古塔不断向西北倾斜,逐成为中国著名的斜塔,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建400余年。近年经过多次加固修缮,可喜的是,塔身不均匀的沉降得到了控制。近距离仰视虎丘塔,更能品读到它的巍峨、悠远和厚重。更能体味到它的静谧、空朦和安闲……。

伫立在虎丘塔畔远眺,如幻似梦,如诗如画的景致尽收眼底,令我感受到一种恍然隔世的缥缈和神秘;也令我享受到一种到清澈无尘,绝俗淡远般的宁静,虎丘令我迷惘,更令我敬畏。我双手合十,顶礼膜拜,敬崇虎丘的“古”;敬崇虎丘塔的“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