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淫

 助人为乐图书馆 2014-07-19

六淫

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中文名 六淫
内 容 风、寒、暑、湿、燥、火
外感性 六淫为病,多侵犯肌表
本 质 外感病邪的统称
首 见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季节性 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

六淫是指、寒、湿六种外感致病因素的统称。

“六淫”之名。首见于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他说:“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又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六淫的“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六淫”亦可理解为六气太过,或令人致病的六气。“六淫”之名可能是从《左传·昭公元年》医和所说的“天有六气……淫生六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和《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的“风淫于内”,“热淫于内”,“湿淫于内”,“火淫于内”,“燥淫于内”,“寒淫于内”中概括出来的。《左传》六气分为四时,与《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的“六气分治”,即是说在一岁之中,有风、热(暑)、湿、火、燥、寒六种气候分治四时,是一致的。《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又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张介宾注:“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化于天者也,故为天之阴阳。”

1,外感性:六淫为病,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所致疾病,统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但是,也有一个季节可有多种邪气致病。

3,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区密切相关。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病。

4,环境性:六淫致病与所处环境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久居潮湿环境易患湿邪致病;高温作业者常见燥邪或火邪致病等。

5,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发病,如寒邪直中脏腑而致泄泻;又可两种以上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热感冒,寒湿困脾、风寒湿痹等。

6,转化性:六淫致病虽各有特点,但不是孤立的,它还可以相互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其病理性质可发生转化--------如寒邪可郁而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六淫之邪皆可从热化火等。引起转化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人的体质不同;二是治疗不当。[1]

1、六淫与六气: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六气的运动变化称之为六化,决定了一年四季气候的不同,即春风、夏暑(火)、秋燥、冬寒、长夏湿。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对六气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使人体发病。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如六气的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急骤冷、暴热等),机体不能适应,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当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风、寒、暑、湿、燥、火乘虚而入,导致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为“六邪”。因此,是六气还是六淫,主要与机体是否发病有关。

2.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

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内生五邪的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及其病理反应相似,但为区别于六淫之外风、外寒外湿、外燥、外火(热),故冠以“内”字,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邪的临床表现,一般都没有表证,多表现为或虚证或实证或虚实夹杂证外感六淫作用于机体后,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多有表证,而且多属实证。单纯暑邪伤人,一般无表证可见,但常兼湿邪,称为暑湿,则有表证。只有外邪直中时,才径见里证。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一为致病因素,一为病理结果,虽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六淫伤人,由表人里,损及脏腑,则易致内生五邪之害。内生五邪,脏腑功能失调,则又易感六淫之邪。

风邪

凡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点的外邪即为风邪。风邪侵犯人体多从皮毛而入,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为寒湿燥火(热)等邪的先导,故为“六淫之首”。

风邪的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轻扬、向上、向外、升散,风邪侵犯机体可致机体腠理疏泄开张,表现为汗出恶风之症;从病位而言,风邪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2、风性善行数变。风邪具有行无定处、病位游移的特点。善行,是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不定,易导致四肢关节疼痛,即为“行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3、风性主动。即风邪具有善动不居的特点。4、风为百病之长。原因有二:其一,风邪最易兼他邪合而伤人。其二,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寒邪

凡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的致病特点:1、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邪凝滞。寒邪侵袭易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滞阻塞而不通。“不通则痛”,因此,寒邪易引起“痛痹”。身体“得温则行,得寒则凝”。3、寒性收引。寒邪侵犯人体可使机体的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临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闭塞,汗孔闭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二是寒邪侵犯经络,引起筋脉收缩挛急,气血不通,见关节挛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暑邪

凡夏季具有炎热向上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邪是火热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现的致病邪气。暑邪致病根据轻重分为两种:一为伤暑,二为中暑。中暑病情为重。

暑邪的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扰神。3、暑多挟湿。 夏季不仅气候炎热,而且是多雨的季节,使空气中的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

湿邪

凡具有重着粘滞等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的致病特点:1、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着。湿邪具有重着的特点,是指湿邪致病易使人体产生重着、沉重的特点。3、湿性粘滞。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症状上的粘滞,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其二,指病程的缠绵性。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易伤人体下部。

燥邪

凡具有干燥收敛、肃降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的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致病具有干燥的特点,因此也易损伤津液。2、燥易伤肺。由于燥邪秋季袭人致病最多,而秋季的所主之脏为肺,肺为娇脏,又与外界直接形通,最易受邪,因此,燥易伤肺

火(热)邪

凡具有炎热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邪。

火(热)邪的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燔灼向上,易耗气伤津。2、火性炎上。“火曰炎上”,因此火热之邪具有燔灼向上的特点,易侵袭人体上部。3、火热易伤风动血。“生风”是指热邪侵犯人体易引起“肝风内动”,热邪引起的肝风内动,又称“热极生风”。其生风的机理有两点:一是热邪耗伤津液,使筋脉失养,而出现手足颤动;二是热盛易助阳,使肝阳升动不止,阳气升动无制则化风。“动血”是指热邪为病,易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便血、皮肤发斑等。其机理也有两点:一是热邪使血行加快,迫使血液妄行横溢,容易导致出血;二是热邪可灼伤血络,使血出脉外。 4、火热易扰心神。5、火邪易致疮痈。

中医除指六淫为病因外,也将六气的特征与该病症状联系起来认识而形成病证名称,即风证寒证湿证火证燥证……等.这些病证与六淫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风邪侵袭引起外感风寒,但有的并不要外感疾病而有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如风疹块,临床表现起病急,消退快、瘙痒等,与风的“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一般多认为是由风邪所致,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也可产生与外感六淫所具有的某些类似的性质和证候特点,中医为区别外感六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燥内火内湿等。以下所讨论的以外感六淫为主,包括致病因素的特点和与病因相关的证候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均由用户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建议您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我来评价: 请评价
词条评价:
4分 (共5人评价)

合作编辑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