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学校要求高三语文教师分专题给学生出寒假作业,我承担了诗歌赏析题的任务。在选诗拟题时,我想到了曾经读过的白居易的一首七绝《忆江柳》: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在思考如何拟题时,对于白居易的《忆江柳》这首诗,我特意查了一下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发现没有收;又在“百度”上百度了一下,发现也没有对这首诗的赏析,并且也没有看到有用此首诗拟过诗歌鉴赏题的。只是发现在对唐朝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的赏析中提及到白居易的《忆江柳》一诗: 咏柳惜别,诗人们一般都从折枝相赠上着想,如“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杨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白居易《忆江柳》)等等。 这几句赏析明白地告诉我们白居易的《忆江柳》是一首“咏柳惜别”诗。这种理解对不对呢?关键是如何理解诗中“柳”的形象,以及对“攀折”的理解。如果把“柳”仅仅当作柳,把“攀折”仅仅当作“折取”之意讲,并停留在“折取”之意上,这种理解当然不能说是错的。如杜牧《送别》一首中的“柳”和“攀折”就是如此理解的: 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 一片风帆望已极,三湘烟水返何时? 多缘去棹将愁远,犹倚危亭欲下迟。 莫殢酒杯闲过日,碧云深处是佳期。 如果就这样把“柳”仅仅当作柳,把“攀折”仅仅理解为折取之意,那么白居易的《忆江柳》的意思就是: 我曾经在江南的岸边栽种了一株杨柳树,现在我离开江南已经两年了。两年过去了,我在江南岸边栽的那株杨柳树应该长得很高了吧。现在一想到在那青青的江南岸上,我栽的那株杨柳树在风中依依摇曳,也不知是哪些人从它上面折取下枝条,依依不舍地送给离别的友人。 可是,我当初在读白居易的《忆江柳》时,给我的第一感觉却不是送别诗,而是怀念诗,“柳”是有所指的,“攀折”不仅仅是折取,还有更深的意思。 先来说说白居易《忆江柳》一诗的“柳”的形象。我认为这首诗中的柳应指一位年青的女子。柳在古诗中有没有这种寓意呢?我们不妨来看几首写柳的诗。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 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是唐朝与白居易同时代且关系不错的诗人刘禹锡的《柳枝词》(这首诗实际上是刘禹锡从白居易的诗《板桥路》改编来的)。诗人与美人在桥上分别,背景是清江岸边的千条柳。这儿的柳虽然还只是美人身后的背景,不是指美人,但柳枝那婀娜多姿的形态总与美人是相衬的,极其女性化。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这是白居易写的《杨柳枝词》。从最后一句的询问当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这首诗中的柳似乎已经有些人性化了,不单单指柳了,而从诗中的“嫩”和“软”来看,杨柳显然是女性化的。 两枝杨柳小楼中,袅娜多年伴醉翁。 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这是白居易的《别柳枝》。这首诗中的柳如果仅仅当作柳之意来讲,是无论如何也讲不通了,只有当作年青的女子来讲,整首诗意才会鲜活起来。从“醉翁”和“放归”二词来看,诗中的两枝杨柳与白居易晚年养的两个歌女樊素和小蛮的境遇极其相似。 因此说,柳是可以借指年青女子的。 再说说“攀折”一词所含的深意。我认为在把诗中的“柳”理解成年青女子的形象后,再把“攀折”理解成“欺侮、摧残或蹂躏”,更会使诗意深刻。 《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词《望江南》: 莫攀我, 攀我太心偏。 我是曲江临池柳, 者人折折那人攀, 恩爱一时间。 据专家考证这首《忆江南》是唐代的作品。此词以青楼女子的口吻,奉劝男子不必多情,并以柳树自喻,表明自己沦落风尘的悲凉处境。也有人说此词是青楼女子对随意玩弄她们的男性表示强烈的不满和抗议。 正是这首词让我在读白居易的《忆江柳》时,对“柳”的形象和“攀折”理解不同,才感觉到这是一首怀念诗。 这是我国著名古典诗词学者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咏物》篇中所说的话。这话更让我坚定了我理解的理由。于是,我在选用白居易的《忆江柳》这首诗拟诗歌赏析题时,就作出了这样的设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1)有人曾说这首诗是诗人“从折枝相赠上着想”来“咏柳惜别”的。此外,你对这首诗中的柳的形象有没有新的理解,请作简析。(4分) (2)有人曾说第二句诗的“两”改为“几”更好。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3分) 并拟作了这样的答案: (1)这首诗运用了托物喻人(象征)的表现手法,(1分)用柳来暗喻自己曾费用心血培育过的一名年青女子。诗人已与她离别了两年,但诗人一直没有遗忘她,一直在想不知何人在使唤她,甚至在欺侮她。(2分)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一名年青女子的难以忘怀并为其命运担忧的情感。(1分) (2)①还是不改为好。“两”字所表达的时间明显比“几”字要短。离别的时间越短,越能表达诗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人感情越深,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甚至有一转身便思念的一刻都不能离开之意。 或:②将“两”改为“几”更好。因为改后更能凸显离别的时间长,在这么长的时间内,诗人对自己曾培育的人还能念念不忘,这更能表达诗人对自己喜欢的人刻骨铭心。 (观点1分,解说2分) 春节后,老师们在讲评寒假作业时,有一位老师又为我的这种理解提供了唐朝诗人韩翃的一首诗《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这首诗中的“柳”一语双关,表面是说杨柳树,实际是说他的爱妾柳氏。“攀折”就是欺侮、摧残或蹂躏之意。 柳氏原为韩翃朋友李王孙的爱姬,艳绝一时,仰慕韩翃的才华。李王孙知道了她的心思,就请韩翃饮酒,席间将柳氏赠予韩翃。后来韩翃及第,归家省亲,柳氏留在长安。适逢安碌山作乱,两京陷落。柳氏惧为乱兵所辱,剪发毁形,寄居尼庵。长安收复后,韩翃谴人寻柳氏,携去一包碎金并《章台柳》赠柳氏。柳氏捧金与诗呜咽不止,回报以《杨柳枝》。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这段凄婉感人的故事正是通过“柳”的形象和“攀折”的遭遇来传达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