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将员工的生产力管起来(上)2014-05-31 同济健康管理培训中心 同济健康管理培训中心 ================================= 随着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逐渐向深层蔓延,组织中员工的压力问题也慢慢开始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于压力导致的疾病甚至猝死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那么,国内的健康管理服务的现状是怎样的,如何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健康管理服务?
健康管理的历史及作用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成立时在其宪章中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与社会和谐融合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WHO定义中的健康包括生理、心理以及人际关系健康的三个维度。具体说来,一是身体健康,指人体结构完整,各项生理功能正常;二是心理健康,指情绪稳定、热爱生活、有自控能力;三是道德健康,指遵守法律,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损人利己;四是社会适应良好,指善于与人交往,能适应生活和社会环境变化。 而在1986年由WHO参与主办的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布的《渥太华宪章》进一步阐释了健康:“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资源,并非生活的目标。健康是一种积极的概念,强调社会和个人的资源以及个人躯体的能力。” 《渥太华宪章》还指出,“良好的健康是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主要资源,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给个体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保险业最先提出健康管理(Health Maintenance)的概念,医生采用健康评价的手段来指导病人自我保健,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为保险公司控制了风险,为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WHO于1988年开始着手健康促进医院(Health Promoting Hospital ,HPH)计划,并于欧洲建立了健康促进医院国际性网络(WHO European Office Barcelona)。在WHO的大力推动之下,健康管理开始成为组织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上世纪90年代,企业决策层意识到员工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及发展,这种觉悟使健康管理第一次被当成一项真正的医疗保健消费战略,企业决策层开始改变为员工健康的投资导向。与此同时,德国、英国、芬兰、日本等国家逐步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健康管理组织。 组织的健康管理,就是针对组织的健康需求对组织的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组织可以通过这个过程,有效地促进组织成员的健康,从而为组织创造和谐的环境,避免不必要的内耗,从而为组织创造价值。 2002年Schneck P的研究发现,人群中最不健康的1%和患慢性病的19%共用了70%的医疗卫生费用,而最健康的70%人只用了10%的医疗费用。研究还发现:80%的医疗支出用在了治疗那些可预防的疾病上。这意味着对于组织来说,那些需要昂贵治疗费用的疾病,如心脏病和糖尿病等,如果可以实施有效的健康管理,便可能节约大量的医疗费用,同时减少病假对于组织的效率的正面影响则更为重要。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疾病预防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通过有效地改善生活方式,80%的心脏病与糖尿病,70%的中风以及50%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的。而有效的健康管理能够帮助慢性病患者降低50%的患病几率。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6 年的报告显示了美国实施健康管理的效果:1.发病率下降:脑卒中(中风)75%;高血压55%;糖尿病50%;肿瘤1/3;2.使美国人的人均寿命延长10年;3.如果采用医疗方法要使美国人均寿命延长一年则需要数百亿至上千亿美元。 美国职业和环境医学学会(ACOEM)把健康和生产效率综合起来,将健康和生产效率管理定义为:“针对员工全面健康的各种类型的项目和服务的联合管理,包括所有的预防项目和服务以及员工在生病、受伤、或生活和工作关系失衡时会寻求的各种项目和服务,如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员工赔偿,员工生活和工作关系失衡协助项目(EAP),带薪病假,健康促进和职业安全项目。健康和生产效率管理也指所有能够促进士气,减少离岗,增加岗位工作效率的所有活动。”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健康管理实际上管理的是建立在组织成员健康基础之上的组织的生产力。 近年来,健康管理在欧美国家影响日隆,如美国杜克大学的Ralph Snyderman 教授提出的“预期式的健康照护”(Prospective Health Care, PHC),包含了预测评估、个性化、预防以及病患责任(Prediction, Personalization, Prevention and Patient responsibility)的4P健康照护方式,杜克大学在2005年成立了“预期式健康照护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Prospective Health Care)与“预期式健康照护俱乐部”(Prospective Health Care Club)。“预期式健康照护研究中心”以基因体学、蛋白质体学、代谢体学与生物资讯等科学作为基础,从分子层级的检测资讯作更准确的危险因子评估,提供个性化的预防措施,期望能预防或延缓慢性疾病的发生。而“预期式健康照护俱乐部”则是由大学生发起的健康促进团体,不但从课程设计上带入预防性健康照护的概念,定期发表研究结果,并举办研讨会,促进医界、学界与产业界人士共同讨论与推动预防性的健康照护,更推动社区服务,指导大众如何建立健康的采购习惯,选择更健康、更适合自己的食物。 在东方,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 四季调神大论》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唐代孙思邈将能治未病作为最好医生评判的标准:“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的理论数千年的历史传承让中医“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