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春的梦想《教育孩子,家长要意见一致(原创)》
教育孩子,家长要意见一致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一:我婆婆是个医生,所以非常注重卫生,在这方面总是给孩子提过多的要求,而我和丈夫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不用那么讲究。因为这些事情,我常和婆婆闹意见。 案例二:我想给孩子吃些营养品,可丈夫说,他小时候就只吃饭,也长得聪明健康,因此不需要给孩子吃那些营养品。 案例三:我的孩子很瘦弱,总是被别人欺负,不是被打就是玩具被抢,孩子的奶奶就跟孩子说要还手,要把玩具抢回来。我觉得这样非常不好,可是又没有别的办法,总是跟他奶奶杠上。 案例四:我是一个比较严格的人,希望孩子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吃饭、睡觉都是要按时的,不要打乱孩子的作息规律。但是孩子的爷爷却说,孩子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应该按照孩子的需求,她想干什么就让她干什么。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每一位长辈都是十分爱孩子的,关注和孩子有关的每一件小事,但就是因为在对待孩子的这些小事上彼此观点态度不一样,产生分歧,但也就是这些小事,有时还可能导致家庭不和睦,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如,孩子犯了错误,做父亲的想树立规矩,当他批评孩子时,母亲却站出来保护孩子。这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本来还没有打算要哭的孩子一看有母亲保护他,往往就会放声大哭,任家长怎么劝也劝不住。这就是分裂的家庭教育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一定要保持观点的一致性。如果爸爸是一套教育方法,妈妈是针锋相对的另一套教育方法,这样“1+1”的结果是等于零。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容易极端。家长应该对这个看似不大的问题引起重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瞬间,你看孩子,也就看到了你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教育了你自己,并检验了你的人格。” 教育孩子,家长如何做到意见一致呢? 应该说每一位家庭成员不管谁对谁错,都是为了把孩子教育好。所以教育孩子不管听谁的,只要是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遵循孩子成长规律的,就是可行的。全家人必须树立一个共同的养育孩子的观念,才可能把孩子教育好。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方法一:家庭成员应给予孩子同样程度的爱,保持趋于一致的教育态度。在孩子面前对家庭成员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评论谁对孩子关心,谁对孩子更爱,因为大人的每一句评论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灵,在孩子的心理会投下谁爱我、谁不爱我的阴影,并且影响将来孩子处理家庭关系的问题。 方法二:孩子需要固定场所生活学习,需要固定的人来带他们。切忌孩子今天在爷爷家,明天去姥姥家,后天去姑姑家,大后天去姨妈家等;同时也切忌孩子今天妈妈带,明天爸爸带,后天爷爷奶奶带,大后天姥爷姥姥带,实在没人就随便交给保姆或他人带。因为这样会给孩子留下居无定所,无人管我的不好印象。 方法三: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家庭成员首先要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严重性,再适当地引导他改正错误,而不是父亲这样说,母亲那样说。如果父母双方都认为自己说的是对的,最后势必造成谁的话孩子都不听。父母也切记不可在孩子面前互相埋怨,如果确实有不同意见,可以背后再讨论。如果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犯错误和父母有关,甚至认为是父母造成的。 方法四:求同存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任。成年人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经历不同,教育的观点不可能在对待孩子的事上都能达成一致,到具体的教育孩子的事情上要“求大同,存小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任。既然细节无法统一,大观念就要统一。对于意见不一致的问题,在孩子面前不要彼此争执不下,不让对方。两个大人可以时候,在孩子没在场时沟通一下,交流意见,谁对就要遵从谁的意见。 方法五:在教育孩子上,家长可以进行合理的分工。当然这里不是指非常明确的分工,而是相对的。比如,做妈妈的因为生活细心,可以多侧重对孩子的“养”,多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等问题;作为父亲的因为较为威严,可以多侧重对孩子的“教”,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在校情况等。这样,夫妻配合,有各有所侧重,教育又轻松,家庭又和睦,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保持意见一致,这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