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的起承转合

 老榆树_yhgek 2014-07-21

古人说,文章要分“起、承、转、合”四步,一般作品都是这般行文的。其实,古代诗歌也都是这样。弄清楚这一点,可以帮助理解全诗的意思和妙处。

(一)比如说《春晓》诗,只有五言四句,其层次便是:

1.春眠不觉晓---“不觉”而“觉”,“春晓”已临。这是“起”,扣《春晓》诗题。

2.处处闻啼鸟---承上句“觉”字,引申出“闻”来:好一幕群鸟争呜的春晓之景!这是“承”。

3.夜来风雨声---偏偏由“春晓”转向“春夜”;这所闻之“声”也是因“眠”之“不觉”、由“闻”而得来的。这便是“转”。转进一层,宕开一笔,写出新意。

4.花落知多少——这是“合”,扣合“春晓”诗题,照应第一句句意,使全诗扣合得不露痕迹,浑然一体:微雨过后,群鸟争鸣,春眠醒来,点数落花,别有一番生活情趣。

(二)再看一首小诗,李益的《悯农》:

1、锄禾日当午——起。当午锄禾,赤日炎炎,足蒸暑土气,其“农”可“悯”,扣题。

2、汗滴禾下土——承。“日当午”而锄禾,自然汗下如雨,不及擦拭,其情可哀,承题。

3、谁知盘中餐——转。偏将笔墨从“田野”陡然转到家中餐桌,转到人心中去写。此“谁”,自然不是农夫,而是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稼穑之艰难者们。此“知”问的是常识、常情,问得好,逼出主题。转也转得妙,转得自然。

4、粒粒皆辛苦——合。点明主题。由“锄禾”到成熟的“粒粒”,“辛苦”是贯穿全过程的,合题也。

(三)王维诗《山居秋暝》: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起。“空”字为全文定下情境基调。“空山--晚来秋”,切“山居秋暝”之题,破题。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承。一片空明,一片宁静。铺绘晚秋、秋晚之景。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转。以动写静,以“有人”形“无人”:天籁也,非人声。天下安得此清纯妙境?不过,我想问:此老特长为“诗中有画”,何不画一“老翁独钓”之类,而要画此翠竹青衣之碧荷少女呢?毕竟是从长安红尘中来者---故下句点明“王孙”。

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合。点明题旨:愿借此空明清纯之界,安顿我的灵魂;而“王孙”之“可留”,与“莲动下渔舟”者恐怕也有关,何况“她”是生活在明月清泉翠竹红莲之中的呢!这正是“山居”的妙处。结题,笼罩全篇。

(四)再看杜甫的《天末怀李白》:

1、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起。“如何”一句,最见关切怀念之情。破题。

2、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承。接上句“意如何”语意而铺开,关切愈深。替对方设想:一路凄凉,一路孤寂;一路忧思,一路不测,你何从排解?又何处可依?

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转。宕开一层,转出深意。文章憎命达,优闲无好诗;这等深历世事之语,“诗仙”本人恐怕是虑不及此的,更见作者为友人设想之深之细之切了。苦难成就诗人,或许是天老爷要“玉汝于成”吧?我老杜在天边为你祝福;不过,你自己也要当心“魑魅”,千万保重。

4、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结。总结全篇,点醒题旨:“冤魂”,何世无之?千古同慨!唏嘘感叹之声,溢于言表。末联回应了首联“君子意如何”之问:千古仁心,永远共鸣。

说明一下:李白流放于夜郎,需途经楚湘,乃屈原故国故居故处之所在,自然引发联想,而不必深究李白是否去过“汩罗”。

(五)再看毛泽东的旧体《长征》诗: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起。 “不怕”为全诗定下豪雄劲节的基调。以最普通、最平凡的字眼勾勒出最有力度的铁笔画。“万水千山”,大气磅礴,点“长征”之题。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泯丸——承。写“长”途远“征”的展开。挥师挺进,势比破竹。化艰辛沉重之远征为轻松随意之速行,豪雄气度直贯全篇。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转。一个“暖”字,写尽红军突破追围堵截,在金沙江畔略事休整、展望前程时的喜乐、和悦、轻快的心情;一个“寒”字,写尽红军千军万马涌堵于悬崖峭壁之下、急迫待渡时的焦急、忧虑、紧张。面对滚滚激流,悬空铁索,对面又是弹火纷飞,万千兵马,命悬一线,命悬一夕,当年石达开不就在此全军覆没的吗?能不紧张而生“寒”意!?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合。“喜”,“尽开颜”,挽合首联“只等闲”,切“红军长征”之题。

可见,长篇巨制和短诗小什,原都依循着同一行文规则,这叫“思路”。诗句思路清晰,是起码要求,散文当然也是这样。有人强调“诗的思维是发散的,跳跃的”;此论实在不敢苟同。它对初学入门者尤为一种误导,是要戒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