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赤城独石口长城遗迹

 司敬雪书院 2014-07-21

    “五连墩”是长城上一种独特的烽火墩台建筑,在西北长城上有少许分布,而在东部长城上则相当罕见。近日,有人在赤城县独石口的山上发现了一座高达7到8米的大墩台,在其南侧的斜坡上,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着5座小墩台。据专家考证,这正是一处长城“五连墩”遗址。

    

    

    探访长城遗迹

    赤城县独石口,在赤城县城北50公里,地处赤城和沽源交界位置,因南有独石屹立平地,上有独石庙而得名。它是外长城南北的交通要口,形势险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上谷之咽喉,京城之右臂”之称。5月1日,独石口天气格外寒冷,风力很大,乱云飞渡,空气透视度良好。

    “长城小站”是一个以宣传保护长城、研究考察长城资源的民间志愿者组织,他们的足迹遍布诸多知名的和人迹罕至的长城沿线。这一天,冒着寒风,长城小站志愿者“司令”等一行人来到独石口一带的山上探访长城遗迹。“司令”,本名马自新,70多岁,喜好长城及摄影。马自新现居北京,早年曾在张家口驻军某部服役,与张家口的山山水水有着特殊的感情。每逢假日,他都会同长城小站网友及长城爱好者到北方山区探寻长城遗迹,当然踏上张家口这块乡土的足迹更是难以计数。

    当天上山时,“司令”和“都市丽人”走在最后。当大家一边领略着山高天阔的壮美河山时,一边不忘留心着长城沿线的每一处遗迹。走到位于独石口镇正西方向约8公里处的山上时,“司令”无意中发现地面上有片石垒砌的痕迹,他立即俯身仔细查看。这时,“都市丽人”又喊了起来,“好像前面还有!”

    “司令”顺着声音向前望去,片石的残迹从远处已不好辨认,可能年代久远风化严重,加之植被覆盖,走近之后,才看到一字排开的几个石砌小墩的残留痕迹。于是,“司令”与“秦力”等人逐一查看,最后确认有5处片石垒砌的痕迹。

    此时,“司令”心中一阵惊喜,他立即联想到近期网友在长城小站上发的《五连墩》、《十连墩》的帖子:“这很可能是‘五连墩’!”。

    何谓“五连墩”?“司令”为何对它如此感兴趣?

    

    发现“五连墩”

    “五连墩”是长城上一种独特的烽火墩台建筑,它不同于常见的单体建筑,是由一座大的烽火台带5座小的烽墩组成的墩台组。

    这一发现让众人顿时惊喜,因为这种墩台组通常在西北长城上有少许分布,如甘肃、宁夏等地,在河北乃至整个东部地区非常罕见。 随即,“司令”等人进一步查看了独石口长城“五连墩”大墩与长城墙体的关系、大墩与小墩之间布局以及“五连墩”前后左右的联系与朝向等,最后,他们初步认定这是一处“五连墩”遗址。

    从司令等人发现“五连墩”的位置向东眺望,山下的独石城一目了然,中间没有任何阻隔视线的物体。很显然,这座主墩台和五个小墩台构成了这一带的敌情传递枢纽,是一处极为重要的防御设施。

    据与“司令”同去的网友“一根筋”介绍,这处长城位于独石城正西方向约8公里的山顶,制高点是一座巨大的墩台,带两层石墙,墩台以北相隔2米,有张家口地区长城的精华地段——孟家窑长城东西蜿蜒而过,墙体高度在5米以上,基本保存完好,观之令人震撼。墩台南北山下各有孟家窑村和三棵树村,北边一条大沟直通关外,属极冲之地。在墩台南侧的斜坡上,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着5座不起眼的石砌小墩台,之间相距9到11米不等,最北边的一座与主墩台相距54米。

    发现赤城“五连墩”以后,每个周末“司令”都会同几个志愿者前去“五连墩”附近转转,希望再有新的收获。每次回来以后,他们都整理出测得的数据,再把拍的图片和写的随笔传到“长城小站”上和网友进行交流。6月14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长城专家成大林在“司令”等人陪同下亲临现地,调查确认这些长城遗址确为“五连墩”。之后,他们用GPS等工具对现地进行了测量、定位、标定。

    

    消逝的防御功能

    据“长城小站”的志愿者介绍,他们常年从事长城考察,在河北境内亲眼见到“五连墩”遗迹,还是第一次。五连墩是长城上不多见的“通信枢纽工程”,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百年前就有外国人关注并拍摄过它,那时候还比较完整。当前,有的已经荡然无存,有的还有一点遗迹。 近几年有一些长城爱好者也特别关注、寻找和拍摄了西北地区五连墩现状的片子。

    烽火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以快速传递消息的高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一种通讯设施。遇有敌情,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传,互递讯息。自长城出现后,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合,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烽火台多建于高山顶部、山口的转折处,道路的转折处。“五连墩”是烽火台诸多形式中的一种。

    “五连墩”是明代极为重要的传警防御设施,清代仍有使用。关于五连墩出现的年代,目前不确定。关于“五连墩”的使用,明成化二年(1466)有法令规定:“令边候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可见五连墩的设置、使用意义重大。

    赤城自古为军事重地,历史上战火不断。元代成为连结上都和大都的主要驿道,明代被称为“京畿屏障”,护卫北京。

    据了解,赤城存有不同时期的长城,目前全县共有长城约690华里。目前,有史料可以确定的就有北魏、北齐和明长城。

    赤城长城的兴盛与没落,一直跟随其拱卫北京的战略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事实上,自清代撤消长城防务后,赤城境内的万里长城就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中。

    目前,还能看得见墙体和保存较完好的长城已不多了。

    又有新发现

    独石口是明朝屏障漠北的塞外雄关之一,它和古北口、喜峰口合称为“塞上三口”,有“盖京师之肩背在独石口也”之谓。据史料记载,独石口明正统末陷于瓦剌部,景泰三年(1452年)恢复。后屡次增筑,万历年间(1573-1620年)修治后,上北路参将驻此。至今城基本保存完好,用砖石砌筑,十分坚固。正因有着辉煌的历史,独石口也给后人留下了诸多遗迹。

    风光旖旎、古迹众多的独石口,在吸引了许多游人目光的同时,也让“长城小站”的志愿者对它青睐有加。7月16日,“司令”、“秦力”和“都市丽人”等人再次赴赤城县独石口镇正虎沟村东西一线探察长城现状。这是一次惊喜之行,他们又发现一处“连墩”遗址。这是在首次发现“五连墩”之后的又一次新发现——正虎沟东山长城“七连墩”!

    当时,由于“司令”体力不支,随“秦力”和“都市丽人”等人之后向正虎沟东山(海拔1624米的高地)上的烽墩前行。走在最前面的“秦力”突然高喊:“这里有‘五连墩’!”

    大家异常兴奋的赶上去察看,因为有了上次发现“五连墩”的经验,他们认定这次发现的同样是“连墩”遗址。经过仔细量读和察看,是一个大墩带七个小墩。大墩在北,七个小墩在南,一字排列,比较规整。“就是连墩遗址!而且还是‘七连墩’!”,“司令”高兴地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