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器真假科学鉴定方法

 无影一游 2014-07-21


 以前,老古董商鉴别青铜器,靠眼看、手摸、耳闻、鼻嗅,甚至舌舔,现在,专家用的是先进的科学仪器,甚至激光。而作为一般的爱好者,要识别一件青铜器的真假,到底该从何入手呢?

  中国文博网给你几点小提示:

    一、看锈色

    青铜器经过几千年流传,至今大致有三种方式:入土、坠水、传世。行家们说:“(青)铜器坠水千年,则绿如瓜皮,而莹润如玉;未及千年,虽有青绿而不莹;未入土水之传世铜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青铜器,由于铜质差别及各地土质、水质的差异,入土青铜器的锈色也不尽相同,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拿到一件青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这时再做进一步的审定,把手搓热触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铜腥味,因为千年古铜是无铜腥味的;还可用热碱水洗刷,伪锈就会脱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脱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盐卤味,也是伪锈。

    二、凭手感、听声响

    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重就要引起注意了,当然,这全凭经验。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清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三、辨花纹和款识

    这是鉴别青铜器真伪的一个重点,夏代青铜器花纹简单;商代的花纹则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西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花纹则清新活泼,富于生活气息,秦汉重实用,花纹少且不及前代精细。另外,还可以从不同时代纹饰图案内容的改变来推断、判别。至于款识,则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商代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优美洒脱,后期多典雅秀丽的波磔体;周朝早期沿袭波磔体;春秋时书体有肥体和瘦体,还有形似蝌蚪的“笠斗文”,以及图案化的“鸟虫书”;战国金文字体大多不考究,但也有字体竖笔引长下垂,末端尖锐的“悬篆”雏形;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掌握了这些,若一件号称三代时的铜器上却出现了小篆字体,那就出笑话了。另外,还可根据铭文字数的多少、内容来判定。

    四、看铜质与器式

    铜质的鉴别较简便,翻看青铜器的足底,若出黄铜质地,则是伪品;足底若已伪制了铜色,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除要记清楚青铜器的器式、名称外,还要了解什么年代铸什么铜器、什么样式的铜器是什么年代铸的。例如钫,钫是方形盛器,是战国末期出现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锈色制,为伪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盖的鼎则不大可能是三代物品。

   五、闻味、手搓

   真正的千年古铜无论传世或出土品,均无刺鼻的酸、臭、呛等异味。出土生坑品稍带土腥味,但因千年以上的土层与铜器的氧化物已牢结一体,青铜本身和锈蚀的气息已基本被吸收,如仔细闻辨似乎有一种接近甜味的感觉。过去的老古董商有的用舌舔,不太卫生,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用手在器物上反复快速搓摩,待搓得指头发热时,再闻手上的气味,老东西有陈旧器物那种类似发霉的甜味,新货则有酸、呛之气。

六、从铭文上入手

  商周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方法是另外做一块铭文范镶嵌入主体内范中。有的铭文范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有的嵌得较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蕞器组的铭文皆是如此。商周青铜器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有的还要画好线条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铭文横行直行都比较规整。范土的铭文是阳线条,而铸成的铭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觉,同时在字口内具有磨砂玻璃那样均匀的无光感,字体笔画的转折处,呈非常自然的圆势,而从事在陶范上刻铭文的技工,技术很高超,书写也很流利。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出现整篇刻上去的铭文,原刻的文字是当青铜器脱范不久刻上去的,因古时无钢刀,就用小轮子在铜器上琢磨出来,所以字体比较光洁,只有琢磨痕,而无刀痕。宋代以后人们在很多没有铭文的青铜器上作伪铭纹,作伪铭纹是用刀刻的,一笔要刻上好几刀,往往会留下刀刃的痕迹。

  鉴定铭文真伪,除仔细观察原铭文附近有无改凿、改刻以致字体不一、表面高低不平、补上伪锈等痕迹外,还可以从铭文的铸造方法来鉴定。后刻的铭文字体比较拘谨、呆板,字口内有或隐或显的刀凿痕。而用翻砂法铸造的青铜器,泥料颗粒比较粗,铭文笔画的表面与细腻的范土铸造不同。

    鉴别铜器,是一件繁琐而艰难的事,但只要掌握了要点,多看、多记、多思、还是能鉴别出真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