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曼 拾遗——盛唐将星高仙芝

 木立 2014-07-21

昨天(应该说是前天)我看百家讲坛,本来想着好好听听蒙曼教授介绍介绍高仙芝的,从电视里听别人讲讲这位将军感觉应该不错,结果很令我失望哦。不过想想也应该,本来就是主讲唐玄宗的嘛。所以我决定自己和自己说说。

还是先从蒙曼讲的潼关前线说起。要说唐玄宗这个,命高仙芝为主将封常清为副边令诚为监军的人事安排。真是十分合理,可以说是十分高明的。可能看完电视的人会说,这个宦官监军的安排恐怕是个馊招。由于电视节目时间有限,恐怕不会每个历史人物都讲清楚。这个边令诚可不是一般的那种,长于宫廷之中长期侍候皇帝左右的那种宦官。边令诚长期在西北监军为将作战,作战经验丰富那是见过大阵势的人,与高仙芝封常清这些西北名将是老朋友了。特别说明一下,在高仙芝走上人生顶点的那次远征小勃律国的战争中,他就是副将和监军。尤其在高仙芝凯旋而归,遭到安息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的嫉妒诬陷时,上奏朝廷说:“仙芝立奇功而以忧死,后熟为朝廷用者。”(前半句我见于旧唐书,后半句不知出处)瞧瞧多正面啊,可见这个人还算凑合吧。另外关于潼关边令诚诬陷高封两人的史实应该说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具体为什么陷害,新旧唐书的记载不一,我颇怀疑这其间有什么事。不过因为自己某些气不顺而污杀大将,总是不对的。后来他的结局,不知道蒙曼会不会讲到,我就不废话了。就一句,留守处置得当,投降变节该诛,复归挨刀活该。

 

我们先仔细说说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将星奇缘。

封常清是蒲州人,外祖父因犯罪被流放安息效命,担任胡城南门的守军,他从小就跟着外祖父颇好读书。在哈萨克斯坦的某个城堡的门洞里,一个老兵的膝旁,那个未来的大唐名将正在哼哼唧唧的看书。就是这么个寒微贫困的情况。

高仙芝是名将之后名门之后,高句丽后裔。父亲高舍鸡(这名字简直叫人喷饭)也是西北名将,从他的姓氏看应该是高句丽的王族后裔。正因如此,现在朝鲜韩国无数史家,认定高仙芝是有史以来的中亚第一名将,大加推崇膜拜。我在这里郑重说一句:再牛逼的将领也是我大唐的先锋,再牛逼的藩属也是我大唐的马仔。话说得有点远了。高仙芝二十几岁就拜受将军,与父亲同级。矗立在那个黄沙连远横空,西风纵横万里,的西北大漠之上。一个将在未来震撼整个阿拉伯和中亚的盛唐将星,手按宝剑,真可谓:正是年少,一身骨桀骜。

他们的第一次相遇应该是在安息节度使夫蒙灵察的宴会上。当时封常清年过三十仍然默默无闻,仍然在别人门下混饭。估计当时他应该躲在某个角落里,无限悲凉羡慕的注视着席上的诸位上宾。此时高仙芝已经初出茅庐拜为都知兵马使,颇受夫蒙灵察赏识与提拔,在席上真是春风得意把酒言欢。这时封常清看到了这个和自己年龄相仿,境遇却截然不同的人。他应该怎么做?像愤青一样还是默默等待?他选择放下尊严毛遂自荐,选择跟随这个在自己一生中最重要人直到共同殉难。他慷慨激昂的给高仙芝写了自荐信。他们的第一次会面,真有点刘备见庞统的感觉。旧唐书记载,高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想想,一个美貌少年纵马逐风弯弓射日的场面,怎一个“酷”字了得啊,简直就是毙了!而封常清给人的感觉,那就是怎一个“惨”字了得了,估计当时高仙芝一定很气愤,心想一个残障人士也想给我当侍卫,真是很雷人啊。旧唐书上说,封常清身体消瘦,眼睛有病斜眼,脚短跛足。就这么个形象真是没法让人接受,高仙芝很痛快很确定的拒绝了他。可封常清是个很执着的人,第二天又找来了。这回高仙芝很不耐烦的说,(吾奏傔已足,何烦复来!)我要的随从已经够了,你怎么又来了。封常清说到,“常清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公若方圆取人,则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这段我就不翻译,反正就是那些不该以貌取人的话。封常清真的怒了,后果真的很不严重。高仙芝还是没要他。于是封常清扎根在高府门前,如此数十日,最后高仙芝实在是被烦得不行了,只好把封常清补为随从。从此踏上了辉煌的漫漫征途。

    总之在此后的无数征战中,封常清表现出了自己过人的才华,建立了无数功勋。同时在高仙芝的重用提拔下高升官至节度使。他为人节俭、素有才学、行事果断、治军严整。不但是位百战沙场的将军,也是一位能吏,所以高仙芝出征,封常清常为留后使。旧唐书上记述了这么一件事:高仙芝和他乳母的儿子郑德全亲如兄弟,他也是一个郎将,家里的事都托付给他。郑德全认为封常清出自高门,所以经常轻蔑瞧不起封常清。封常清将他招到使院,呵斥道“郎将须暂死以肃军容”杖责六十。当时高仙芝的乳母和母亲都在门外哭诉求情。高仙芝从前线回来后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惊讶,但因为封常清是整肃军法也就什么也没说,封常清也没有谢罪。两个人还是像从前一样,高仙芝依旧提拔重用封常清,封常清也依旧忠实尽责。

现在大家再回味一下,蒙曼讲的那个高仙芝赴死时的情景。高仙芝看着已经死去,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血战沙场的兄弟。他冰冷的身体被裹在粗席里,没有任何荣耀与悲壮。他说:封二,你从低微到显著,我看着你成为我的判官,又接替我成为节度使,今天又同我一起死在这里,这是我们的宿命啊!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里是个什么感觉,对自己的人生境遇是不是有所感慨,反正我是很感慨的,读史经常能让我有此感觉,呵呵……到现在我认为,应该可以拍一个很悲切的文艺片。下面就是高仙芝的传奇战功了,我认为可以拍一部史诗片。(我求求那些导演了,你就放了三国吧!给那些死人点活路,行吗!)

 

正如蒙曼教授所说的,唐玄宗时期执行“西攻东守”的战略。这个战略被东西两个名将执行得完美而彻底。但我认为也正是由于到天宝年间没有及时调整这个战略,导致了两个战场的逆转。安禄山使帝国的东方很稳定,但他也因此逐渐做大,河南河北基本无武备可言。高仙芝征服了帝国的西方,西域、吐蕃成为藩属,中亚各国为之震慑,这本来已经达到了唐帝国所能控制的最大范围,应该保持稳定,远播德政弘扬文化。但高仙芝还是一味在西方争霸,使中亚许多小国只是惧于他的武力之下。应该有许多人知道“怛罗斯之战”,想必会为唐军战斗力之强悍,以寡敌众的气概骄傲不已。但请大家想想,当时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刚刚建立,正规军主力除了要与拜占庭帝国对峙,还要镇压各地的骚动。阿拉伯何以会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集中如此之多的军队组成“联军”,围歼唐军。其实由此可见,即便没有此役,人心所向以后伊斯兰文化的入侵,已经注定唐帝国不可能在中亚以至在西域站住脚了(当然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这本来应该是文章的结尾,不过还是先说吧,我发现越写越多了。

 

在开始讲述这位传奇将军之前,最有必要介绍的恐怕就是唐军的装备情况了。当时的唐军装备已经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高峰,部分弩机的射程和射速甚至远远超过英法联军使用的滑膛枪和部分线膛枪。首先唐军采用的是骑步混编的作战单位,机动性却极高。当时唐军所有的步兵都以战马代步行军,只在作战时才下马组成方阵向前推进对敌,是标准的“战马化机动部队”。估计要是亚历山大按照这样装备部队的话,全世界都搞掂了。当时唐军野战常用的阵形之一是“锋矢阵”,冲在最前面的是手执陌刀(一种双刃的长柄大刀)、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接着是步、骑兵突击,后列则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击溃对方。陌刀的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肉搏时威力不减。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和横刀。唐代改进了冶炼技术,灌钢法取代了百炼法,使铁制战刀更加锋锐。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轻,但防御力却有所提升。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唐军的抛射兵器——弩,中国的弩早在秦汉时期便已独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与威力远非寻常弓箭可比。为了弥补弩射速低的缺点,秦汉以来的军阵中一直是弓弩兼有。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此外还有攻城使用的床弩,史载车弩“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

 

我还是先说说高仙芝最为值得称道的“远征小勃律国”如果不愿意听我说的话,这个史书和网上都有详尽的记述,基本也没什么模糊的地方。唐玄宗天宝年间,突厥威胁已经被基本解决,唐和吐蕃的争夺集中在葱岭地区,当时这一地区有两个主要的强国小勃律国和大勃律国,吐蕃国王以公主许配小勃律王苏失利之,随后小勃律国及其周围二十余国归复吐蕃。小勃律国就在现在的克什米尔西北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见现在那地方打得鸡飞狗跳是有道理的。唐朝几任节度使数次征讨都没有取胜。

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下制,以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国。以下为高仙芝进军路线及用时,全部用现代地名,以便大家以后尝试自己走一遍的感觉:大军从安西首府新疆库车(龟兹)出发,经十五日到达新疆阿克苏,又经十余日到达新疆巴楚,又经十余日到达新疆喀什,随后大军剑锋南指踏上寒风凛冽的帕米尔高原,唐军翻越海拔7509米的慕士塔格山。设想一下:万余大唐精骑,在这位雄心勃勃意气风发的青年英将的带领下,迎风雪涉险川,旌旗招展战马嘶鸣,大军隐没于高原云纱雾海之中。经过二十余日的艰难行军到达新疆塔什库尔干,由于唐军选择山麓行军每名士兵都有私马驼运物资,所以保证了行军速度和后勤供应。此后大军再次向西,沿兴都库什山北麓西行(也就是瓦罕走廊北侧),经二十余日抵达阿富汗瓦罕地区,唐军继续前进转而向东又经二十余日抵达瓦罕河畔。此时,唐军已经过百余日的艰难远征,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行军,开始准备真正的进攻。沿地图应该看出唐军,应该是沿北麓西行而后转而向东出现在瓦罕河北岸。达到了战役的突然性。

高仙芝决定分兵三路,攻击阿富汗兰加尔连云堡:一路由赵崇玼统领三千骑兵从北谷进军,一路贾崇瓘统领自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和中使边令诚从护密国南下。三路按时出发如期抵达兰加尔,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堡中吐蕃守军仅有千人,又在城南15里处因山为栅,有兵八九千人,遥相声援。当唐军进至婆勒川时,河水暴涨,无法渡河。高仙芝认真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认为唐军必须尽快渡过婆勒川,否则吐蕃守军一旦发现唐军,势必做好准备,那样一来将大大增加唐军攻占连云堡的困难。于是他命令诸将挑选士兵,每人自备三天干粮,准备次日清晨渡过。将士都不敢相信高仙芝会下这样的命令,“皆以为狂”。次日清晨,婆勒川河水低缓,唐军迅速渡过了婆勒川,以至“人不湿旗,马不湿鞯,已济而成列矣”。高仙芝见此情景,兴奋不已,对边令诚说:“向吾半渡贼来,吾属败矣,今既济成列,是天以此贼赐我也”。随后高仙芝指挥唐军攻城。吐蕃守军未料到唐军能突然至此,大为惊骇,慌乱中只能依山拒战,滚木擂石如雨而下,不可攀登。高仙芝任命郎将李嗣业为陌刀将,下令说:“不及日中,决须破虏!”李嗣业手持一旗,领陌刀手自险处先登,奋勇作战,自辰时至巳时,大败吐蕃,斩首5000级,俘虏千余人,余皆逃入山谷。唐军缴获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

下一阶段的进攻,充分展现了高仙芝的计谋和胆略。高仙芝决定乘胜追击,但边令诚认为孤军深入敌境过远,惧而不敢进。高仙芝遂让边令诚率老弱士卒3000留守连云堡,亲率大军继续前进。唐军疾行三日,到达坦驹岭(今克什米尔北部德尔果德山口,在今克什米尔西北境巴勒提特之北、兴都库什山米尔峰东)上。坦驹岭长四十里,山口海拔4688米,是兴都库什山著名的险峻山口之一,下岭就是阿弩越城。登临山口,必须沿冰川而上,别无其它蹊径。这里有两条冰川,东面的一条叫雪瓦苏尔冰川,西面的一条叫达科特冰川,冰川的源头就是坦驹岭山口。这两条冰川长度都在10公里以上,而且冰川上冰丘起伏,冰塔林立,冰崖似墙,裂缝如网,稍不注意,就会滑坠深渊,或者掉进冰川裂缝里丧生。高仙芝料想:“阿弩越胡若速迎,即是好心。”又担心士卒惧怕艰险不敢下岭,便选遣20余人装扮成阿弩越城的奉迎使者,从岭下攀援而上,假称阿弩越城人前来迎接,以消除兵士的惧怕心理。到坦驹岭时,士兵果然恐惧不肯下,并对高仙芝说:“大使将我欲何处去?”话未说完,其事先派出的二十人恰巧从岭下赶到,并说:“阿弩越城胡并好心奉迎,娑夷河藤桥已斫讫。”娑夷水(即今克什米尔西北吉尔吉特之北的印度河北岸支流)即古弱水,水上架有一座藤制桥,是小勃律通往吐蕃的唯一之路,断桥则吐蕃不能入援。高仙芝奉迎之语后,假装闻讯欢喜,兵士听后,畏惧心理顿消,唐军得以迅速下岭,向阿弩越城进发。

又过了三天,阿弩越城守军果然派人前来请降。次日,唐军顺利进入城中。入城以后,高仙芝先令将军席元庆、贺娄余润率兵先修桥梁、道路。为了避免强攻造成大的伤亡,高仙芝决定用“假途灭虢”之计智取孽多城。次日,高仙芝令席元庆率1000余众行至小勃律首府孽多城下,假惺惺的对小勃律王说:“我不取你城也不砍断你的桥,只是借路到大勃律。”城中有五六个首领,皆死心塌地投靠吐蕃。但高仙芝对此也早有准备,席元庆临行时,高仙芝就曾对他交待:“大军到,百姓必定逃入山谷,你用皇帝的敕书和所赐丝绸引诱他们出来,首领到后,全部绑起来带来见我。”席元庆依计而行,果然俘获小勃律众大臣。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慌忙逃入石窟躲避,使唐军一时无法找到他们的踪迹。高仙芝率唐军主力到达后,首先处死了那五六个首领,然后急令席元庆率军砍断通往吐蕃的藤桥。藤桥离孽多城有六十里,席元庆在日落时终于将藤桥砍断。藤桥刚砍断,吐蕃兵马已至婆夷水东岸,但桥已砍断,这座藤桥长有一箭之地,修复需要一年的时间,吐蕃兵马只得隔水观望,束手无策。接着,高仙芝又派人招谕小勃律王,小勃律王得知吐蕃兵众被隔在水东,援军路绝,生路无望,只得携公主出降,其国遂平。自平定了小勃律国之后,唐军声威大震,“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这是次伟大的胜利,辉煌的远征。大军凯旋回朝,自然是荣光无限。这也就发生了我前面所说的。夫蒙灵察因为高仙芝越级上奏捷报而大发雷霆,跳着脚骂“你这个吃狗肠子、吃狗屎的高丽奴,你小子没我,你有今天吗!”要说他发怒还是有一定理由的,毕竟夫蒙灵察是第一个发现高仙芝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人,也是一直重用提拔他的人。之后就是边令诚据实以报。十二月二十八日,玄宗任命高仙芝为鸿胪卿、摄御史中丞,代夫蒙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征夫蒙灵入朝玄宗将小勃律王赦而不罪,拜为右威卫将军,留京宿卫。诏改小勃律国号为归仁,置归仁军守卫,正式纳入唐之版图顺便说一句,高仙芝一直很尊敬感激夫蒙灵察,没有任何怨恨,对夫蒙灵察的部下即无陷害也无恩惠,一切如常全以军法量之。此后高仙芝又远征,竭师国(今巴基斯坦奇特拉尔)。天宝九年(750年)二月,高仙芝击败了竭师国的军队,俘虏了竭师王勃特没。三月十二日,唐廷册立勃特没的哥哥素迦为朅师王。

自此唐朝在广大西域中亚地区声威达到极致,高仙芝本人也来到了人生顶点。以上这两次大捷的时间,感性的说,就是蒙曼教授所讲到的,杨贵妃几次和玄宗撒娇闹别扭的期间。

还有一点就是。为什么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克什米尔北部是中国不能放弃的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喀喇昆仑走廊是西藏通往新疆和南亚的交通命脉。可见印度要将这一区域纳入克什米尔地区的险恶用心!将军若用英灵,必当再帅王师吊民伐罪!

 

下面应该说到,高仙芝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怛罗斯之役”了,这也是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一次正面对决。背景是这样的:此时唐朝已经与中亚众多国家建立了良好的朝贡关系,各国也视唐为自己的保护国,甚至高仙芝也认为自己就是中亚的保护者(一副战神的模样)。但玄宗依然执行武力威慑的战略,好大喜功四面出击。高仙芝也充分执行了这一政策,总之就是一句话:谁不服我就打谁,打到你服为止,你服了我想打还要打。见过欺负人的,没见过这么欺负人的。另外此时阿拉伯白衣大食已近末期,沉重的赋税使得许多小国和城市向往着大唐的强盛富足,如果这时唐朝采用怀柔政策,采取东汉班固的策略,没准整个西亚已经成为又一个西域了。可见当时的中亚西亚人民真是痛苦啊,一面是大唐的穷追猛打,一面是大食的苛政猛虎。

整个战役的导火索要追溯到,天宝九年(750年)。这里要介绍一下高仙芝最大的弱点,就是贪欲极盛,贪功所以不停的挑起战争,贪财所以更加不停的挑起战争。以后你会发现高将军战斗效率极高,一年至少打两场。这两点唐玄宗是十分清楚的,天宝十载正月这次西征结束后,高仙芝入朝,玄宗没有封赏也没有治罪,正史很清楚的记载玄宗明确知道,高仙芝此次出征完全是,糊弄朝廷博取战功,吃饱了撑的的结果!(由此可见边令诚的一番诬陷,至少当时那是有市场的,而且高仙芝和安思顺的关系那也是很糟的,估计和杨国忠的关系也好不到哪去。)

当时中亚的石国(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与唐朝的关系那是十分的铁对唐朝忠诚无比朝贡不断,受封为王赐免罪铁卷,但同时也十分的富足。高仙芝这次就盯住了这个国家,诬告国王“无蕃臣礼”,率军征讨。高仙芝使用计谋(诡计啊!)假意与石国国王议和,诱骗其出城与大军同回长安,随后趁其不备出兵掩杀,俘虏石国众多部众。缴获金银珠宝名马辎重无数,而且纵兵抢掠。回师途中又诬陷突骑施国反叛,搂草打兔子一块灭了。要知道突骑施和唐朝的关系那也是相当的瓷。除此之外竟然还抢劫掠杀了邵武九姓的胡商。这次的西征使得唐朝在西域各国心中的威望跌倒了极点,各国人人自危寻求自保。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元750是个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此时正值阿拉伯民族大起义,阿巴斯王朝建立的关键时刻。唐朝这次愚蠢的军事行动,无疑使得大批中亚国家迅速倒向新兴崛起的黑衣大食。

这场战役我能找到的史料比较少,只能尽量还原历史本色。1、首先是怛罗斯城的位置,我应该在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的附近地区。这个说法还是十分靠谱的。根据新唐书的描述,怛罗斯城应该在碎叶城以西不远的位置,石国都城塔什干以北,并且应该随时能威慑攻击石国的位置,石国常分兵把守此城。2、时间是天宝十年(公元751年)。3、导火索很明确,高仙芝掠走石国国王和其妻子,王子向大食乞兵攻击唐朝。4、那是谁最先发兵的呢。想必估计是这个样子的:王子一把鼻涕一把泪祈求苏丹发兵,苏丹转着小眼睛心想,这是个机会哦,可以搞一下。正在这时有人报告,高仙芝已经过来打我们了。5、最主要的问题是双方的兵力问题。我认为阿拉伯联军应该可以集中1215万军队之间,有人说这相当于大食全国的兵力了,怎么可能全部集中使用呢。我认为这其间绝大部分应该是中亚各个小国的联军,黑衣大食的正规军应该不超过4万。这也是隶属大食中央的全部军队了,主力军应该在西部边境驻防,况且大食此时内部也并不稳定。而高仙芝的唐军应该是3万军队,其中有2万是唐军主力,另一万是葛逻禄的雇佣兵。唐《通典》上记载是7万军队,这个记载我认为也是靠谱的。这不是矛盾了嘛,其实一点也不矛盾,通典上记载“于怛罗斯川七万众尽没。”新唐书记载,高仙芝退守白石岭,会拔汗那还兵,路险塞道不能驰。这多出来应该是拔汗那和后续的胡兵,并未参加战斗。

战斗过程:

    唐军:高仙芝获悉大食可能进攻四镇,随即决定先发制人,统蕃、汉3万马步精骑攻打大食怛罗斯城。经过在毫无后勤补给的情况下历时三个月,长途奔袭,横穿帕米尔高原强渡沙漠,深入敌境700里,抵达怛罗斯城下。

阿拉伯联军:得知高仙芝发兵,迅速调集2万军队先期抢占怛罗斯城,同时在撒马尔罕修筑工事准备大战。积极备战开始组织十余万联军,开赴怛罗斯城。

七月,主将高仙芝,副将李嗣业、段秀实,围城攻击,守军血战不退。此时阿拉伯十余万援军抵达怛罗斯河畔。高仙芝以三万唐军面对十万阿拉伯联军毫无惧色,双方死战五昼夜,形成僵持局面。战斗初期,唐军依靠军队的装备和素质占据优势,但寡不敌众难以聚歼敌军。深入敌境,在完全没有援军和后勤补给的情况下,难以长期相持又不能速胜。在此重要时刻,葛罗禄一万蕃兵见势不妙举兵反叛,与联军前后夹击,唐军大败。当夜,李嗣业对高仙芝说“将军深入敌境,后援以断,大食乘胜,众胡斗志正旺,我与将军如果都在阵前阵亡,谁来为朝廷效命呢?不如退守白石岭,以图后计。”高仙芝回应“我以收敛余众,明日再战!”李嗣业说“大势已去,不可以坐以待粉身碎骨。”段秀实帐外听到嗣业的话,进账大吼“惧怕敌人而逃跑,你的勇气呢。自己逃跑放弃士兵,你的仁心呢。”双方再战唐军难以支撑,随后高仙芝收拾残部,退守白石岭。

此战2万唐军主力全军覆没。高仙芝仅带数人退回安西。此一战安西节度使下辖二万四千军士,折损七八。唐军虽败但重创阿拉伯联军,至使黑衣大食从此未敢深入大唐境内。但唐从此也丧失了进军中亚,传播中华文明的机会。佛教和中华的影响力逐渐降低,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的影响力逐渐成为主导,直到今天。可以说是贻害千年。 

    

 

    高仙芝立马横刀: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