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三十岁才站起来? - - 勾漏醉客 -今晚报

 黄建伟882 2014-07-22

三十岁才站起来?

  • 发布日期: 2012-01-29 00:00
  • 作者:勾漏醉客

唐末魏博节度使韩简是个粗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有一个优点,就是喜欢听读书人聊天,而且他很有上进心,常常因为听不明白书生们说什么而感到万分羞愧。有一天他实在憋不住了,专门请了一位举人来讲《论语》。听完《论语》第二篇——《为政篇》,韩简觉得学问大有长进,于是就像读书人一样跟下属们侃了起来:“我最近才明白古人是多么的淳朴,到三十岁才能站起来走路。”这话传到外面,反响非同一般。书上的记载是:“外有闻者,无不绝倒。”(孙光宪《北梦琐言》)也就是说,大家都笑歪了。

韩简自我感觉颇有“心得”的这句话,源出孔夫子的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的“立”,具体含义是什么,众说纷纭。钱穆解作“坚定自立”,李泽厚解作“建立起自我”,杨伯峻解作“说话做事有把握”,也有解释为“立身处世”的。无论如何,总之“三十而立”横竖不能理解为人到三十岁才能“站起来”,谁这么理解,谁活该出名。韩简在历史上本来没有多大名声,经过孙光宪这么添油加醋一宣传,笑柄千古流芳。

问题似乎已经很清楚了:韩简的笑话,就出在对“立”字的误解上。但是如果再认真琢磨琢磨,恐怕还有商量的余地。我们姑且遵从韩简的臆度,把“立”字理解为“站起来”,那么,一个人,究竟怎样才算“站起来”?不妨作一点引申:所谓“站起来”,不能只看外表,还得看看实质。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在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时常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一些违心的话,等着你去说,一些违心的事情,等着你去做;说了做了,你可能会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不说不做,等待你的也许将是艰难困厄。说还是不说?做还是不做?人的分化,就在这里:有人衣着光鲜却徒有其表,究其实,只不过是精神侏儒;有人则是天生一副硬骨头,言良心之所当言,做良心之所当做,“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丹可灭而不能使无赤,石可毁而不可使无坚”,有此等品格的人,方称得上是顶天立地的“站起来”的人。

李卓吾对孔子那段话的点评是:“孔子年谱,后人心诀。”大意是说,这段话不过是孔子的“夫子自道”,后人却把它奉为“圣言”,当作人生普遍遵循的“路线图”了。直到现在,人们还喜欢把三十岁视为一个人是否成熟的年龄分界点。不管怎样,我想我是没有理由再嘲笑韩简对“三十而立”的误解了。如果我们把人的人格、尊严和价值看得更高一些,更珍贵一些,不说三十岁就一定能够“站起来”,有的人,也许一辈子根本就没有真正站起来过。这实在不是一件开玩笑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