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老年报 >>> 正文

 苦夏2012 2014-07-22
                                                                           ■文  关 木
“免费”中的圈套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在北京市多个社区,尤其是老年人居住集中的小区,各类以“社区讲座”为名的营销活动十分活跃。比如,在中央民族大学家属区,前几年有很多讲座,宣传员会在路上拦住居民发宣传单。“后来有人被骗了,我们不再去听。他们干脆摸到你家门口,把传单塞进门缝里。”一位大爷说。
      退休金不高、物价不低,80岁的张大妈很少从不熟悉的地方买东西,而这次她居然爽快地花了500元。张大妈住在北京市牡丹园的某小区。“几天前我在小区里散步,碰到一个治疗腰椎、促进睡眠的健康讲座,我听了一会觉得还挺有道理。”讲座临近结束,“老师”推荐一款场效应治疗仪,并请出“附近用户”现身说法。张大妈觉得,人家主要是来讲知识的,又不是专门卖产品,也说了可以先试用,7天内没效果可退换货,“说得挺靠谱的。”张大妈这阵子正为睡眠不好着急,就当场买了一台,“毕竟买的不止我一人”。“治疗仪”用了好几天,张大妈的睡眠没有任何改善,而办讲座的那伙人和所谓的退货地点,都没了踪影。
      北京市某些小区出现的情况在其他省市也有发生。在杭州临平,有人在小区、菜场等地发放宣传单,目标就是老年人,传单上写着“只要参加讲课,都可以免费领取鸡蛋、大米等礼品。”在一两次讲课后,免费发放礼品,此后便开始推销“蜂胶产品”,并向听课人员宣称“只要基于信任先行交付1500元一套的货款,就可得到回报卡一张,第二日凭卡即如数返还钱款免费得到蜂胶产品”,钱款到手后,这伙人立即潜逃。
      而在福建、江苏和新疆等地都有类似骗局出现。在百度上以“社区讲座受骗”为主题搜索新闻,有100多万条相关结果,可见这种骗局出现频率之高。
      据今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披露,很多伪劣保健品就是通过社区讲座、义诊等渠道,推销给消费者的。除了保健品和医疗产品外,眼下以理财讲座为名,推销保险、基金的“课堂”也常在社区出现。
社区管理存在空白
      社区讲座变成陷阱,暴露了我国在城市社区管理上的漏洞。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肖尤丹指出,社区健康、理财讲座的出现,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社区居民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除了加强规范与管理,还应正视现有社区服务能力与社区居民需求之间的差距。
      按照我国三级政府、四级管理的模式,目前居民委员会是社区管理的主体,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此外,社区物业和业委会对社区管理也负有一定责任。
  “但现实中,三者在社区管理方面有交叉,也有空白,而且责任约束也不是刚性的,否则这么多以公益性讲座、义务咨询、免费服务为幌子的非法保健品销售、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就不会如此猖獗了。”肖尤丹说。
      家住北京通州玉桥西里某小区的孙女士对此深有感触,她说:“以前大家上班是工友、下班是邻居,家属院里都是熟人。居委会干部要么是退休的老领导,要么是家属,哪好意思组织假讲座骗熟人?现在就不一样了,对门姓啥你都不知道。有些事情,是居委会管还是物业管你也不清楚!”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以及城市建设的加速,城市基层管理单元的“单位制”逐渐解体,被社区所取代。但新的社区管理形式与原有的居委会管理制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社区管理机构可能仅仅关注到了商业活动可能带来的经济收益,却忽视了管理责任。
      包括社区讲座在内的诸多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治理模式与经济社会结构不协调。肖尤丹认为,相比大中城市,一些三、四线城市和新兴城镇化过程中建立的社区组织,社区服务能力更差,工作人员配置不足、素质不高。此外由于考核、激励机制滞后,基层社区管理组织缺乏主动服务的积极性。现有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手段都相对落后,难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这就给某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社区和老年人都要提高警惕
      社区里的不规范营销活动,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常常打着卫计委、老龄委等下属机构的旗号,借助讲座等形式来推销产品。这切中了一些老年人的心理,加上老年人的甄别能力相对较低,上当、受骗的事情时有发生。
      记者走访了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明天第一城、顶秀青溪等小区的老年人发现,他们对一般性发放宣传单之类的推销警惕性挺高,但是如果有小区或者社区名义出现的讲座,就有可能去参加。
      “对于送点东西什么的,我们现在也知道可能是陷阱,但是涉及到健康,而且以居住小区名义举办的,对身体存在病痛的老年人来说,健康类的讲座还是挺能吸引人的。”教师行业退休的朱老先生说,知道身边的熟人去参加,只能提醒一句,也不好意思多说,毕竟是个人的事情。
      “在许多老人看来,能进入社区的讲座,都是可以相信的。从本质上讲,社区讲座绑架的是社区管理部门的信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庆龙说。
      为此,社区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北京市法华寺小区居委会通常会事先嘱咐居民,讲座知识可以听,若遇到推销产品,就不要购买。小区居委会工一般很少同意举办讲座,如果有也会派工作人员到现场,如遇推销,会立即制止。
      同时,社区应该引进多方资源,切实满足居民各种公共服务的需求。比如,北京市2009年推出了“大学生社区工作者”计划,设立大学生社区工作站,让大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服务。大学生社工确实给社区带去新鲜血液,大学生教老年人用电脑,与他们谈心,做了很多居委会做不了的事。
      从老年人自身来说,遇到此类讲座或者宣传,不要轻信免费之类的承诺,更不要轻易决定购买什么产品或者保健品,应多问问身边人,特别是多问问子女。如此,才能心中有底,遇事不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